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風光旖旎,似一幅山水畫。因為皖南的景點比較分散,去一些小眾的景點,很多人喜歡自駕,一路風景一路好心情。在安徽東至就有這麼一條美麗的彎彎山路,讓很多自駕遊的人痴迷。
東至縣是安徽省的西南門户,也是八百里皖江的起點,境內舜耕山,相傳為舜躬耕之地,堯聞其賢,千里來訪,現在還存有堯渡之河、舜耕之地,在這一帶留下眾多遺址和傳説,“堯舜天路”全長100多公里,從東至縣堯渡鎮出發,呈啞鈴型穿過全縣中部,終點回到東至縣城,是一條可遊可賞的環形自駕遊風景道,沿線生態環境良好,森林覆蓋率高,青山綠水、奇石飛瀑、峽谷村落、茶園花海、田園古道構成了一幅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畫。
東至的地名都非常好聽,今天要跟大家説的南溪,是一個曾經被世人遺忘的古村寨,寨上居住的都是匈奴部落的後代,這裏2004年才通車,之前一直藏於花園裏鄉的深山裏,鮮為人知。相傳一千多年以前,一個匈奴部落為了避免戰亂,從遙遠的地方一路輾轉來到此地,在這裏世代繁衍,至今還生活着700多户匈奴部落族後裔。因為全村居民都姓“金”,又叫金家村。
由於受其所處的特殊地形的影響,古寨長期保持着相對封閉的與世隔絕狀態,完好地保存了村落的原始狀態。村裏至今有保存完好的成套老家譜。千年以後的匈奴後裔不論從長相,生活習慣和語言都已經很難找到匈奴人的影子,已經相當漢化了,大家都是操着東至人的口音,古寨掩映在青山綠水之中,村裏的老人面容紅潤,身體健康長壽,説話也神采飛揚。
走進村莊,鋪設精巧的石板老街、質樸自然的卵石泥牆、曲折相通的幽深小巷映入眼簾,整個村落留存着古樸風貌,猶如一幅漸次展開的水墨畫卷。村後有九條山脈俯衝而下,蜿蜒到村口,盤成三個圓丘,形似九龍戲三珠。陶淵明的"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是她真實的寫照。古寨口的參天古楓樹和古樟樹高高聳立,蒼老的樹幹,婆娑繁茂作響的枝葉,似乎記錄着歲月的滄桑。古寨裏有古井,古石碑,古石板道等,這些民居建築與大祠堂建築風格一致,徽派特色較為顯著。溪古寨村中有三條小溪,由西向東,溪水倒流,溪上壘起的兩座石橋,前後只有三步長,接通人行道,形成溪水倒流和三步兩道橋的奇觀,被村民稱作"進村三把鎖",意為鎖住風水,永不流失。
走進南溪古寨,我有一種感覺就是這裏是被現代文明遺忘在深山峽谷之中的世外桃源。村子至今保留着完整古樸的原始生態自然風貌,民房全是徽派建築樣式,還有部分元朝和明朝的民居,整個村莊青石板路蜿蜒曲折,一條S形溪流穿村而過,小橋流水連接着九十九巷,形成八卦迷宮,弄弄相通,溝溝相連,充分體現了天人合一的古村落意境。
村子的房子牆面多是青石砌的,山牆很高,牆面都刷成白色。由於年代久遠,白色已經泛黃,牆體露出石頭的本色,顯得斑駁陸離。屋頂都是一色的青色小瓦。門頭都嵌有徽派風格的磚雕。廁所、豬圈、雞籠,都是依主房而建,牆體多數是石頭的。村中今存最古老的建築便是大成祠,建於明萬曆五年(1577),距今400餘年,祠堂門楣高大,山牆聳立,寬敞氣派,宗位排列整齊有序,門匾,石墩圖案,樓柱雕刻玲瓏剔透,建築用材講究,從這些不凡的建築和遺物中,我們依然可以看到這個家族曾經的"金戈鐵馬"的歷史和顯赫的家世,整個建築按照蒙古包與徽派建築完美組合。
南溪古寨由於地處偏僻的大山窪裏,過去一千多年來一直保持與世隔絕狀態。正因為如此,南溪才得以保持原生態的面貌:老式的碉樓、古樸的民居、清澈的泉水、狗吠雞鳴……村民家裏的擺設簡單質樸,古色古香。村民們過的生活,簡簡單單,自自然然。他們沒有過度搞旅遊開發,在村邊種上油菜,春天的時候,山腳下變成了一片金燦燦的花海。他們到後山去砍柴、打野雞、摘野菜。我想,這一切正是南溪之幸。
南溪之美,美在它的千年寧靜,美在它遠離塵囂,美在它是世外桃源,美在它是一塊未雕琢的原始玉。千年南溪,真的不需要繁華。千年南溪,應該守得住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