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一座被下令暴力拆除的六朝古都,只因一人怒火,四千年古城變廢墟

由 公羊易綠 發佈於 休閒

大家好,我們的搞笑小探探八卦圈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首都對於一個國家來説是非常重要的,皇室和朝廷都集中在這裏,往往會形成國內最繁華的都市。另一方面,朝廷的命令需要從這裏發往國家的每一個角落。所以,古人通常選擇經濟最發達,或者交通最為方便的區域作為國都。中國歷史上有六大古都,從西安、洛陽到南京、杭州,可以看出中國政治經濟的中心,從西向東,由北往南遷移的過程。首都的地理位置對朝代的存亡斷續也有很大的影響。北宋的開封處於平原地區,無險可守,金軍長驅直入,意外地滅亡了北宋。而南京有長江天險,面對北方的強悍騎兵,進取固然不足,自保卻有餘。歷史上南征成功的案例,大多是先攻取長江中上游,再夾江而下,使長江天險失去作用。

歷朝歷代對國都的建設都是比較重視的,即使改朝換代後,國都有了變更,但原先的都城仍然會保持一定的繁榮。所以,凡是多次被作為國都的城市,延續到近現代,一般依舊是大型城市,至少是區域性的中心。只有一座都城是例外,即曹操建立的鄴城。鄴城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夏朝之前便已建成。春秋第一位霸主齊桓公正式將這裏築成規範的城市。戰國時期的魏國曾將鄴城作為陪都,也就是國都的備胎。第一位將鄴城當作國都的是曹操,這座城市原本屬於袁紹,曹操奪取後,覺得很是不錯,便將自己的統治中心搬到這裏。他在舊城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形成東西七里、南北五里,大約八、九平方公里的範圍。在漢朝時,就已經算是一座比較繁華的大城市。嚴格地説,鄴城不能算是當時的國都,因為曹操沒有稱帝,鄴城只是魏王的治所。曹操被封為魏王,也是由於鄴城一帶原屬於魏國。從此以後,鄴城與魏國結下了不解之緣。

曹丕篡位後,把洛陽定為國都,鄴城變成五都之一,地位下降了許多。西晉時,司馬氏又將鄴城改為臨漳,這個名字一直沿用至今。曹操對北方胡族的影響力是非常巨大的,北朝的多個政權都在鄴城建都,並以魏國自居。第一個將鄴城作為國都的是後趙皇帝石虎,歷史上有名的暴君。而重新在鄴城打出魏國旗號的是冉閔,後趙的殘暴激起北方胡漢各族人民的反抗,冉閔趁勢而起,滅了後趙,建立起漢人政權。但是,鮮卑慕容氏趁着中原板蕩,崛起於遼東,攻滅冉魏,在鄴城建前燕政權。

北魏政權統一北方後,鄴城沉寂了一段時間。權臣高歡與宇文泰瓜分北魏,在鄴城建立東魏。高歡的兒子高洋篡位,建北齊,仍然定都鄴城。這是鄴城最後一次作為都城。北周滅北齊後,尉遲迥從鄴城起兵討伐大權臣楊堅,可惜沒有成功。楊堅是個狠人,為了防止再有人利用北齊餘孽反對自己,下令暴力拆除鄴城(火燒),鄴城淪為廢墟,百姓全部遷到安陽城,修建鄴城的工匠也被送去修建長安城,開啓了長安的輝煌。鄴城從此在歷史上銷聲匿跡,昔日的繁華徹底湮滅。後人只能在鄴城的遺址中(今安陽市、臨漳縣地區),發掘出大量的佛教造像,證明佛教在東漢末年至南北朝,有過非常興盛的階段。

定都鄴城的政權沒有一個是全國性的,更經歷了南北朝的頻繁戰亂和人口鋭減,政治、經濟中心的地位大幅衰退。即使是在河南,洛陽的繁華也已經超越鄴城。鄴城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再加上楊堅的怒火,終結了鄴城的輝煌歷史。此後幾百年裏,洛陽一直都是河南的中心城市,比長安更適合作為國都。唐朝皇帝經常要帶着朝廷到洛陽居住一段時間,因為長安的糧食不夠他們吃一整年的。武則天更是把洛陽定為神都,拋棄了長安。

鄴城也是一座六朝古都,但是對中華文明的影響力並沒有其他幾座古都那麼大。但是,曹操營建鄴城時,採用的中軸佈局,整齊對稱的坊市結構,對長安、洛陽、北京的城市建設都產生過重要的影響,並流傳到日本等國。後來,鄴城改名為臨漳縣,屬於安陽市。又因為殷墟的出土,而重新變得有名起來。看來,曹操選擇都城的眼光,與商朝很接近,都把這裏看作風水寶地。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