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初六送“窮神”,到底是送走什麼?

由 鍾離黎明 發佈於 休閒

今天(2月17日)是春節假期的最後一天

在這樣一個寶貴的日子裏

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可別忘了做

那就是

“送窮”!

為什麼要送窮?

小編髮出這個疑問後

摸了摸自己的口袋

看了看卡里的餘額

好像就有些懂了

雖然大家不一定有小編的苦惱

但相信大家都希望自己的生活美滿富足

所以“送窮”是必不可少的

那麼,“窮神”到底是何方神聖?

“送窮神”盛行於唐宋,是“神”是“鬼”説不清

唐代文學家李邕在《金谷園記》中説:“高陽氏子瘦約,好衣敝食糜。人作新衣與之,即裂破,以火燒穿着之,宮中號曰窮子。正月晦日巷死。今人作糜,棄破衣,是日祀於巷,曰送窮鬼。”

漢族民間相傳窮鬼是上古帝王顓頊之子。他看着體弱,總是穿着一身破破爛爛的衣服,喝稀飯。就算你把新衣服給他,他也能扯破或者用火燒出洞以後才穿,因此,大家都叫他“窮子”。正月的晦日,窮子去世了,宮人把他埋了,並説:“今天送窮子。”從那之後,窮子就成了人人害怕的窮鬼了。

據錢鍾書先生的《管錐編》考證,我國唐代漢族民間便開始盛行送“窮鬼”,然而只稱“鬼”而不稱“神”。明清之後,“窮鬼”才被尊為“窮神”。這到底是神是鬼,也沒人説得清。

“送窮”的習俗在唐代相當盛行,大文學家韓愈曾寫過一篇《送窮文》,其中説到:"(主人)三揖窮鬼而告之曰:'聞子行有日矣,我有資送之恩,子等有意於行乎'?" 唐詩人姚合還寫有詩《晦日送窮三首》,其中第一首説:“年年到此日,瀝酒拜街中。萬户千門看,無人不送窮。”從最後兩句可以看出送窮風俗在當時已相當普遍。

宋朝以後,送窮風俗依然流行。清人俞曲園《茶香室三鈔·送窮鬼》錄前朝人的詞有:奉勸郎君小娘子,空去送窮鬼。

辭舊迎新、開門納福......迎接新一年美好生活

“送窮神”也是有儀式的。比如:

扔舊衣。古時,人們會作糜、棄破衣、祀於巷,就是把污穢雜物、破衣爛衫均打掃出門外火燒祭祀。如今,初六這天家中的婦女要把正月初五之前的垃圾,全部整體起來裝入袋中。然後將這些垃圾扔出去。門上的掛箋也可摘下來同時扔出去。

擺儀式。韓愈《送窮文》中,提到要為窮鬼"結柳作車,引帆上牆。"這就是説,送窮時既要為"窮鬼"準備下象徵性的車船,還要給"窮鬼"帶上乾糧。有的地方還有"以芭蕉船送窮"的做法。看來,各地送窮,各有各的的辦法。民間廣泛流傳的送窮習俗,反映了我國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清廁所。古時候,從正月初一到初五皆不能打掃,廁所中的糞便累積,在初六這一天做一大掃除,並祭拜廁所神明,將平日污穢的廁所清掃乾淨。漢族人稱這一習俗為“挹肥”,比喻把最髒的地方清理乾淨,黴氣就會化為烏有。

宜開業。按照習俗,初六是店鋪大開張的日子,放鞭炮象徵着今年的生意會紅紅火火,平平安安,大吉大利。舊時,老闆和店員們會在這一天猛搖算盤,用秤桿敲打秤盤,讓店內響聲一片,取“響響噹噹,大吉大利”之意。“開市”以後,所有春節禁忌即告結束,一切恢復如常,鄰里也可恢復串門交往。

宜出行。中國人有“三六九,朝外走”的傳統習俗,意即農曆的初三、初六、初九是外出的吉利日子。所以大年初六這天外出為宜,還應四處遊玩。有的人會在初六這天,在正午三點、六點、九點,出去轉一圈。不願遠行的還能繞家院子順時針轉兩圈然後回家,行了宅院也是有走好運的諧音,預示一年之計順。

新的一年

與過去所有的煩惱、憂愁

和不順心的遭遇説聲再見

讓不好的都隨風而去

嶄新的征程即將開啓

(開心的假期即將結束)

你準備好了嗎?

(還有很多活兒在等着你)

只要你夠努力

“窮”就追不上你

(來源:大眾網·海報新聞編輯 劉明明 綜合自海報新聞、新華社、河南商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