熊召政:泰晤士河上的古橋

到了倫敦,乘船遊泰晤士河是一個必不可少的行程。我曾經三到倫敦,但只有第三次如願以償。

熊召政:泰晤士河上的古橋

  泰晤士河發源於英格蘭南部科茨沃爾德丘陵地帶,全長只有三百八十八公里,卻是英國最大的河流。單看它的長度與流域面積,放在中國,還真算不上一條大的河流。我家鄉的一條小河,從發源地到入江口,也有兩百多公里呢。長江像這樣的支流,大概有數百條之多吧。但是,看一條河流是否偉大,不能只看水文,還要看人文。泰晤士河流經之地,依次有伊頓、牛津、亨利、温莎、倫敦等等,離開這些城市,英國的歷史就不成其為歷史了。因此,英國人稱泰晤士河是他們的母親河,是一條流淌着歷史的河流。

  那天,我們兩口子帶着小孫子從下榻的克林西亞酒店出發,沿着泰晤士河北岸的林蔭道步行到大本鐘樓下上船,遊船從威斯敏斯特橋下起錨,掉頭向上,河對岸是老的倫敦市政廳,廳之側是那座被稱為倫敦眼的摩天輪。這是全歐洲最高也是最大的摩天輪,昨天我們去坐過,在吊籃內,我們看到倫敦城的全貌以及穿城而過的泰晤士河黃昏中的倩影。

  遊船逆水上行,穿過第二座橋即滑鐵盧橋。這是一座始建於1817年的九孔石橋,紀念1815年英國取得勝利的滑鐵盧戰役。上世紀的四十年代,這座橋重建,變成了一座古樸厚重的鋼筋混凝土大橋。在泰晤士河上,這是最為著名的四座橋之一。1940年,美國好萊塢拍攝了一部名為《滑鐵盧橋》的電影。費雯·麗與羅伯特·泰勒出演劇中兩位主角,演繹了一場發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悽美的愛情故事。兩人邂逅於滑鐵盧橋,經歷生離死別種種磨難後,女主角最後又孤獨地走上滑鐵盧橋……因為這一部不朽的愛情經典故事,滑鐵盧橋名聞天下。這部電影翻譯成漢語,片名改為《魂斷藍橋》,譯名之妙無可比擬。

  遊船穿過滑鐵盧橋時,速度放得很慢、很慢,遊客們紛紛擠到船舷邊觀看。他們是想一睹費雯·麗的風采還是想看看一對戀人悲慘的結局呢?唏噓者有之,憑弔者有之。沒有滑鐵盧戰役,便不會有這座橋,沒有這座橋,也不會有《魂斷藍橋》這部電影。但是,幾乎所有的遊客都只記得這部電影而不願回憶那場戰役。可見,泰晤士河雖然流淌着殘酷的歷史,但人們更加喜愛純潔的愛情。

  滑鐵盧的前面是黑衣修士橋,這座橋1769年開通,早了滑鐵盧四十八年,比它更早的還有兩座橋,一是倫敦橋,二是威斯敏斯特橋,分別建造於十二世紀與十八世紀中葉。

  倫敦城中的泰晤士河上,一共有十九座橋,最早建於1179年,最晚的一座千禧橋建於2000年。這十九座橋承載了倫敦八百多年的歷史。從中可以讀到這個老牌帝國主義擴張的歷史,稱霸於世界而後又一點點收縮。暮年詩賦東江關,當下的倫敦,歷史味越來越濃了。褪去了過度的喧譁與騷動,它的內斂,更讓人感受到歷盡繁華終歸平淡的詩意。

  十幾年前,我曾親自撰稿並主持拍攝了一部八集的電視紀錄片《古橋上的中國》,記錄了一百餘座自漢至清的古橋,它們都還活着,且都是古橋。它們活着的原因,是因為建造它們的材料是石頭,它們大部分已被保護起來,不讓人行走,有的還承擔着交通的責任,這樣的橋多半在鄉村,如婺源鄉下的石橋與黔東南山中的彩虹橋。

  如果按文物的標準,倫敦泰晤士河上的橋,多半都要受到保護。前面説過的那四座橋,每一座都是國寶。可是,這些老古董沒有哪一件成為了只供人欣賞的陳列品,它們仍然是交通的要津。車輛、人羣每天川流不息。若年久失修,則將它翻新一次而已,仍然是車如流水行如浪花,每天都保持着青春的狀態。由此我想到,文物是留在大地上的燦爛,是時空中的產物,若不加區別地一律將它們保護起來,這必定讓後來人們的生活空間越來越狹小。時間流逝了,空間卻沒有改變。古人與今人共同享用一個空間,如果我們把古人留在空間的作品全都保護起來,今人的自由就會受到越來越多的限制,這樣發展下去,總有一天,一些不可移動的文物會成為累贅。

  遊輪從一座又一座橋洞裏緩緩地穿行,波浪中的流金歲月,兩岸的參差樓台,讓我們目不暇接,如同穿行在歷史的畫廊中,當落日的餘暉將巍峨的倫敦塔鍍上一層熠熠發光的金箔時,遊船上爆發了歡呼,我們看到了一個最美的夕陽。(熊召政)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59 字。

轉載請註明: 熊召政:泰晤士河上的古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