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玉可以説是《紅樓夢》中深情的代表,而在歷史文壇上還有一位大文豪亦是情深意重——他就是蘇軾。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的主要代表以及“宋四家”之一,蘇軾的文學與書法造詣早已深入人心,為後人津津樂道,而當蘇軾脱下光輝靚麗的才子外衣,他亦是一位浪漫的深情者,下面我們就以“情”字為核心來談談蘇軾。
多變的政治格局造成蘇軾一生坎坷,但無論被貶黃州、惠州還是儋州,他始終能夠迴歸到“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坦然境界,何耶?
我想,這一方面是因為他天性樂觀豁達;另一方面,唯有其“深情”是命運扯不斷的長線,一針一針密密地穿進生活與作品裏,將心靈的空洞縫補。
一、思鄉情深
自古文人鄉情濃,而蘇軾一生只因服喪兩次歸鄉,此後便再沒能回到蜀地。“此生飄蕩何時歇?家在西南,常作東南別。”“一紙鄉書來萬里。問我何年,真個成歸計。”
我這位天涯遊子何時才能回到遙遠的故鄉呢?蘇軾一遍遍問自己,卻終究也尋不出答案,只好頻繁地把眉山寫入詩詞裏,用筆墨來觸摸回憶。
“乘槎歸去,成都何在?萬里江濤漢漾。”“故山猶負平生約,西望峨嵋,長羨歸飛鶴。”“江漢西來,高樓下,葡萄深碧,猶自帶峨嵋雪浪,錦江春色。”“歸去來兮,吾歸何處,萬里家在岷峨。”
蘇軾的思鄉詩中反覆提到故鄉的位置,可見他念念不忘的不僅是“故鄉”這一個可以寄託情思的抽象語詞,更是具體的眉山之景、眉山之人。
然而也正是雲水縈繞、幽伴童年的故鄉一次次出現在他的作品與夢境裏,成為蘇軾疲憊心靈深處最富温情的棲息地,給予他“此心安處是吾鄉”的慰藉。
二、手足情深
蘇軾與弟弟蘇轍患難與共的手足之情至今令人動容,這份情誼也成為了蘇軾畢生吟詠的一大題材。
兄弟二人自幼一同長大,即使在考取功名後聚少離多,他們也時常牽掛彼此,留下了大量詩詞唱和的名作,例如蘇轍曾提了一首《懷澠池寄子瞻兄》給蘇軾:
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歸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遙想獨遊佳味少,無方騅馬但鳴嘶。
往昔共同進京趕考的經歷仍然歷歷在目,轉眼卻又相別兩地,怎能不令人感傷悲切!於是蘇軾就和了一首《和子由澠池懷舊》給弟弟: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蘇軾直言人生旅程中的足跡本就像飛鴻一般無常又易逝,舊跡也早就難以尋覓,那何不順其自然,以坦然豁達的態度去對待人生的離別呢?
蘇軾像一位師長般語重心長地寬慰弟弟,為他排解懷舊的感傷和別離的苦惱,千古名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更是飽含蘇軾對弟弟的鼓舞與祝願。
除了以書信的方式互訴深情,蘇軾還在杭州通判任滿時主動要求調去密州,僅僅為了離弟弟更近一些;而當蘇軾因烏台詩案含冤入獄時,蘇轍甚至連上十幾封奏摺,請求革官來為哥哥贖罪。
當蘇軾被貶後幾度棄筆、不敢再言時,也只有最信任的弟弟能讓他將創作“由公轉私”,繼續用文字來尋找一個思想與情緒的出口……無論順境或逆境,兩人總是在互相理解與扶持中同行,是兄弟,更是無話不談的最佳知己。
三、愛妻情深
曹公在《紅樓夢》第五十八回中説道:“比如男子喪了妻,或有必當續絃者,也必要續絃為是。便只是不把死的丟過不提,便是情深意重了。”
古人以琴瑟來比喻夫妻,故喪妻稱為“斷絃”,再娶為“續絃”,在一夫多妻制的古代,確實男子能牢記亡妻就能稱得上情深了。
而蘇軾在迎娶了第二任妻子王閏之後,不僅沒有忘記結髮亡妻王弗,還為了悼念她寫下了字字血淚的《江城子》,開創了悼亡詞的先河,也成為了膾炙人口的驚世之作。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這首震鑠古今的愛情絕唱,將蘇軾對妻子的一往情深展現得淋漓盡致,自然、真誠又深刻,唯有用情至深才能“不思量,自難忘”,我想寶玉對黛玉的情感亦是如此真摯深切。只要愛着,心中就永遠留有一席温暖,時光就不會輕易老去。
四、愛民情深
封建時代欺壓百姓的官吏數不勝數,而蘇軾可謂最沒有“官架子”的官員之一,就像寶玉在男尊女卑的時代觀念下卻毫無貴公子的架子一樣,實屬難能可貴。
周綱在《蘇軾九章》中評價:“四十年,其愛民之深,憂民之切,凡所到之處,百姓無不愛戴感念,時代相繼。”
蘇軾在徐州任官時洪水氾濫,他在《《九日黃樓作》中記敍了當時的危機情景:“水穿城下作雷鳴,泥滿城頭飛雨滑。”於是他親自參加抗洪搶險,帶領徐州軍民築堤防洪、開流分洪,還提到自己“日暮歸來洗靴襪”,頗有詼諧之趣。
在密州任官時蝗蟲災禍嚴重,“飛蝗來時半天黑”面對烏雲般席捲而來的蝗蟲,他也毫不退縮,親自捕蝗,扶危濟困,造福一方。
在杭州任官時他發現西湖淤泥阻塞,就開展了規模浩大的西湖疏淘工程來美化城市,強調“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蓋不可廢也”,杭州人民為紀念蘇軾將湖堤命名為“蘇堤”,從此“蘇堤春曉”名揚中外,此所謂“愛人者人恆愛之”。
身為官員卻如平民般隨和,林語堂曾經評價他有“蛇的智慧加上鴿子的温文”,着實形象貼切。
五、自嘲多情
另外很有趣的一點是,情感豐富的蘇軾還時常調侃自己的多情,讓人忍俊不禁,例如這首《蝶戀花·春景》: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裏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裏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春天將盡,百花凋零,蘇軾欣然靜聽着行道圍牆裏傳出的少女笑聲,而隨着笑聲漸漸隱去,他便惘然若失地嘆道“多情卻被無情惱”。僅僅是記敍一件真實的日常小事都充滿了獨特的藝術情趣。
我喜歡蘇軾已有多年,可謂始於“腹有詩書氣自華”的高才,敬於“何妨吟嘯且徐行”的品格,陷於“十年生死兩茫茫”的深情。一往情深深幾許,追慕東坡一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