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一度鎖上了劇院的大門,當視頻和直播平台成為了主流的娛樂方式,“線上化”的藝術探索開始提速。日前,英國廣播公司(BBC)推出了一部六集迷你劇《舞台劇》(Staged),引起廣泛熱議。它的創新之處在於,全程運用自拍和視頻會議軟件“ZOOM”錄屏的方式拍攝製作完成,在條件有限的情況下,完成了一場生動的戲劇表演。
《舞台劇》一度在社交媒體上刷屏,網友評分高達9.3。“互聯網和高科技發展,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類社會的經濟學和美學,巨浪面前,戲劇表演也難逃變化。”美國南加洲大學戲劇學院戴維·布萊德爾院長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説;甚至有大膽預言説:“未來十年內,劇院將進入全新的虛擬舞台。”
“ZOOM劇場”成了當下劇場藝術“在線”創作的代名詞
屏幕被一分為二,身着居家便服的麥克·辛和大衞·田納特分別走進自拍鏡頭,《舞台劇》第一集剛開場就是一場不見硝煙的戰爭。“不要温和地走進那個良夜”,麥克·辛吟誦了一首自己老鄉詩人狄蘭·托馬斯的名作,然後大衞·田納特開始打岔,影響麥克·辛的台詞發揮……
《舞台劇》是紀實鏡頭與戲劇加工的結合體。它的情節設計並不複雜,講述了演員們在線排練倫敦西區舞台劇《六個尋找作者的劇中人》的故事。鏡頭前大部分時間都是演員們各自居家生活的“閒碎瞬間”。而大衞·田納特和麥克·辛在排練中爭番位的故事,則作為小插曲貫穿了整個六集,充滿了傳統英式笑料。最終説服二人停止這一幼稚言行的,是英國國寶級演員朱迪·丹奇。
因此前在《好兆頭》中火花四濺的對手戲表演,大衞·田納特和麥克·辛成為英倫新一代國民“CP”,另外還有實力派演員朱迪·丹奇搭檔塞繆爾·傑克遜加盟,《舞台劇》的演出陣容可謂星光熠熠。不過,該劇能夠成為近期的“話題王”,除了有這些“流量”與演技派之外,恐怕更多地還是離不開作品在內容與形式上的創新。這是一部僅僅用幾個電腦攝像頭和會議軟件完成的影像作品,既沒有合適的打光,也沒有更多可選擇的表演場地,這時候,演員在鏡頭前的半即興發揮、戲劇節奏把控以及演技就顯得尤為突出。此外,因為真實反映疫情下生活狀態的種種,鏡頭前的明星們所展現的與素人無二的普通生活,也頗為“接地氣”,容易引發觀眾的共鳴。迷你劇《舞台劇》無論是題材還是形式,給當下疫情主題作品創作帶來很多的思考和啓發。
自疫情發生以來,很多演藝機構和藝術團體先後在“雲端”試水,希望能在線上吸引觀演羣體,暫解劇場之“困”。大量劇團採用“ZOOM”等視頻會議或聊天軟件進行劇本朗讀、排演以及錄播、直播演出,“ZOOM劇場”成了當下劇場藝術“在線”創作的代名詞。通過網絡觀看舞台演出錄製的高清影像,或是通過直播平台實時觀看一場演出,也成了這段時間以來很多劇場愛好者的選擇。
放眼國內,由北京鼓樓西劇場策劃製作,趙立新演繹的《斷手斯城》劇本朗讀會在喜馬拉雅、B站、知乎、蜻蜓FM等平台同步直播,吸引了80多萬人次觀看。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疫後復演的第一部話劇《熱乾麪之味》在開啓小規模線下演出之前,也先以線上直播的方式與觀眾見面,最終有超過16.5萬人在線觀看,4000餘條彈幕互動。近期,保利城市劇院也將新生代歌手的音樂會搬上“雲端”,以不高於一杯咖啡的入場券價格,開啓線上付費觀演模式的探索。音樂家譚盾也在上海直播了《武漢十二鑼》的演出,獲得了7000萬人在線觀賞的“大流量”。
原本最難以離開線下的劇場、劇團和藝術家們,在這幾個月內不得不大幅加速了對於“線上化”的探索。
傳統劇場被虛擬數字經濟“介入”,擁抱還是抵抗
近年來,在線技術不斷推動舞台和銀幕藝術的變革,而疫情的發生無疑加快了業界探索的步伐。“戲劇的生命力,從來與生活密切相關,”上海戲劇家協會主席楊紹林説,“命運共同體、人工智能、社交距離……這些看似毫無關聯的關鍵詞,正在成為戲劇藝術無法迴避的‘焦點’。”
但“雲劇場”也成為一些藝術家的“痛點”。他們認為越是在艱難的時刻,劇場藝術越要愛惜自己的羽毛,守住“在現場”的底線。在舞台藝術“轉向”虛擬平台的過程中,“藝術損耗”正是這些純粹的藝術家們所擔憂的,畢竟,在線上難以獲得與劇場演出同等的“真實質感”,線下高質量的觀演和聆聽似乎不可替代。
對此,有學者認為,未來將會出現更多同時結合“在線”和“現場”的全新演出形式。“線上”演出一定有別於傳統劇場演出,需要創新的思路和表達,全新的觀演關係和情感聯動,而不是線下演出的簡單“平移”。
傳統劇場受到虛擬數字時代的影響——這樣的命題討論不是新鮮事。“面對新科技的‘介入’,劇院已經‘抵抗’了幾十年,但我覺得這種合併是不可避免的。”塞爾維亞著名演員、世界啞劇協會主席馬爾科·斯托亞諾維奇説,戲劇是一種相對保守的藝術,21世紀的技術發展是如此飛速,以至於人類的思想和精神很難追隨這種發展,“作為藝術家和教育工作者,我們比之前承擔着更大的責任,不要一味消極等待事情的發生。”
疫情發生後,不少劇場開始嘗試借用數字平台進行自我展示,雖然目前還沒有完全數字化,“但在未來十年內,劇院將進入新的虛擬舞台。”斯托亞諾維奇的預言十分大膽,但毫無疑問的是在現實的壓力面前,傳統劇場亟需在內容和形式上完成“自我革新”。
傳統戲劇的魅力不會因為疫情失去它幾百年積澱的榮耀和魅力。同樣的,面對戲劇表演的“在線化”也不必諱莫如深,畢竟人類在災難面前,永遠離不開藝術的陪伴與慰藉。必須看到的是,如果疫情還要持續一到兩年,或者長期與人類社會共存,那麼戲劇創作和演出該如何“升級”、“重塑”,或尋找另外的出口,已成為全球藝術家迫在眉睫的問題。
作者:童薇菁
編輯:吳鈺
責任編輯:範昕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