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煙火人間“小慢車”,温暖大山彝人心

由 烏雅竹雨 發佈於 休閒

陳姝妤 四川在線記者 羅嚮明 唐子晴 文/圖、視頻

#{{1}}#

家住普威的俄力阿支木在西昌採購了饅頭粉和一些生活用品,安頓好行李,她脱下外套,拿出針線,縫補衣服上脱線的繡花。唐子晴 攝

4月23日下午3點45分,喜德火車站站台上人流湧動。46歲的克其吉布莫扶着幾堆半人高的袋裝新鮮蔬菜,等待“小慢車”的到來。

“小慢車”是人們對普雄至攀枝花之間對開的5633/5634次列車的“愛稱”,已經運營了半個世紀,是目前四川境內最後的慢火車之一,每個小站都要停靠,全程376公里要走上9個多小時,因而有了這個可愛別稱。

瓦祖、紅峯、尼波、沙馬拉達……每天,“小慢車”穿行大涼山深處,串起沿線27個站點,輻射周邊的城鎮村莊。對沿途的彝族老鄉來説,這不僅是一趟普通列車,更是山裏人的“運輸車”、學生娃娃們的“校車”、老鄉們的“脱貧車”……

今年14歲的阿杰伍前和媽媽一起坐車,去喜德看望外婆。唐子晴 攝

有温暖

行李家禽有專座,乘客坐在車上把日子越過越好

“叮鈴——”發車鈴聲響起,站台上還有不少貨物沒上車。顧不得忙碌間掉落的鞋子,克其吉布莫光着一隻腳站在車門口,拎起袋子往車上扔。“快一些,注意腳下安全,先把東西搬上去,再往兩邊挪。”列車員駱智傑在一旁大聲叮囑幾句,趕忙接過袋子。

兩分鐘後,貨物終於全部搬好,克其吉布莫抓起鞋子跳上車,緊接着車門關閉,列車緩緩滑出站台。所有貨物順利搬上車,克其吉布莫再次“打贏了”這場“戰鬥”。

“基本上每天都坐這趟車到西昌,老闆把菜交給我,我再負責把菜帶回普雄。”克其吉布莫是涼山普雄人,十多年前就開始在“小慢車”上做起“快遞”生意。

過日子要精打細算,“小慢車”二十多年沒漲過價,票價最低2元,坐滿全程也只要26.5元。“一件貨收1塊錢,往返車票25元,比花好幾十塊坐汽車划算,生意好的時候,一天到手能掙一兩百元!”靠着這份收入,克其吉布莫每個月能按時給上大二的兒子和上高三的女兒打去生活費。

一直以來,5633/5634次列車乘客以當地彝族羣眾為主,有的將蔬菜、核桃和家禽等帶到山下出售,換取日常生產生活用品,有的到縣城裏採購商品回鄉售賣,各類生活用品和信息被帶回大山。慢慢地,這趟列車成了沿線百姓和外界溝通的紐帶。

今年70歲的的莫果果木在車上做生意,沿途收購時令蔬菜水果。唐子晴 攝

西昌是“小慢車”最重要的停靠站點之一,為了讓老鄉們從普雄方向到西昌後,當天能返回,鐵路部門對列車運行時間作了精心調整,留出整整2個小時。“停靠一些乘客貨物較多的站,都會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等一等,等大夥安全上車再啓動。”列車長劉偉説,其實,搬貨上車這場“戰鬥”,克其吉布莫們幾乎每次都能“打贏”。

“小慢車”不僅耐心等待還沒上車的乘客,也在快速發展的時代裏,等着大山深處的百姓,一同出發。

2016年底,鐵路部門對車廂進行了“適農化”改造,拆掉一些座椅,留出堆碼大件行李的專屬空間,在列車尾部加掛了 “大棚車廂”,專門用來運送活牲畜、活家禽,實現“人畜分離”。

4月24日早上七點,天色剛剛亮起來,75歲的阿比拉布牽着自家的小羊走進普雄站,他要把羊拉到喜德去賣,隨便給住在喜德的孫女買點文具。

“每逢彝族新年和火把節,車廂裏羊啊豬啊,擠都擠不下,好熱鬧!”負責看管“大棚車廂”的行李員羅麗説。照看這些老鄉的“寶貝”,這項工作不容易,為了加強通風,專門給車廂開了好幾個天窗;為了讓老鄉們的“寶貝”安全到站,加裝了拴掛牲畜的欄杆;為了做好衞生工作,工作人員帶來雨靴、加長水管和消毒水,定時清理消毒,“好多人説我們這趟車有味,想想也沒錯,是煙火味和人情味!”

