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一般自西而東,石塘路卻有一段急轉直下呈南北走向,因為啥?

一般來説,長城自西而東橫亙山巔。而石塘路的長城則有一段急轉直下,呈南北走向。只因這裏羣山巍峨,地形複雜,建有多個城堡,設有多個關口,其中黃崖口關與鹿皮關口最為著名。石塘路的指揮中心設在石塘嶺,把守住這一重要區域。

長城一般自西而東,石塘路卻有一段急轉直下呈南北走向,因為啥?

此外,這裏還是抗日英雄白乙化戰鬥和犧牲的地方,建有白乙化紀念館。於是,在7月7日,我前去石塘路一帶,既為紀念英烈,也為訪古。

黃崖口尚有城堡

在史料記載中,黃崖口關口通暢,能走大隊人馬。《日下舊聞考》記:“黃崖口關,正關通單騎,衝,鮎魚石墩空,通單騎,餘通步。”長城各關口中,有名稱的墩台並不多見,能走騎兵的道路顯然重要,因此,在黃崖口處建有城堡。光緒時期的《密雲縣志》記:“黃崖口,通步,縣北六十里,在營城嶺口西,有堡。”現在把黃崖口稱為黃峪口。關口內相距二三百米是西灣子城堡,因在河灣西側而取名西灣子。

密雲西灣子是個行政村,下轄石炮溝、迎城嶺、西灣子、鮎魚溝、高家嶺、東灣子六個自然村,共447户,約766口人。若按自然村算,西灣子村74户,139口人。西灣子城堡在一座小山上,有河繞流城下,光緒《順天府志》中稱為“蛇魚川”,名稱沿用至今。沿蛇魚川河前方不遠處是黃峪關口。關口狹窄處,兩邊各建一敵樓,卡住通道,實為易守難攻之地。

此地在明代屬石塘路管轄,處於石塘嶺北部,山勢複雜,地形險要,關口眾多,重點佈防,城堡密集。清《畿輔通志》更為明確地記述了周邊的城堡關口:石塘嶺關“西北為黃崖口,有堡。其東為高家莊,又東為石佛、馮家峪皆有堡,又東為白馬關”。

在西灣子村處沿着陡坡登上小山,猛地抬頭,透過樹木,看到一座高五六米的城牆矗立在前,巨大的毛石層層壘砌,下面露出四五層條石。在坡下仰望,更顯威武森嚴。這是城堡南牆,常年雨水沖刷,一處牆腳已經坍塌,露出牆心的碎石。南門處立有長城文保碑:西灣子城堡。城門已無,拐角處的條石形狀特殊,能覺出是為城門鏨制。

西灣子城堡建於坡地,隨山就勢,形狀並不規則,西北角呈弧狀。坡度陡,內牆矮,可以登上南牆尋看。東西兩面隨山勢而上,保存着三五米高矮不等的牆體。北牆上灌木叢生,有一處踩成坡狀,可以登上。連接毛石的白灰粘在牆上,雖經歷數百年的風吹雨打,仍堅固異常。

西灣子城堡的位置利於軍事防守,生活卻多有不便,所以村民在坡下平緩之地居住,與城堡隔河相望。隨着歲月的流逝,城堡也有多處被拆毀。上世紀70年代在城堡辦過小學,還辦過中學,因城牆有圍牆作用,才沒被全部拆毀。

長城一般自西而東,石塘路卻有一段急轉直下呈南北走向,因為啥?
西灣子城堡南城牆抗日英雄曾在這裏戰鬥

西灣子城堡外的山坡上種有板栗。這裏地處燕山山脈,氣候、水質、土壤適合板栗生長,栗子也久負盛名,古時即有慄樹。明代戍邊將士雖有朝廷發放的口糧,但地處深山老林,遇到洪水暴漲,或有運送不便,就可以用栗子充飢。漫山的樹木中,唯有栗子可以飽腹。

慄樹適應能力很強,山區平原都可生長。印象中慄樹多長在山區,《詩經·小雅·四月》裏有句“山有佳卉,侯慄侯梅”,意思是:山上有上好的花卉,又有慄樹又有梅樹。可見,在遙遠的古代,慄樹就種植于山上,併為文人雅士吟詠。

這裏也是抗日英雄白乙化戰鬥過的地方。白乙化是遼寧人,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經校方同意,他保留學籍回家鄉抗日。1932年5月,白乙化在家鄉組建抗日義勇軍。由於他好穿白衣,指揮作戰靈活機動,人稱“小白龍”。1939年,白乙化任華北人民抗日聯軍司令員,當年底任八路軍晉察冀軍區第十團團長。1941年,白乙化在密雲馬營戰鬥中不幸犧牲,年僅30歲。白乙化犧牲後,八路軍冀熱察挺進軍發表了《告全軍同志書》,對白乙化給予了高度評價:“他的犧牲不但是八路軍挺進軍的損失,而且是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的一個很大損失!損失了一個有豐富軍事經驗的優秀指揮員,損失了一個有着長期鬥爭歷史的堅強的黨的幹部,損失了一個曾為民族獨立而不屈不撓、艱苦奮鬥的民族英雄。”1984年,密雲縣政府重建白乙化烈士紀念碑,蕭克將軍手書“血沃幽燕,名垂千古”。

