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實際行動交出“兩山”理念時代答卷 普陀海島的藍綠交響

  枕海而居,踏浪而歌。

  523個島嶼,6000多平方公里的直轄海域,2萬多平方公里的間接海洋專屬區域,普陀是浙江名副其實的島嶼海洋大縣。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對於普陀,島嶼海洋就是綠水青山,也是其最大的發展優勢,更是金山銀山。在普陀區決策者心中有一張藍圖,便是把普陀的島嶼海洋建設成為全域景區,讓普陀成為浙江海上花園的會客廳。

  2019年年底,國家級生態文明示範區在普陀順利建成;眼下,國家級全域旅遊示範區也正等待着最後的驗收。今年,全域景區也將形成閉環。

  全島全景、一步一景、景景相連。打造全域景區,將普陀的生態文明、經濟發展、居民生活緊密融合在一起。這種創新性的理念和行動,努力在浙江成為新時代全面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窗口的宏偉實踐中展現普陀擔當作為。

  海島向綠色要效益

  誰會想到,螞蟻島上海風送來的卻是樟樹暗香。茂密的樟樹林遮天蔽日,壯闊如森林。

  已經退休的林科員盛再芬介紹,島上這3000多株樟樹,是當年她父親帶領村民栽下的,已經有50多年的歷史。從那時起,這裏的“癩頭山”慢慢改變了模樣。如今,島上森林覆蓋率將近70%。樹木葱鬱,空氣清新,是名副其實的“綠島”。

  “我在島上種樹護林也有30年了,我是接老爸班的。”盛再芬説。綠色意識在螞蟻島生根發芽,綻放在鄉村建設的每一處細節。在島上,每一幢漁家小樓房前屋後都有花草裝扮,村道兩邊是綠枝搖曳的桂花樹,新修建的漁民休閒廣場,用舊船拆解的木料做成欄杆……

  螞蟻島素稱“蝦皮之鄉”,加工蝦皮有200多年的歷史,所產生蝦皮佔國內市場八成。坐在清潔乾淨的環保電動車上,螞蟻島管委會副主任羅燕紅介紹,為了減少煙塵廢氣排放,近年來島上對60多家蝦皮加工廠進行了工藝改造,全面推行清潔燃油供熱工藝,告別了與加工季相伴的空氣污染。從原始的太陽曬乾、燒柴到傳統燃煤烘道供熱再到如今的燃油技術,蝦皮加工業的變遷是普陀海島推進綠色生產的縮影。

  普陀海島有523個之多,而綠色正在成為它們統一標識。

  淡水替代了砂石磨料,真空回收裝置實時回收處理廢水廢渣。原本想象中漫天飛舞的廢砂、粉塵和漆霧完全不見蹤影。馬峙島上的修船現場,顛覆了人們關於修船的認知。普陀區經信局繆海東介紹,今年以來,萬邦永躍船舶修造公司一直保持滿負荷運轉,營收同比增長100%,訂單已經排到了9月。“儘管受疫情影響國際航運業低迷,但他們憑着自己的綠色修船技術,把清潔裝備賣到了國外,化險為夷。”繆海東説。

  綠色嬗變的魅力似乎是無窮的。多年以來,海洋水產加工是普陀的傳統優勢產業,而生產中的廢料一直沒有得到較好利用,還給環境帶來負擔。循着向綠色生態要效益的邏輯,一項嶄新的產業——萃取邊角廢料中魚蛋白等營養成分的“海洋肽”產業橫空出世,浙江榮和生物等一批企業就此走上了海洋生物生產加工的綠色之路。

  海水是濱海生態的一雙眼睛

  正值休漁期的舟山沈家門漁港,一艘艘漁船整齊停泊,潔淨的海面一直延伸至天邊。以往要到7月才有的清水期,不僅提早到了5月底,而且從過去一年1個月,延長到3個月。

  海水是濱海生態的一雙眼睛。舟山海洋生態環境監測站提供的水質評價結果顯示,2019年,普陀海區一、二類海水面積提升了12.7%,佔普陀海區面積的61.8%。水之變的背後,是普陀以“藍色海灣整治行動”為統領的生態環境修復工程。

