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建窯、德化窯等聲名遠播的一些福建瓷窯相比,茶洋窯則相對默默少聞。近日,《閩瓷遺珍——南平茶洋窯出土瓷器展》亮相耀州窯博物館,這使得筆者有機會零距離接觸這一福建窯口的陶瓷器物,一睹其非凡的面貌和多彩的風姿。
茶洋窯位於福建省南平市東南約25公里的葫蘆山村的茶洋,故名茶洋窯,也叫南平窯、葫蘆山窯,窯址位於茶洋東、西、北三面環山的山坡處,南鄰閩江(閩江中游)和南福鐵路。據民國《南平縣誌》“茶洋驛在縣治東南金砂裏,宋為金砂驛,元間改今名”,明清沿襲。該驛站是閩北進入閩江通向海路的必經之處,茶洋之名即得於此。除了閩江便利的水運條件,豐富的瓷土資源以及茂密的植被資源等,為茶洋窯的創燒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原料和燃料保障。
茶洋窯作為福建北部頗具規模的民間窯場,古代文獻中沒有記載,其窯址為1980 年福建省文物普查時發現(福建省博物館、南平市文化館:《福建南平宋元窯址調查簡報》,《福建文博》1983 年第1 期)。1995 年到1996 年,為配合閩江水口庫區的建設,福建省博物館曾在大嶺、安後兩處窯址進行過搶救發掘,發現了龍窯和作坊遺蹟及大量的遺物,為認識茶洋窯的文化內涵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福建省博物館:《南平茶洋窯址1995-1996 年度發掘簡報》,《福建文博》2000 年第2 期)。截至目前,茶洋窯共發現了八處窯址,主要分佈在大嶺、安後、碗廠、生洋、馬坪、羅坑、新碗廠等相連的山丘處,以宋元時期以大嶺、安後為代表,清代的多見於新碗廠等窯址。
茶洋窯創燒於北宋中期,主要的發展階段為宋元時期,燒造產品主要有黑釉、青釉、青白瓷,還兼燒白地黑花和綠釉等品種,從而形成多樣化的制瓷格局,入清後燒製過青花瓷。黑釉是宋元時期整個福建北部地區普遍燒製的瓷釉品種,我們都知道這其中以建窯的黑釉最為有名,享譽中外,不僅一度進貢宮廷,而且還流傳至海外。茶洋窯即是在建窯的影響之下燒製大量的黑釉瓷,器物種類也較為多樣,以碗、盞為主,其他有杯、盤、碟、洗、壺、罐、爐、缽、盒、水注等。黑釉的釉色有烏黑、黑褐等,部分碗有兔毫,施釉不及底,多外壁釉層較厚。器胎因含鐵量較低,多呈灰色或灰白色,少量呈灰黑色,質感不及建窯的厚重。茶洋窯的黑釉品種中數量最多的當屬盞類,宋元時期燒製較多。宋代所生產的黑釉盞,和建窯的外形相似,多為敞口,口沿微束,斜弧腹,圈足;另有一種比較特殊的黑釉盞,口沿施白釉,較為少見。而元代的盞多為敞口,弧腹,圈足。
茶洋窯大量燒製黑釉茶盞一方面是受建窯黑釉盞的影響,另一方面則與宋元時期社會盛行的鬥茶之風緊密相關。我們知道,鬥茶中所用的盞以建窯的黑釉盞最為有名,《大觀茶論》、《宣和遺事》等宋代文獻以及蘇東坡、蔡襄、黃庭堅等宋人的詩文中都有對建盞的記錄和歌頌。福建本是產茶之地,加之社會上下流行鬥茶風尚,這一地區不少窯口都燒製黑釉茶盞,以閩北為例,除了茶洋窯之外,南平境內武夷山遇林亭窯,建甌小松窯,光澤茅店窯,浦城半路窯,順昌馮坑窯、官山窯,建陽中布窯,松溪九龍窯等一批窯口都受到建窯影響,燒製黑釉瓷器。
此外,在日本備受推崇的“灰被天目”盞一直以為是建窯所燒,實際上應當是茶洋窯的產品,這是一種束口黑釉盞,腹較深,釉色黑褐相交,釉面猶如被塗了一層灰,故名“灰被”,在日本茶道文化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青釉是宋元時期茶洋窯所燒製的另一個重要瓷釉品種,受浙江龍泉窯的影響比較明顯。茶洋窯的青瓷釉色多呈青黃,也有青綠色的,釉層較薄,玻璃質感較好,有的釉面有開片,胎釉結合緊密,施釉多不及底。器物種類仍以碗、盤、碟等為主。裝飾手法有刻花、劃花、模印、堆貼等,常見紋飾有蓮瓣、菊花、卷草、水波紋等,有的碗內還印有“壽”、“卍”等文字。宋元時期在福建地區燒製龍泉窯系的青瓷窯口中,茶洋窯僅是其中之一,浦城碗窯等、松溪九龍窯等都有燒製。