白乙化也是個知識分子。1933年,他組建的抗日義勇軍被國民黨32軍騙入冷口繳械,他含憤回到北平中國大學讀書。1935年,他獲得中國大學學士學位。目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內收藏有白乙化的《備忘錄》手稿。手稿記錄了白乙化在工作和學習中的點滴感悟與收穫,不僅是晉察冀軍區步兵第10團(即冀熱察挺進軍第10團)發展歷程的見證,而且是執行冀熱察挺進軍“發展平北”戰略的重要物證。1990年,該手稿由原晉察冀軍區第10團政委吳濤的夫人耿真捐贈給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2012年,手稿被認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我在十幾年前曾編髮過紀念白乙化的文章,還曾帶着那期雜誌去拜訪漫畫家李濱聲先生。李先生翻看到那篇文章時説,他與白乙化是北平中國大學的校友,並翻找出一張老照片。李先生記得白乙化蓄着絡腮鬍須,身材高大魁梧,真是一員猛將。以前受條件限制,留下的照片極少,老照片尤為珍貴。

長城一般自西而東,石塘路卻有一段急轉直下呈南北走向,因為啥?
白乙化烈士像石塘嶺處有“鸚鵡崖”

從西灣子城堡向南,有石塘路城堡,但城堡已於1958年修密雲水庫時拆除。這個城堡曾經輝煌過,其建造於明初洪武年間,萬曆年間再度增修,開有四門,在路城中較為特殊。北門石匾額“石塘嶺”,南門石匾額“石塘路”。作為屯兵的營城,石塘路城堡有參將率軍駐紮。

石塘路城堡旁有石塘路村,村裏現有約兩百多户,五六百人。村裏老人説,當年城牆下面是條石,中間是毛石,上面外包二三米高的磚。日本鬼子侵略時,西城門被炸壞了。城裏城外有十幾座寺廟:如城隍廟、關帝廟、藥王廟、聖人祠等,城外還有校軍場、演武廳等。

石塘路城堡西面5裏是山口,白河自此湧入,秋冬季少水,成為通向山外的通道,可以通過大隊人馬,永樂年間建起石塘嶺關。《四鎮三關志》做了描述:“石塘嶺關,永樂年建,正關,河口寬浸,通眾騎,極衝,迤東石門墩,大河口。”明初兩代皇帝先後下令在此修建關口,可見其位置的重要性。石塘嶺關口兩側懸崖峭壁,危巖峻險,山崖岩石斷面處頗似鹿皮斑紋,形態逼真,栩栩如生,因此又形象地稱為鹿皮關,現有鹿皮關長城碑立於關口崖上。

鹿皮關古時就是交通要道,關口內有一驃騎堡,後來改稱馬營城堡。《昌平山水記》對這一帶做了描述:“白馬關西南四十里為石塘嶺,其西北有驃騎堡,有水關,白河從堡西北塞外來,經石塘嶺,下密雲縣,其東北有石佛堡。”清《畿輔通志》記:“石塘嶺關在密雲縣北五十里,有城,週二裏有奇,舊設參將駐守。本朝改設都司僉書。其西北為黃崖口,有堡。”做過文物所長的專家祝自祥説:“石塘嶺關就是鹿皮關。”

石塘嶺城堡當年的選址定然是精心挑選,西面接應馬營城堡把守鹿皮關,東北面支援石佛城堡看護白馬古道,形成防禦縱深。如此重要的城堡,至清代作用漸失,級別逐年降低,光緒《密雲縣志》記:“國初都司駐之。乾隆五年改置守備。道光二十三年置把總戍之。”民國《密雲縣志》補記:“把總裁,城廢。”

石塘嶺處有崖,如鳥形,舊稱“鸚鵡崖”,在當地是一奇景,其位置正是現今的黑龍潭。潭水之上,山石突出,似只巨鳥,細辨形狀,尖喙麪人,有如鸚鵡,喜望遊客。明人《四鎮三關志》作者劉效祖曾有《石塘嶺鸚鵡詩》:“原是關西鳥,似因塞北看。千年留勝蹟,萬里恣飛翰。影落金塘靜,光生玉壁寒。從軍有隴客,只恐報書難。”《方輿紀要》記:“自湯河上稍正南行,順白河至石塘嶺,可二百里。山惡水深,稱為天險。”古時山惡水深,如今天險變為美景,黑龍潭成為景區。

沿着這古時的石塘路一路走來,幾處城堡發生過多少故事,難以説盡。相較於山水的美麗,這些殘存的古堡,更具有歷史的氣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75 字。

轉載請註明: 長城一般自西而東,石塘路卻有一段急轉直下呈南北走向,因為啥?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