  眼下,沈家門漁港正經歷着歷史上面積最大、方量最大、投資最大的清淤工程。2018年以來,普陀區投入4000萬元,拉起一張東起半升洞、西至市中心漁港、南至馬峙門的“海底清淤疏浚之網”。據最新統計,截至2020年4月底,清淤總面積達3.39平方公里,清淤量352萬立方米。

  如今,普陀全區大小漁船均已配備污油水分離器、生活污水處理裝置。從源頭上保證“船舶污水不入海”。全自動水面清潔船來回巡邏,3.5公里污水截流管線攔截下奔流入海的陸源污水,“裏應外合”,搭建起一整套海洋生態保護屏障。

  在岸邊,超15萬平方米的生態濕地被悉心恢復,18座廢舊碼頭被拆除,9.2萬平方米港口廢舊構築物被徹底清理,8.7公里的濱海生態廊道串聯起3個海島生態公園、5.7萬平方米景觀綠化……

  普陀區生態環境局陳雲霞介紹,普陀雖是海島,但境內河道、水庫、山塘眾多。“河污則城黯,水清則城美。”近年來,通過一系列“美麗河湖”品質河道、“污水零直排區”的打造與鋪展,普陀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地表水監測斷面的水質達標率已達100%。

  改造燃煤鍋爐,淘汰老舊農機、老舊車輛,新增新能源公交車,完成水產品運輸車輛臭氣異味專項整治……2019年,普陀區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6.1%,同比上升0.3個百分點,PM2.5年平均濃度僅19μg/m ,優中更優,全國領先。

  和美小島的綠色答卷

  “以前村裏環境比較差,配套設施也不齊全,總覺得城裏好,這兩年建景區、修村道,牆面也繪了彩圖,越來越漂亮了。我都不會想着去城裏住了。”年逾60歲的螞蟻島村民李荷珠坐在一片空地上,嫺熟地修補着漁網。每個月她能領到2000元左右的失地保險,休漁期時幫人補補漁網,一天還能再賺100多元。

  螞蟻島是全國漁區第一個人民公社誕生地,也是浙江沿海地區第一個實行電燈照明化的漁村,有着光榮的艱苦創業史。2018年6月13日,螞蟻島精神紅色教育基地設立。昔日漁村化身“紅色地標”。

  據不完全統計,基地運行一年來,共吸引1104批次3萬多人次遊客參觀體驗。帶動島內賓館、餐飲、娛樂等服務業產值3700多萬元,螞蟻島村集體經濟年經營性收入達120.29萬元。

  螞蟻島正是以這樣獨特的存在嵌入普陀海島全域景區的版圖。隨着全市“小島遷、大島建”的發展戰略,2018年,普陀啓動“和美小島”建設。普陀區委宣傳部部長李明説,建設和美小島,首先要保護好,同時也要發展好,走綠色發展的道路。

  作為和美小島的試點,以海釣聞名的白沙島民宿開展得如火如荼。漁民出身的民宿老闆胡軍傑告訴筆者,我們到訪的這一天,他經營的民宿已經沒有空房了。

  近年來,隨着白沙島整體開發與普陀旅遊業的發展,不少當地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年過60的戚祥嶽、張開平都是土生土長的白沙人。雖然早幾年就在舟山本島購置了房產,但他們卻偏愛白沙的生活,分別做起了交通碼頭安全管理和垃圾回收的工作,一年也有四五萬元的收入。

  按照規劃,普陀將爭取通過3年時間,基本實現試點小島基礎設施配套完善、生態環境優美、產業特色鮮明、社會安定和諧的總體目標,激活偏遠漁農村發展內生動力,讓小島漁農民在鄉村振興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無疑,普陀和美小島帶給人們的美好憧憬還有更廣闊的空間。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715 字。

轉載請註明: 用實際行動交出“兩山”理念時代答卷 普陀海島的藍綠交響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