實際上茶洋窯燒製的青瓷當中,那些相對胎質厚重,釉色青中泛黃褐的碗,內滿釉,外施釉至下腹,利用刻花、劃花以及篦劃等手法進行裝飾,極其類似日本陶瓷學者所謂的“珠光青瓷”(因十五世紀日本茶道始祖村田珠光法師喜歡此類茶碗而得名)。這種青瓷福建地區有多個窯場燒製,其中以閩南地區的同安窯的最為有名,茶洋窯應當是受其影響才進行燒製的。
宋元時期茶洋窯還受景德鎮窯的影響燒製青白瓷或白瓷。茶洋窯的青白瓷釉色青中閃白或白中泛青,釉面晶瑩透亮,有的温潤似玉,有的有開片,胎質多潔白細膩,胎體較薄,胎釉結合緊密,火候較高,器物造型也顯得輕巧雅緻。器物種類有碗、盤、碟、蓋碗、洗、缽、盞、盞託、高足杯等。除了素面器物,還採用印花、刻花、劃花等手法進行飾,紋樣有牡丹、蓮瓣、菊花、卷草、猴子、篦划水波等。茶洋窯青白瓷的主要燒製階段在宋代,入元后燒製數量不及黑瓷大,但仍是該窯一個重要的釉色品種。
除以上黑釉、青釉、青白瓷幾個重要的品種之外,宋元時期茶洋窯還燒製醬釉、茶葉末釉、白地黑花、醬釉剔刻花、綠釉等不同品種的瓷器。醬釉數量不是很多,主要器物以碗、盞、小碟為多,釉面呈醬色,光澤度不盡一致,施釉同黑釉一樣多僅至器物下腹。茶葉末釉也不多,有碗、盞、洗、高足杯等,釉面呈茶葉末色,有的木光,有的釉面有光澤,器胎有土黃、淺紅,相對比較粗。白地黑花瓷也就是釉下彩繪瓷,釉下不一定全是黑彩,有的呈褐彩,茶洋窯燒製的數量不是很多,顯然是受磁州窯或吉州窯的影響才出現的。
本展覽中所見的器形僅有罐、蓋罐,施釉均不及底,口沿外還刮釉露胎,均是在罐腹的透明釉下繪飾褐色折枝花卉紋,花葉枝頭碩大,整體比較疏朗,蓋罐的肩部還用彩料書寫八卦名稱“乾、坤、震、巽、坎、離、艮、兑”。醬釉剔刻花是以醬釉為地,剔刻各種紋飾的產品,展覽中所見標本是在醬釉表面剔刻幾何紋。綠釉是茶洋窯的另一個生產相對較少的瓷釉品種,器類有碗、缽、器座、器蓋、瓶等,本次展覽中所見均為標本,多數釉層較薄,釉色翠綠,裝飾有模印、釉下繪黑彩等。
依據當前的資料,茶洋窯在明代處於停燒階段,為何如此目前不知其原因,然而進入清代,特別是中期,茶洋窯又重操瓷業,只是這一時期燒製的產品改以青花為主,器物種類仍以碗、盤、碟、杯等為主。茶洋窯的青花髮色多顯灰暗,釉面有開片,器胎灰白或土黃,比較細膩,裝飾紋樣有花卉、草葉、飛鳥等,構圖比較簡潔,流暢自然。茶洋窯雖然在清代燒製青花瓷,但和同時期福建地區燒製的青花的其他窯口相比,其產量、影響力等均不是很大,同在南平境內的政和東平窯、浦城前村窯等要規模相對大得多。
茶洋窯燒製瓷器多采用匣缽裝燒,也有疊燒的,碗盤內多刮有澀圈,均為龍窯燒製而成。宋元代時期茶洋窯燒造形式較為多樣,有一器一匣缽的單燒、多匣缽裝燒、託座墊燒等。窯址所出土的窯具有匣缽、窯柱、墊餅、託座等。
縱觀茶洋窯的的燒瓷史,北宋中期創燒,宋元之際規模最大,燒製瓷器的釉色品種和器物種類最為多樣,顯示了這一時期茶洋窯處於大發展階段,清代燒青花產品,成為其制瓷的尾聲,幾百年來,成為福建地區著名的民間窯場。茶洋窯的這種發展脈絡實際上是和整個福建境內,特別是閩北地區陶瓷業的發展狀況相一致的。究其原因,是該窯所處的地理位置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由於茶洋窯緊靠閩江北岸,金砂驛(茶洋驛)作為宋元以來交通線上的重要驛站,閩江上游的其他窯口,或者不同窯系各樣品種瓷器的流通出海都多要在此經過或停歇。因而茶洋窯才能立足自身胎釉原料特點的基礎之上,有機會直接仿燒建窯、龍泉窯、景德鎮窯、吉州窯等多個窯口的陶瓷產品,取各個窯口之長,天長日久便成為當地制瓷較多樣、影響力也較大的窯口。此外,宋代泉州港的崛起以及海上絲綢之路的的興盛也進一步刺激了包括茶洋窯在內的福建地區瓷業的發展,建窯、茶洋窯、大口窯的產品才得以外銷海外,至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因此,茶洋窯的興起與發展同福建地區海外貿易的擴展與繁榮存在着密切關聯。正是在以上兩方面因素的作用之下,茶洋窯才得以成為福建地區少數的幾個文化內涵豐富的古窯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