有温情

“小慢車”曾是“婚車”,也是移動的家

隨着列車不斷到站停靠,車廂裏的乘客多了起來,耳邊的聲音也逐漸嘈雜。

很多“小慢車”停靠的小站,放不下330多米長的列車。圖為瓦祖站台上,“小慢車”的一截停在隧道里。唐子晴攝

“171、172、173!”列車從普雄站開出一個多小時,的莫果果莫已經在車上從其他老鄉那兒零散收購了173把香椿。的莫阿媽今年70歲出頭,在車上做小生意已經10多年了,每天從普雄站上車,把車上收購的時令蔬菜水果帶到西昌市場賣出,“香椿一把一塊五收來,兩塊五賣出去,賺個差價。”的莫果果木説,靠着這份營生,她一個月能有2000多塊錢的穩定收入。

普威發出的“小慢車”上,不少老鄉外出採購,隨身帶着幾把剛採摘的新鮮香椿,能順路賣些錢。唐子晴攝

阿都莫阿牛一大早摘了一竹筐櫻桃也登上了“小慢車”,一路向乘客兜售。過了5站後,櫻桃賣完了,她回到座位上,拉開挎包,掏出一小打人民幣,數了又數。

對阿都阿牛來説,這列火車載滿了幸福回憶。

2004年,19歲的阿都阿牛坐上“小慢車”從孃家出嫁。“那也是我第一次坐火車,緊張地不得了。”阿都阿牛笑着説,“當時一位女乘務員見我蓋着蓋頭,知道我是去結婚,拉着我的手給我唱了一首歌,祝我新婚快樂。”

時間匆匆而過,36歲的阿都阿牛已經是3個孩子的媽媽,依然坐着“小慢車”為自己的幸福生活努力,而當年送她去結婚的乘務員們,也依然在車上忙碌。

“小慢車”上,時間卻好像過得更快。幾個小時裏,老鄉們互相買賣水果蔬菜,交換所需;年長的阿媽拿出針線,在明明暗暗的車廂裏,給家裏的孩子們縫製鞋墊、頭巾;年輕人們聊着外面的世界,互相幫忙給家中的親人帶些生活用品……在大山中穿行的車廂成了沿線百姓“移動的家”,風雨無阻。

列車上,一位彝族阿媽給孫女繡頭巾,安靜又認真。唐子晴攝

有温度

通站道路、窗外風景和沿途百姓越變越好

正趕上週五,德昌和冕寧站上來不少學生。孩子們三五成羣坐在一起,有的翻開書本認真閲讀,有的聊天嬉戲扳手腕。

今年17歲的羅豔家住冕寧,去年考上德昌縣職業高級中學,每週都要坐“小慢車”回家。“坐汽車有點頭暈,車票也要50多塊,這趟火車只要7塊5。”羅豔説,“列車員叔叔阿姨都很親切,見面都要問問學習成績怎麼樣,生活上有沒有什麼困難。”

一位彝族乘客正在給買來的鴨子縫製“外套”。陳姝妤 攝

對這些孩子們,列車工作人員絲毫不敢大意,低年級學生調皮好打鬧,要隨時提醒,防止磕碰受傷。列車到站前,怕有的孩子讀書、貪玩忘了下車,就反覆大聲報站,還叮囑孩子們互相提醒,提前到門邊排好隊。

列車長劉偉説,這些年,彝族老鄉們越來越重視教育,這列火車也成了涼山孩子們的“校車”。沿途各個鄉鎮的孩子們,坐着“慢火車”往返學校,“小慢車”也見證了一批又一批孩子通過教育走出大山。

“小慢車不僅見證着一代代孩子的成長,也見證了沿線的變化。”從原來的列車員到現在的列車長,劉偉在“小慢車”上一干就是28年。

車廂裏,老鄉們端着各種新鮮蔬菜,互相交換。陳姝妤攝

“以前,大山裏的乘客趕車困難,住在高山上的,到車站要走五六個小時。”多年前一場雨天,一位從尼波站上車的老人揹着揹簍,渾身濕透,腳上沾滿泥漿,剛上車腳下一滑,險些滑倒。“當時我在旁邊,趕忙拉了老人一把。”

為了方便沿線羣眾趕火車,一條條通站公路修了起來。在列車都不能完全停進站台的瓦祖站,一條2公里長的通站公路蜿蜒曲折,連接起001鄉道和小站的進出站口。“趕車的老鄉四面八方而來,現在能開三輪車把行李拉到進站口,學生下了車也能沿着路安全回家。”車站長魏剛説。

今年70歲的的莫果果木在車上做生意,沿途收購時令蔬菜水果。唐子晴 攝

涼山州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地正在實施德昌、冕寧、喜德、越西、甘洛5縣“慢火車”通站公路33個項目,按總投資100%標準實現全覆蓋支持,將直接為“慢火車”沿線約13萬羣眾提供更加便捷、安全的出行條件。

“過去‘小慢車’這一路顏色單調枯燥,只有黃色的荒地和綠色的樹。”劉偉説,這幾年,沿途景色慢慢多了起來,有灰色的盤山公路,有新房子紅色的屋頂和雪白的牆壁,還有五顏六色的學校。

車外的色彩多了,車內乘客也有了不同。“以前彝族老鄉們上車都很沉默寡言,坐在角落裏很少説話,現在都穿得整整齊齊,甚至有的西裝革履,上車還主動跟我們聊天。”

在高鐵、動車日行萬里的今天,“小慢車”不慌不忙,承載着沿線鄉親們的希望,從鄉村駛向城市,從過去駛向現代化,從貧窮駛向富裕,温柔地向世人展示着什麼是“中國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