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裏的西蘭卡普“守望者”

“桃花源”裏的西蘭卡普“守望者”

圖為酉陽縣非遺項目“西蘭卡普”傳統制作技藝。 酉陽縣委宣傳部供圖

中新網重慶3月9日電 題:“桃花源”裏的西蘭卡普“守望者”

作者 黃維正

春回大地,重慶酉陽桃花源風景區裏一片祥和。山青青,水盈盈,炊煙淡淡,狗吠鳥鳴。記者望着眼前這“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場景,陶公筆下那個遠離塵世喧囂的世外桃源霎時躍然心間。

沿溪緩行,不遠處,“土家織錦坊”裏,一位織女坐在斜織機前,腳踏提綜,揮動挑刀,時而嫺熟地喂入緯線,時而用梭羅扣緊織錦面,時而用篙筒清理分級錯線和經線,邊挑邊打,連挑帶織,看得人眼花繚亂、嘖嘖稱奇。她便是酉陽縣唯一的西蘭卡普傳承人--左翠平。

“西蘭卡普”是土家織錦的土家語稱,與蜀錦、雲錦、宋錦、壯錦並稱中國五大名錦。

“西蘭卡普宛如一幅幅世界名畫,記錄着土家人的風俗和生活。”左翠平介紹,西蘭卡普常常選取“雙鳳朝陽”、“龍鳳呈祥”、“麒麟送子”等擁有美好寓意的風俗典故加以創作,同時也將土家人身邊日月星辰、花鳥魚蟲,織進織女的記憶裏。

阿蓬江畔,雙泉鄉箐口村織布技藝世代相傳,左翠平自幼便習得土家織錦。初中畢業後,她更是把全部精力用在學習土家織錦上。然而,沒過兩年,迫於經濟的壓力和對外面世界的嚮往,她只能放棄這門手藝,選擇外出打工。

2008年,為了不讓西蘭卡普的傳統技藝失傳,左翠平又回到家鄉,憑藉優秀的技藝在酉陽桃花源景區辦起小作坊,再一次投入西蘭卡普技藝文脈保護中。作坊裏,她每天牽線、托盤、穿梳、找層、挑織,不時引來遠方的遊客跟她學上幾招。

“以藍、黑、紅、白等色棉線為經,以各種色彩的絲、棉、毛線為緯。”西蘭卡普採用“通經斷緯”的挖花技術進行手工反面挑織,在一經一緯中娓娓訴説着滄海桑田,包羅着萬千世象。這一技藝在我國各種織錦中獨樹一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在手工喂進、斷開、變換緯線過程中,圖案顏色便會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緯線斷開多少次,花紋顏色就會有多少種。”左翠平稱,每一件西蘭卡普都是獨一無二的。

“一、二、三……這一針?”採訪中,左翠平忽地喃喃自語,原來是她害怕交談時分心走錯線,得拆了重織。

“西蘭卡普工序十分複雜,有紡線、染色、倒線、牽線、裝筘、滾線、撿綜、翻篙、捆杆上機、撿花、織布邊、挑織等12道工序。織的時候不能分一點心。”左翠平説,西蘭卡普是一門細緻的手藝活,工序繁多,編織一件作品少則五六天,多則幾個月。

“西蘭卡普花色複雜,做工精細,作品耗時長,經濟效益微薄,如此傳統的工作願意做的人越來越少。”時過境遷,西蘭卡普這種承載土家族民俗文化的土家織錦,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視為“老古董”,似乎只能在博物館裏展出,左翠平也開始擔憂起西蘭卡普的出路。

好在“天無絕人之路”,特色的藝術品總會有人喜歡。一位中文名叫珍珠的蘇格蘭遊客是西蘭卡普的忠實粉絲,從2008年起,每年都會在左翠平這兒定製一幅土家織錦帶回國。在這個傳統手工藝品“流量”缺乏的時代,看着自己的織錦能夠得到大家的認可,左翠平深感欣慰。

據重慶酉陽縣文旅委相關人士介紹,2021年9月,為保護酉陽縣非遺項目“西蘭卡普”傳統制作技藝,幫助羣眾增收致富,助推鄉村振興,酉陽縣開始實施“魯渝非遺扶貧工坊建設項目”。該項目建成後,對周邊建檔立卡脱貧婦女開展了30人次“西蘭卡普”傳統制作技藝培訓,豐富了脱貧婦女工作技能,預計每年增加收入20萬元以上,實現利潤10萬元以上,既實現了非遺產品向商品的轉變,又鞏固了脱貧攻堅成果。

如今,每當遊客踏入“土家織錦坊”,左翠平便會講起那段悽美的神話:

“西蘭”是一位美麗的土家族織女,聰明的她是山寨裏的繡花能手,她把山裏的百花都繡遍了,唯獨不會繡夜裏開花的白果花。於是,她常常獨自半夜爬上高高的白果樹,伴着月光觀察與白果花“對話”。不料被惡毒的嫂嫂發現,哥哥聽信了嫂嫂讒言,用板斧砍斷了白果樹,西蘭不幸摔死了。為了紀念這位美麗的織女,從此土家織錦便取名為“西蘭卡普”……

【來源:中國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87 字。

轉載請註明: “桃花源”裏的西蘭卡普“守望者”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