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沙古鎮裏有“以道堂”“以德堂”,是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浦東新區文物保護點。古色古香的建築中,藏着一間名叫“以園”的文化度假酒店,憑藉着別樣景緻,吸引一批又一批的遊客專程前來。
這是“80後”川沙人倪華山寄託鄉愁的地方。3年前,他回到老家開辦了這家酒店,希望用自己的方式,把川沙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藴説給更多人聽。
給住客沉浸式體驗
剛剛過去的週末,顧海燕帶着一家三口入住“以園”。一跨進門檻,他就被古色古香的建築所吸引。“沒想到能有機會在這樣的老建築裏住上一晚,挺特別的。”他説。
走進“以園”,兩進兩院、三上三下的四合院讓人彷彿走進了歷史。“以園”由陸家老宅的“以道堂”和“以德堂”兩棟組成,老宅建於1934年,分為前後兩幢,配東西廂房,中間有天井,建築面積各約600平方米。房屋磚木結構,清水磚牆,做工精良,雖飽經歷史風霜,依然顯示出非凡氣派。
2017年,倪華山放下外面打拼的事業,回到家鄉川沙,經過數輪招投標,最終拿下了“以道堂”和“以德堂”的經營權,參與川沙的古鎮開發項目。為何做出這樣的選擇?倪華山的理由很簡單,“我想講本地話了。”
將歷史建築改建成酒店並不容易。倪華山告訴小布,為了不破壞老建築的整體結構, “以園”的改建只涉及內部功能設施和軟裝,保留了建築三上三下的格局。
“我們的建築面積共有1200平方米,照理可以設計至少30間客房,但‘以園’卻只有20間客房,依據原有房間構成簡單改造,為的就是不改變老建築的結構。”他説。
松間別院、空山雅院、晚秋華院……在“以園”,每間客房都有名字,且前兩個字取自於詩人王維的《山居秋暝》。客房的佈置別出心裁,牀頭櫃是老式風格,還特意放置了一把老蒲扇。
“我們希望儘可能為遊客還原舊時的生活環境,讓他們入住時有沉浸式的體驗,從而更願意去了解川沙的古鎮文化。”倪華山説。
古鎮文化的宣傳者
“歡迎入住,送您一張川沙古鎮地圖,有空的時候可以去走走看看,如果需要了解更多古鎮故事,歡迎來找我,我們邊喝茶邊聊天……”每當有客人入住,倪華山都會送上一張地圖。
每天晚上,只要“以園”有住客,倪華山都會辦一個“故事會”,邀請有興趣的住客參加,向他們介紹“以園”的由來、川沙的名人故事等。
“除了迎來送往,我在這裏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擔任古鎮文化的宣傳者。”倪華山説,“希望通過我的講述,讓大家感受不一樣的川沙。”
事實上,的確有不少遊客在聽完倪華山的講述後,前往川沙古鎮參觀,打卡其中的景點、餐廳等。市民楊玉婷就是其中之一。
“昨天晚上我跟老闆聊到深夜11點,瞭解了不少川沙的風土人情。今天一早就帶着孩子,拿着地圖去古鎮逛了圈,確實很有收穫。”她説,“這個‘以園’和其他酒店不同,不僅建築特別,還能和老闆互動,很有人情味。”
為了做好古鎮文化的宣傳者,倪華山一有空就會通過書籍、資料等學習更多關於川沙的人文故事,也會經常到古鎮走走看看。
他告訴小布,川沙老街上有一輛黃包車,大多數人看到,只把它當作一個普通的景點,其實,它背後是有故事的。“據傳,宋慶齡小時候曾在川沙生活,在老街上玩耍時曾不小心在一輛黃包車上磕傷。所以,老街上放置了一輛黃包車。”
故事會上,每當有遊客提起川沙老街,倪華山都會把這個小故事告訴他們。“希望他們在逛老街時,能夠更加用心感受川沙古鎮的文化底藴。”他説。
文字:沈馨藝
攝影:沈馨藝 閔迪
編輯:張紫薇
【來源:浦東發佈】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