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千年不倒”傳説——保國寺

由 段幹方 發佈於 休閒

浙江寧波有一座山

名叫“靈山”

山上有一座寺廟

名叫“保國寺”

它瀕臨大海三面環山環境優美

然而神奇的是

純木質結構且沒有一根房梁和釘子的它

卻能歷經千年而不倒

對於這一神奇的現象人們眾説風雲

傳説它與靈山的“靈氣”有關

回頭看

“保國寺”前身名為“靈山寺”

它歷史悠久創於東漢 建於唐代 興於北宋

現存大殿即為北宋祥符六年(1013年)所重建

在中國建築史上具有很高的

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深藏在大山深處的“保國寺”

究竟為何歷經千年而不倒

它是如何抵禦千年的風雨和地質災害的呢?

其中藴藏着許多鮮為人知的奧秘

今天我們就來一探究竟吧!

首先

我們來看“保國寺”的地理位置

它前有慈江且三面環山

枕山襟水被環抱于山麓中

這一特定的地貌格局對它起到了庇護作用

背山面水藏風聚氣

形成了局部小氣候

使之在狂風大作下也能波瀾不驚

重點來看

“保國寺”的建築設計及構造

其大殿均為木質結構

奇妙的是大殿的柱子全呈傾斜狀

並且整個大殿都微微向後傾斜

仔細看

每根柱子不是單向傾斜

而是四面向中間傾斜

建築學中稱之為“側角”

這種立柱的設計方式使空間呈“梯形”結構

能更有效的抵禦垂直的力和橫向的力

再看

大殿的頂部有許多複雜的“斗拱”

它都是由精巧的“榫卯結構”來連接的

“榫卯”是中國木結構建築中最經典的結構形式

就是在相連接的兩個或多個構件上

採用一種“凹凸”方式使其結合在一起

凸出的部分叫“榫”

又稱“榫頭”

凹進的部分叫“卯”

又稱“卯眼”

“榫”和“卯”咬合

起到連接作用

大殿全部結構不用一根釘子

全憑榫卯將建築物的各個構件

牢固地結合在一起

承托起屋頂50多噸的重量

“榫卯結構”是一種具有彈性的柔性的

“半剛性”結構體

不但可以承受較大的荷載

而且允許產生一定的變形

在地震荷載下通過變形吸收一定的地震能量

減小結構的地震響應

當遇到地震的外力衝擊時

建築物就像踩在一個滑板上

它有一個錯動的空間

能將外力層層遞減從而維持建築物的平衡

當外力消失後它又會回到原來的位置

起到“彈性調節”的作用

發生地震時

榫頭與卯眼相互擠壓、轉動甚至相對滑動

以柔克剛

能消散部分地震能量

斗拱和測角的構造措施

均能有效的內化外力起到減震的作用

除此之外

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

同樣是運用

卯榫結合 剛柔相濟

成為中國古代傳統建築傑出抗震能力的代表

其竣工於1056年

歷經千年多次遭遇強震和戰亂仍屹立不倒

是現存最高的木結構樓閣式佛塔

與意大利比薩斜塔、巴黎埃菲爾鐵塔

並稱“世界三大奇塔”

山西大同懸空寺

是一座真正的建在懸崖上的廟宇

其結構同樣大量使用了榫卯技術

巧借岩石暗託

樑柱上下一體廊欄左右緊聯

成為“全球十大奇險建築”

所以

正是因為這些重要的因素

特定的地理環境

獨特的建築設計

使保國寺成為了千年不倒的傳説

1961年

保國寺、北京故宮、頤和園和拉薩布達拉宮

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成為人類

順應自然適應環境凝結智慧的

藝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