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牌匾被射了一支箭,為什麼200多年過去了都沒拔下來?
故宮,迄今有500多年的滄桑歲月,3公里長,10米高的圍牆,儼然是一座森嚴壁壘的城堡,留下一個個引人入勝的謎團。
《故宮簡介》中有這樣一段記載:“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天理教革命農民在河南、山東、北京等地發動了反對清王朝的武裝起義。在京郊的一支農民軍殺進了皇宮,在隆宗門一帶與清軍展開了激烈的戰鬥。現在隆宗門匾額上還保存着一支當年他們射向階級敵人的箭頭。這是中國人民英勇鬥爭的光輝遺蹟。”
令人懷疑的是,發生在200多年前的遺蹟如何能保留至今?
背後的歷史
天理教又名八卦教,是民間秘密宗教白蓮教的一個分支,其信徒主要是貧苦農民和小生產者。該教教徒林清、李文成等原本相約在嘉慶十八年的九月十五日分別在河南、河北同時發動起義,林清還秘密地與清宮內的太監取得聯繫,計劃在嘉慶皇帝離京到外地遊樂圍獵時襲取北京。
由於李文成一路在起義前暴露了目標,李在河南滑縣被捕入獄,河南義軍提前發動了起義;但河北方面的林清對此毫不知情,仍按原計劃進攻紫禁城。
九月十五日清早,京城周邊參加起義的200多名天理教徒分成兩路,化裝商人潛入京師。午時,進入紫禁城內城的教徒在皇宮太監的幫助下,分東西兩路分別衝向東華門、西華門。衝擊東華門的被官兵發現,均被殺死;西路的則在衝進西華門後一直打到了隆宗門。
隆宗門是紫禁城內廷與外朝西路及西苑相連的重要通道,當時已被守軍關閉,天理教徒企圖翻牆進入隆宗門內開門,於是爬到養心殿南側的膳房屋頂。此時正在讀書的皇次子旻寧(就是後來的道光帝)聽到動靜,立刻全副武裝,率清兵用火槍擊退了入侵者。
天理教徒和官軍在隆宗門激戰時,有兩支箭射在隆宗門上,至今仍留有箭頭的痕跡。
後來,禮親王昭槤等人帶兵由神武門增援,又臨時將準備派往滑縣的一千多名火器營官兵調入宮內肅清“匪患”,最終將這次起義鎮壓下去。
謎團重重
如今,在五米高的隆宗門藍底紅邊金漆匾額上,可見有一支黑色的箭鏃,深深地嵌插在金黃色的“宗”字的左旁,表示這裏曾發生過一場驚心動魄的激烈戰鬥。
不過,匾額上的箭頭是不是這段歷史留下的,還有很多的疑點,比如:
隆宗門是內廷通往外朝西側的重要通道。人員往來頻繁。特別是皇帝居住在隆宗門內養心殿,皇太后居住在隆宗門外的慈寧宮。皇帝每日去慈寧宮問安,必須經隆宗門,如果匾額上有箭頭,將近百年能對此熟視無睹?
再有,自1813年至清朝覆亡,清宮歷經大小維修多次,如果匾額上有箭頭,怎能會保留不動?
最後,觀察隆宗門匾上的箭頭,會發現它斷損的箭桿略朝上,這説明箭是自上而下射中匾額的。然而隆宗門是座面闊五間,進深二間單檐歇山黃琉璃瓦頂的建築。中闢三門,門在內柱處。除向下而上可以射中門上匾額外,自上而下及平射均無可能。現存的箭頭是射中的嗎?令人大惑不解。
真相或許並不重要
有學者曾派人訪問過古建工程隊的老工人,據有的工人回憶,50年代初他們曾清理維修過隆宗門,那時門柱、門扉、門額上留有許多支箭,他們把這些箭都拔掉,清理乾淨。至於匾額上的箭頭,他們回憶是,拔掉箭後匾額上箭孔較深,因而順手捶上一個箭頭,遮蓋了箭孔。這也許是箭頭位置自上而下的原因吧!
隆宗門匾上的箭頭究竟是什麼時候留下的?至今未有確切結論。
有人猜測是八國聯軍佔領清宮時所留;有人反對此説,估計是民國時期故宮缺乏管理,以致蔓草叢生,垃圾成山,或有人射箭遊玩所致。這些推測均無實據,所以最終的答案是沒有的。但這已無關緊要,因為箭頭後面已經沒有了令人關注的故事。
不過,這個小小的箭頭卻留下了歷史的魅力,大家去故宮遊玩,經過隆宗門時,一定記得要去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