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陳丹青:每次看到中國式素描,我就想死

由 問成風 發佈於 休閒

如果家中有孩子曾經報考過美術類院校,就能發現,在當下中國,無論你是學的山水畫,人物畫,油畫,還是水墨畫,在中國想要考入美術學院,一定要學的就是素描。素描成為了各類美術學院的入場券,由此看來,在中國書畫屆,素描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然而著名的藝術大師陳丹青就曾發表過完全不同的觀點,他稱:每次看到中國式素描,我就想死。這句話的諷刺意味十足,於是理所當然的引起了外界的熱議,為何作為中國書畫屆頂樑柱的素描作品,在陳丹青先生口中,如此不值一文呢?


何為“中國式素描”要想弄清陳丹青先生為何會對中國素描有如此大的怨念,我們首先要知道的就是什麼才是真正的“中國式素描”。眾所周知,當下中國的書畫學習技巧秉承的是西方的繪畫技巧,素描也不例外。事實上,一個國家只有在極度缺乏某種東西的時候,或者自己國家在這種東西上面非常落後時,才會選擇其他國家的成果加以利用。但是於書畫領域,卻又有着不同的原因。中國傳統繪畫以水墨山水畫為主,主要通過筆墨勾勒出景物的神態,重視神似而並不強求形似,西方繪畫則截然不同。素描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素描講究的是真實和傳神,但是,素描雖然來自西方,但是傳到國內,經過數次演變,終於一步一步演變成了如今這樣,也就是陳丹青先生口中的“中國式素描”。


雖然同樣是素描,各個國家都有所不同,即使同屬於西方素描,這各有差異。比如最初的素描是用線條勾勒出所要刻畫的事物,而後,從線條發展成了點面線相結合,再到後來,就有了陰影和明暗之分,而傳到中國的素描與西方素描最大的不同,就是“髒”。如果有愛好美術的人就會明白,西方很多著名的繪畫大師,他們有很多留存於世的素描作品。而那些素描作品幾乎看上去都非常簡潔,和如今中國國內倡導的素描作品截然不同。“中國式素描”很在意事物的明暗對比,以及筆墨多少,所以在中國學習素描的學生,他們的每一幅畫作所要用到的鉛筆都是西方素描學習者的幾倍。素描問世之初的意義就是用簡單的筆觸勾勒出自己心中的畫作,從這一點上來看,當下的“中國式素描”則顯得有些本末倒置了。或許正因如此,陳丹青先生才説出了上面那句諷刺意味十足的話,畢竟,對於一個真正的藝術家,他是無法忍受藝術走向歧途的。


歷史造就的“中國式素描”很多人也許會有這樣的疑惑,練習素描也許有利於今後學習寫實派畫作,但是像中國傳統的水墨畫,更講究的是意境和心緒的結合。素描對其彷彿並沒有作用,但是作為美術院校招生的考試又為何只選擇了素描呢?難道學習了西方的繪畫技巧就要丟掉我們中國最傳統的繪畫技巧嗎?這個問題要從素描傳入中國的歷史原因説起,素描最初是由民國時期留學海外的留學生回國時帶回國內的。他們作為中國最早的一批接觸新社會的人,自然而然從各個行業學習了很多當時中國還未出現的新事物,素描就是如此。中國的傳統畫作以意境為主,而素描彷彿就是客觀事物的真實反應。於是,他們將素描技巧帶入國內,想要為中國書畫帶來一次新的變革。


然而,也是從這裏開始,中國的素描發展就開始走向了一條彎路,當時留學海外的留學生,其實才能參差不齊,畫家也是如此,他們之中的大部分人其實都是師從一些十分普通的西方畫家,真正的美術大師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才有幸拜訪過。因此,通過這批留學生傳到國內的素描技巧,其實本質上就如同西方最基本的入門技巧,因為一開始就學的不精,所以導致沒能開一個好頭。後來,中國和前蘇聯交好,很多中國畫家奔赴前蘇聯學習美術,而前蘇聯也向中國派遣了很多專家畫家來中國教授繪畫,其中不乏繪畫大家。本來有了名師的指導,中國素描應當能夠重新步入正軌了,然而事實是,前蘇聯這個國家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徵,就是它的民族性特別強,當然也表現在繪畫領域。


眾所周知,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必須考慮到當時當下的環境因素,繪畫也不例外,而由前蘇聯畫家教導的繪畫技巧後來證明並不完全適用於中國。然而,因為當時特殊的歷史環境,這批來自前蘇聯的畫家仍然影響了中國好幾代的年輕畫家,而中國的各類美術學院,包括中央美院這樣級別的美術學院大多師從的都是那個時候的素描技巧。這些年來,雖然也為此作出了一些本土化的創新與改革,但是終究未能創作出獨屬於中國的繪畫技巧。這也是為何時至今日,想要考進美術學院,就必須掌握“中國式素描”的原因,因為中國繪畫近百年的發展歷程確實太過崎嶇。因此,想要中國繪畫重新煥發出新的生機,還需要時間和無數年輕後輩分拼搏和努力。


傳承與創新其實陳丹青先生的那句話,所表示的根本意義不在於“中國式素描”有多不堪入目,他更在乎的是中國繪畫發展至今,竟然還要沿用完全不適用於自己國家的繪畫技巧,這麼多年,那麼多繪畫大家竟然都未能改變這一現狀,這才是陳丹青先生無比憤慨的原因。


我們説,傳承和創新是一件事物能夠歷經千年萬年仍然不背離世界的根本動力,而繪畫也是如此,我們應當繼承先輩們遺留下來的畫風,也可以借鑑整個世界和我們截然不同的繪畫技巧。但是我們應當明白,能夠在另一片土地上茁壯成長的,不一定能在中國的土地上茁壯成長,我們可以借鑑,但更重要的是創新。“中國式素描”這樣聽來,很像是一種貶義詞,就像是當年的“中國式過馬路”,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也許,如今的我們聽到這個詞仍會覺得心虛,但是那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以我們的能力,終有一天,能夠將這個詞變成褒義詞,變成一個我們昂首挺胸,引以為傲的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