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我們的小康生活丨彌勒市可邑村:日子越過越紅火

“大三絃彈起來,巴掌拍起來,長號吹起來,獅子舞起來,刀叉舉起來,美酒端起來,彝歌響起來……”這是彝族支系阿細人歡迎客人的特有方式。在彌勒市西三鎮可邑村的週末和節假日,四面八方的遊客都趕來了,可邑村就這樣自然地沸騰了起來。

正因為可邑村發展旅遊業,201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達1860.62萬元,人均純收入1.8萬餘元,全村268户765名彝族同胞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美麗家園建設為旅遊業搭建平台

可邑村隸屬西三鎮螞蟻村委會,螞蟻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曾虎龍告訴記者,曾經的可邑,是典型的貧困山村,人跡罕至,交通閉塞……2013年,“美麗家園”建設的東風吹到了可邑村,可邑村依託這一有利契機,立足自身實際,對老村房屋在保持原貌的基礎上進行改造提升。

同時,可邑村積極爭取項目和資金,對村莊道路、排水、綠化、人畜分離養殖等公共基礎設施和旅遊配套設施進行改造建設。2014年10月,可邑小鎮景區正式營業。2017年12月,啓動全省特色小鎮建設項目,這一系列的建設項目為民族文化生態旅遊產業的“騰飛”插上了翅膀。

如今的可邑村不僅是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範單位,還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

優勢資源轉化為經濟財富

“可邑小鎮自開業以來,旅遊總收入達7680萬元,接待遊客407萬人次。”曾虎龍説。

走進我們的小康生活丨彌勒市可邑村:日子越過越紅火

據介紹,可邑村森林覆蓋率達85%,有密枝林和烽火台等多處景點,自然景觀優美,傳統民居形式與村寨聚落格局基本保持傳統風貌。這裏有着360多年的人文歷史,是彌勒市西部民族文化走廊的起點,是蜚聲中外的兩項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彝族歌舞“阿細跳月”的發源地之一和阿細創世史詩《阿細先基》的興盛之地,文化底藴厚重,民族風情濃郁。因此,在建設中,可邑村始終把自然、人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立足民族文化謀發展,走產村融合、文旅融合、農旅融合之路,振興鄉村經濟。

可邑村積極配合鎮黨委、市城投公司做好招商引資工作和旅遊業發展工作,引進雲帆酒店管理公司、阿細蜜源等10餘家中小型商家入駐,發展了“森林度假酒店”高端服務、“帳篷酒店”體驗式住宿、“彝家八大碗”特色餐飲、“高老莊”民族風味等旅遊業態,並輻射帶動了螞蟻村、法雨哨、舍德尼三個村小組的旅遊資源開發。

同時,在景區建設西三鎮農特產展銷中心,開發出一批有地方特色的彝族小三絃、刺繡、掛包、銀器飾品等彝族風情旅遊系列商品及阿細骨頭生、核桃、蜂蜜等特色旅遊商品。

為了不斷摸索拓展村民致富渠道,可邑村還採取“公司+小組+農户”的發展模式,扶持幫助全村61户農民發展餐飲、民宿、民族手工藝製作等旅遊延伸產業,目前户均增收5萬至10萬元。

可邑村就是這樣把得天獨厚的民族文化資源優勢融入旅遊產業,轉換為經濟價值,走出了一條“弘揚民族文化—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構建民族文化產業—促進民族地區發展”的新路子。

跟黨走 邁向幸福新生活

在帶好全村發展的同時,曾虎龍和村小組黨員幹部還時刻心繫村裏的貧困户,每日把走訪貧困户列入到日程計劃中,隨時掌握瞭解貧困户的致貧原因,幫他們出主意、想辦法。

走進我們的小康生活丨彌勒市可邑村:日子越過越紅火

“在這裏生活的村民都很幸福,有共產黨員的帶領,貧困户都陸續脱貧了。”村民劉雲飛説,在2015年,他因患腦溢血住院治療花去了家裏全部積蓄,還影響了當年的春耕生產,曾虎龍知道這事後,自己出錢為他買了30公斤玉米種和200公斤化肥,號召黨員幹部一起幫助他家渡過了難關。

貧困户石付蘭告訴記者,前兩年,家裏建好新房但沒錢裝修,村小組黨員幹部出工出勞幫自己家進行裝修,過年時一家人順利搬進新房居住。

“村子近些年來翻天覆地變化與積極發展旅遊業分不開,人人都靠雙手勤勞致富。”村民龍雲清説。

“2019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8萬餘元,與2014年相比,可邑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了60%。”曾虎龍表示,由於發展旅遊業,可邑村就地解決可邑導遊、民族歌舞演員、保安、環衞等各類服務崗位就業300餘人。

在可邑歷史上,可邑村人龍介仁曾經赴北京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觀禮並向毛主席敬獻了一套彝族阿細服飾和一面在麻布上用紅絲線繡着“毛主席,我們永遠跟着您走!”字樣的錦旗,詮釋着彝族阿細人世代堅貞不渝的誓言。曾虎龍滿懷信心地説,“如今跟黨走的彝族阿細人都過上了好日子,家家户户住上了大房子,開上了小轎車……村民們正闊步走向小康生活。”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38 字。

轉載請註明: 走進我們的小康生活丨彌勒市可邑村:日子越過越紅火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