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秦嶺山麓 雪季精彩啓幕

由 機東林 發佈於 休閒

秦嶺山麓 雪季精彩啓幕(冬奧之約·冰雪運動熱起來)

愛好者在鰲山滑雪。

本報記者 張丹華攝

核心閲讀

截至2020年年底,陝西省滑雪場已有近40家。依託場地建設,陝西廣泛開展羣眾冰雪運動、全面提升冰雪競技水平、加快構建冰雪產業體系,這裏的冬天“越冷越精彩”。

一大早,西安市民楊小輝的手機叮咚響個不斷,微信羣裏,滑雪愛好者“奔走相告”:鰲山下雪了!雪景視頻、照片發來,楊小輝頓時睡意全無,整理好滑雪裝備,立即出發。

陝西寶雞太白縣秦嶺第二主峯鰲山北麓,是楊小輝的目的地。2016年年底在此建成的鰲山滑雪場,如今成為他和雪友的雪季“主場”之一。

曾經逐雪而行,跑遍世界滑雪

從西安市區驅車兩個多小時,來到鰲山滑雪場,偌大的停車場此時已經不剩幾個車位。

不遠處的雪道上,身着不同顏色滑雪服的雪友,正在乘風馳騁,旋轉、跳躍、回落……氣温處於冰點以下,空氣中卻充滿快樂氛圍。

45歲的楊小輝是一名公司職員,2013年開始學習滑雪。“這項運動對年齡限制不大,從3歲到60歲,只要身體健康都可以玩。”楊小輝説,“我女兒正上小學,就是在鰲山學會滑雪的。”

“我是跟着朋友在東北學的滑雪,幾次之後就愛上這項運動。”楊小輝和許多雪友一樣,年年逐雪而行:冬去北海道、夏至新西蘭,東赴北美、西往南歐……

“速度和地形不斷變化,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尤其快速下滑的時候,耳邊只有雪板摩擦雪面的乾淨聲音和呼嘯而過的風聲,心無雜念,就像卸下了很多包袱。”楊小輝痴迷於這項兼具速度與激情的運動,唯一的遺憾是,“當年陝西滑雪場很少,總得往外面跑。”

而今轉場國內,雪場就在身邊

2018年,楊小輝第一次來到鰲山滑雪場。沒想到,家門口也有硬件條件優越、基礎設施完善的滑雪場:最高海拔2595米,雪道落差810米,造雪面積126公頃,目前已有初、中、高各級雪道17條,總長15公里。

當目光投向省內,楊小輝很快發現,“如今國內很多滑雪場的纜車、雪毯等都是新的,防護措施也很到位。”銅川照金、西安伏羲嶺、延安黃龍等省內滑雪場,近年來逐一成為他和雪友的“主場”。

無論是邂逅鰲山滑雪場,還是發現家鄉的滑雪勝地,楊小輝要感謝一位雪友——陝西省冬季運動管理中心主任李建喜。2017年,為響應冰雪運動“南展西擴東進”號召、助推“帶動三億人蔘與冰雪運動”,陝西省冬季運動管理中心成立,負責陝西冬季運動相關工作。

據李建喜介紹,秦嶺北麓冬季氣温低,全年降水足,氣候、地形等資源稟賦適宜開展冰雪運動。《陝西省冰雪運動發展規劃(2018—2025)》提出,打造“西安—寶雞—銅川”秦嶺山地嬉雪旅遊線路。鰲山滑雪場就是太白縣2016年以“推進冰雪運動、打造户外運動高地”生態旅遊項目招商修建的。

依託場地建設,陝西廣泛開展羣眾冰雪運動,加快構建冰雪產業體系:2015年創辦的滑雪大會,如今已是全國大眾冰雪季陝西分會場的重頭內容,近兩年還創辦了省冰球聯賽、青少年冬季運動夏令營等賽事活動;從2018年陝西首屆冰雪旅遊季到2020年“冬遊陝西 文旅惠民季”活動,連年舉行的冬季旅遊活動融體於旅,讓“冷資源”釋放“熱效應”。

李建喜説,截至2020年年底,陝西已有滑雪場近40家,羣眾廣泛參與,雪季精彩開幕,陝西的冬天“越冷越精彩”。

滿足雪友需求,產業加速發展

在李建喜的記憶中,2015年以前,陝西滑雪場不過十一二家,多是初級雪道。當年北京聯合張家口申辦2022年冬奧會成功,給陝西冰雪產業發展提供契機,“僅2015年,雪場就增加到21家,中、高級道也多了起來。”

為了搶抓“家門口”的冬奧會帶來的發展“窗口期”,2020年6月,陝西又印發《關於大力發展冰雪運動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22年冰雪運動普及程度顯著上升,社會影響力更加廣泛,達到500萬人次參與;冰雪產業長足發展,場地數量明顯增長,基本滿足羣眾冰雪和競技冰雪實際需求。

“延安國際滑雪場2017年建成投用,累計接待遊客12萬餘人次,營收1321萬元;翠華山滑雪場2015年至2020年累計接待遊客14.75萬人次,營收3171萬元……”李建喜並不滿足眼前的“蛋糕”:“我們還要繼續加快冰雪體育產業發展,促進冰雪體育產業與旅遊、教育、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打造冰雪旅遊精品線路和旅遊目的地。”

作為秦嶺山地嬉雪旅遊線路的一站,鰲山滑雪場2017年至2020年接待總人次達38.83萬,實現營收1.3億元,這個雪季每逢週末,日接待人次能達到三四千。滑雪場董事長徐青説:“有的愛好者甚至長住雪場周圍,天天‘報到’。滑雪市場‘火熱’,雪具、雪服銷售也在‘升温’,我期待滑雪能像馬拉松一樣,成為更多人健康生活的‘標配’。”

楊小輝如今有兩個500人滿額的“雪友羣”:“冬奧會一天天近了,開始滑雪的朋友越來越多。現在的冬天,相約雪場才叫‘時尚’,再不像以前那樣‘貓冬’。生活方式的改變,讓人更健康、更快樂!”

版式設計:汪哲平

本報記者 張丹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