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夜雨丨相逢維桑 - 陳利民

上游•夜雨丨相逢維桑 - 陳利民

相逢維桑

陳利民

去年初冬時節,我飛去緬甸,想看看維桑海灘,給“心靈放個假”。那裏島嶼孤獨,海水憂鬱,沙灘寂寞。總之,一切原生態。

其實,維桑海灘只是緬甸伊洛瓦底省渤生縣樸實小鎮的一隅,它屬於印度洋和孟加拉灣過渡地帶的一小塊。

中午到了仰光機場,是炎炎夏日。導遊是緬甸華人小夥子,他個子不高,面容清瘦,膚色較黑,上身穿着鑲有藍花邊的白短袖,挎着藍色的長帶布包。當他熱情地把我領到一輛小客車門前,我皺着眉頭盯了盯極其普通的小客車。他尷尬地笑了笑説,在他們當地,算是“豪華”小客車了。

當我得知赴維桑的行程還需要五六個小時,不僅路況較差,而且小客車空調也不靈,我更加鬱悶。這意味着我必須接受長途顛簸之苦。

夜幕降臨,我才到達維桑海邊一家酒店。

第二天清晨,我是被濤濤海浪之聲鬧醒,還是被嚶嚶海鷗之聲喚醒,不得而知。總之,我起得很早,赤足漫步海邊,踩着柔軟的沙灘,與暖暖的陽光,與和煦的海風,與沉默的礁石一起散步。我身前是一望無際的大海,身後是一片茂密的椰樹林。除了陣陣海浪之聲和偶爾的海鷗之聲,彰顯了純真、忠厚、慢節奏,突出了村落稀疏、漁民淳樸、環境幽靜。

我沉浸在維桑原始的自然風情裏。

我在沙灘上走得很慢,走得很輕,走得很小心。我怕傷及腳下的小海蟹、小海螺或者細長的沙海蟲,那些小生命很脆弱,也很無辜。它們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也是地球的生靈。當漫步數百米,在平坦潮濕的沙灘上,我驚訝地發現一些小洞穴附近有奇形怪狀的圖案。那些圖案用微小的沙球規則地、次序地排列組合,這是小海蟹辛勤勞動的成果。有菊花狀,有扇面狀,有蝴蝶狀,有珍珠項鍊狀。各具形態,各領特色。我真敬佩它們巧奪天工。那些神奇的“作品”,並不亞於當今的藝術大師。

我喜出望外地拿出手機頻頻拍攝。

臨近中午,我踱步來到一個小漁村。

那些簡陋的茅草屋不規則地、毫無生氣地散落在高高的椰樹林下。茅草屋木質結構,用木樁或石柱建築在離地面約半米的上方。這時,一羣少年看見一個外國遊客貿然闖入,歡快地一擁而上,兜售他們用棕櫚葉子編織的遮陽帽。他們大多膚色黝黑,臉上都塗抹了三道叫“塔拉塔”的淡黃色香粉。這種香粉當地男女老少幾乎都塗抹,據説有驅蚊辟邪之功效。

在掩映的矮樹林中,我看見許多葱葱郁郁的植物,也發現有一種植物綻放着叫“水拱”的小花,散發着陣陣暗香。“水拱”在緬語是“黃金”之意。那種小花的花瓣潔白,花蕊金黃,當地人採摘下來拼成一小串,一般都拿去寺廟虔誠地敬獻菩薩。

最近,在電視台有一句不錯的公益廣告詞:“不被打擾的相逢。”的確,緬甸的維桑很少被遊客打擾。如今,我和維桑相逢了:椰林多姿,海風温柔,鷗聲亮麗,海水湛藍,漁民淳樸……

忽然,我想到《詩經·小雅》曰:“維桑與梓,必恭敬止。”《毛傳》也説:“父之所樹,己尚不敢不恭敬。”也就是説,古人看見維桑和梓,就想到老父親,想到故鄉。所以《詩經·小雅》裏的“維桑”後來也指代“故鄉”。因此,對於旅行者來説,腳步在哪裏,道路就在哪裏;思念在哪裏,哪裏就是故鄉。

如果説面對繁華都市色彩斑斕的夜景,我更願意仰望維桑純淨的、明朗的夜空。相逢維桑,我沉浸在它淡然、幽靜和淳樸裏。我以時間為軸,以一種空靈之感扶搖直上,淨化自己。我匍匐在維桑的海灘上,讓心靈抵達理想的天堂。

(作者單位:重慶日報報業集團)

上游•夜雨丨相逢維桑 - 陳利民

版面欣賞

上游•夜雨丨相逢維桑 - 陳利民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35 字。

轉載請註明: 上游•夜雨丨相逢維桑 - 陳利民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