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鼓浪嶼街頭藝人:他們已不再年輕,這座島的文藝早已被網紅取締

由 万俟傲白 發佈於 休閒

受疫情影響,今年的鼓浪嶼難得多了一股寧靜的氣息。這是本地居民熟悉的琴島模樣,但每個人都知道屬於這座島的“音樂”再也聽不到,鼓浪嶼真正的文藝早已被各種網紅營造出來的偽文藝所取締。

近代時期的鼓浪嶼,吸引了大量華僑家族在此置辦家業,受西方文化以及基督教影響,當時的豪門家族子弟都有學彈鋼琴和其它樂器的習慣。在這一成長環境薰陶下,20世紀的鼓浪嶼曾出現了多位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著名音樂家,例如筆山路19號別墅的許斐平。

80年代的鼓浪嶼,許多家庭都配有鋼琴,很多在鼓浪嶼長大的孩子,其童年時光都伴隨着音樂。以當時的鼓浪嶼鋼琴數量,其人均佔有率堪稱中國第一。很多年以後,當人們談到自己的孩子考到幾級鋼琴水平,拿到多少獎盃時,鼓浪嶼長大的人們唯有相視一笑,盡在不言中。

但由於鼓浪嶼教育、醫療、生活日漸不便,居民又受遊客影響,許多原住民紛紛離開在廈門島安家落户,如今還住在鼓浪嶼的原住民已非常稀少。當代教育的改變,失去原住民家庭教育的音樂氛圍,使得鼓浪嶼的音樂人文環境破壞殆盡,琴島之稱也只剩下一個無聲的名頭。唯有偶爾的街頭藝人,才讓人們忽然想起原來鼓浪嶼也是有音樂的。

在中華路的岔口上,偶爾有街頭藝人表演。這些街頭藝人,可不是環島路一帶的流浪歌手,而是有經過專門考試持證上崗的音樂藝人。在最初的那些年,鼓浪嶼乃至整個廈門都興起了一股原創音樂之風,誕生了許多音樂組合。如果説廈門是一座文藝城市,那麼這些早期的音樂人就是這股文藝風氣的締造者之一。

這些藝人有些已在鼓浪嶼表演了十幾年時間,但如今還在島上彈唱的人只剩下幾位,而且也是偶爾出現表演,在我記憶裏也就出現這麼兩位。一位是在2018年偶然見到的江平先生,一位是眼前這位來自貴州的李朝林。

在簡陋的“舞台”上,有李朝林的一段自我介紹。23歲那一年,李朝林揹着吉他離開貴州清鎮市,後來輾轉到廈門深深地愛上了這座城市,並在鼓浪嶼上常年表演。

與李朝林同期的街頭藝人有很多,有彈吉他的,拉二胡的,吹笛的,打鼓的,但由於音箱涉及到擾民緣故,適合表演的場地非常有限。十幾年後因為生存困難,如今還在鼓浪嶼表演的藝人少之又少。

他們不再年輕,漸漸被柴米油鹽的生活催老了,鼓浪嶼也不再是昔日的鼓浪嶼,遊客也不再是當年單純的遊客,所有的一切都不復往昔。正如當下的樂壇,安心創作的人鳳毛麟角,人們唱着老歌講着煽情的過去,嬉笑怒罵皆為流量,聽歌的人也再也不會因為一首歌,不斷循環着淚流滿面。

這是一個很浮躁很不單純的時代。所以當很多人説鼓浪嶼“失聲”了,商業化太嚴重,一點都不好玩時,我們總忍不住要重重地嘆息一聲:它只是最終變成了你想要的模樣。當然,孰是孰非都不重要,畢竟對很多遊客而言,旅遊就是吃喝玩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