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我,去了伊朗之後,印象最深的城市是那裏?我毫不猶豫的回答道:伊斯法罕
兩千多年前,西漢張騫出使西域,他根本沒有想到,在波斯帝國,還有一座如同長安這樣雄偉的城市——伊斯法罕。
伊斯法罕,綠樹成蔭,街道整潔,河流穿城而過,建築鱗次櫛比,城市格局大氣。許多精品店和大商場,點綴在城中街衢。
當人們行走在大街小巷,熙熙攘攘的人羣中,不時閃現出成羣結伴的、笑靨滿面的波斯美女,她們個個顏值超拔、氣質雍容,千篇一律的面紗下遮不住是靈秀的雙眸和佳麗的面容,儼然成了一道流動的市容風景線。
人種優良的伊斯法罕,歷史則更為悠久。早在公元前6世紀,城市就開始興建,曾經多次成為波斯王朝的首都。公元16世紀,就名聞遐邇,享有“伊斯法罕半天下”的美譽,其中伊朗最宏偉的清真寺和最瑰麗的宮殿,就在伊斯法罕。
在接下來的行程中,伊斯法罕的七大勝景,如瑰麗畫卷,似視覺盛宴,一一向我們呈現開來。
伊斯法罕給我們的“首秀”是旺克大教堂。咦!大家非常不解,伊朗分明是伊斯蘭國家,怎麼會出現大教堂?原來,波斯薩非王朝的中興之主阿巴斯大帝時期,從亞美尼亞遷來數萬名能工巧匠,為伊斯法罕建設新都服務。來到伊斯法罕的亞美尼亞人,同時也將他們的宗教文化帶到了這裏,在當地建起了多座教堂,旺克大教堂就是保留下來的最精美的一座。
旺克大教堂始建於1606年,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了。這座教堂,建築風格融入了亞美尼亞和伊朗兩地的文化元素。最具特色的是教堂大殿內全方位360度的巨幅壁畫,畫中反映的都是《聖經》故事,從聖嬰降生到耶穌受難為止,圖案內容雖然看上去一知半解,但是畫作非常精美,令人目不暇接。
接着我們來到了四十柱宮。這座建於1647年的王宮,當時是國王用來接見和宴請外賓的地方。王宮佔地67000平方米,宮殿的前面是一個巨大的門廳,門廳由20根柏木做的巨大的獨木柱支撐。門廊前面有一個長110米、寬16米的水池。
池水清澈見底,在光的折射下,只見20根柱子倒映在水中,“四十柱宮”就由此得名。2011年四十柱宮作為“波斯園林”的代表,被列入了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
之後四大景點都相對集中在一片區域。
清真寺見過不少,但像伊瑪目清真寺這樣的建築,確實屈指可數。我常想,看到的東西越多,恐怕越不容易激動,但見到伊瑪目清真寺是個例外。她精巧的建築徹底震撼了我,每個細節都變態地呈現出了“波斯祖傳”不怕繁複的審美要求。
午後的伊瑪目清真寺安靜而空寂,精緻絕倫的穹頂被陽光折射出金光閃閃的孔雀尾翎,從不同的角度欣賞,美得竟是不可方物。伊瑪目清真寺是伊朗在建築、木雕刻釉磚工程上的一個經典,由於建築精美絕倫、雄偉壯麗,被列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建築物之一。
出了清真寺,去了阿里卡普宮,她是阿巴斯一世將首都遷到伊斯法罕後,在公元1606年修建的,與后妃們一起居住的宮殿。我們通過小小的螺旋形台階到達樓頂平台,高瞻遠矚,俯瞰廣場,將伊瑪目清真寺、宣禮塔、大巴扎等建築及廣場風光盡收眼底。
之後來到了伊瑪目廣場,這座當年薩非王朝阿巴斯大帝檢閲軍隊和觀看馬球的地方,宏偉氣勢,望不到邊,才知道她原名叫國王廣場,也稱“世界之半廣場”,是僅次於天安門廣場的世界第二大廣場。197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
廣場的一側是哈朱橋,建於薩非二世時期,是當時人們遊玩和乘涼的場所。
廣場上成羣的鴿子呼啦啦飛過,噴泉池邊青年學生在專注地寫生。一羣小男生在幾位大人的引導下,在廣場遊玩,湊近一打聽我們是中國人,便熱情洋溢地把我們圍了起來,爭先恐後地要與我們一起合影,那些五官俊朗、眼神明亮的小孩子,童貞的稚趣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伊斯法罕的參觀,在三十三孔橋的行走中,暫時告一段落。三十三孔橋作為伊斯法罕的交通要道,城市座標,已經存在四百多年了,這座總長297.76米,橫跨扎因達魯德河兩岸的大橋,夜間觀賞,燈光在橋孔中投射開來,特別壯美。
毋庸置疑,伊斯法罕絕對是伊朗旅遊的精華所在。這裏是絲綢之路南路的一個重要節點,東西方商貿的集中地,熱鬧繁華相當於“半個世界”。在這座“波斯帝國不朽的榮耀之都”,將波斯文化進行了全面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