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説:“黃縣的房,棲霞的糧,蓬萊的好衣裳”
咱黃縣的房那叫一個工藝精湛
佈局考究,造型美觀
而黃縣房的精粹代表當屬丁氏故宅
今天小編就和大家叨一叨
咱黃縣房精華,古建築瑰寶
丁氏故宅
▼▼▼
黃縣人自古能説會道,擅於經商從明代甚至更早的時候開始
便走南闖北,揚帆海外
而膠東的經商巨賈當屬
清代的山東首富“丁百萬”
丁氏家族鼎盛時期
當鋪遍及我國東部沿海11個省市
資產摺合白銀5400餘萬兩
相當於清政府一年的財政收入
隨着丁氏家族商業的發達
富麗堂皇的宅第在黃縣城裏平地而起
丁氏故宅
丁氏故宅始建於清雍正年間,擴建於嘉慶年間,建成於道光年間。據統計,丁氏家族鼎盛時期,宅第達3000餘間,遍及大半個黃縣城區,氣勢恢宏,冠絕於時。
隨着時間的推移
位於黃城十字街的
“泰來”“文來”“信來”等支系的故宅
現已蕩然無存
而我們今天看到的丁氏故宅
是“西悦來”支系的一部分
由於用作部隊營房和學校而存留下來
我們今天看到的丁氏故宅
現存房屋55棟243間
佔地約1.5萬平方米
建築面積4800平方米
不足原有整體規模的十分之一
但經過修繕的丁氏故宅
依稀可辨當年宅第林立的景象
雄渾而霸氣
(▲丁氏故宅鳥瞰)丁氏故宅以“奇、禮、絕、怪”
四大建築特色而聞名遐邇
奇
奇,中門開在一線上。故宅整體為清代府式組羣佈局,屬套院式封閉羣體,四周以牆圍合,外形酷似宮城,採用傳統中軸分界對稱格局。如,“愛福堂”與“履素堂”便以一條更道為中軸分界線,縱貫東西分成封閉的兩大宅院,每個大院又由橫向五進四合院落組成。尤為講究的是,從第一院落正廳到最後一幢房屋的前後中門都處在一條中軸線上,當有重要禮儀時,中門全部打開,直貫始末。
(▲丁氏故宅)禮
禮,主僕有別禮儀多。故宅院落地面鋪設考究,石塊的色彩、形狀區分明顯。如,“愛福堂”與“履素堂”之間的更道用青色不規則石塊鋪成,是僕人、傭人、更夫走的路。而主人走中門,中門之間院落地面由方正白色理石鋪成。主僕所走道路不同,彰顯封建等級。
絕
絕,建造技藝甲天下。故宅為北方傳統硬山式建築,木構架結構,即使牆塌,而屋架不倒。建造工藝精良,外牆體磨磚對縫,毫釐不差。門窗浮雕技藝精湛,典雅美觀。
(▲丁氏故宅浮雕,來源:網友京通的小木屋)怪
怪,五脊六獸顯威風。故宅屋頂飛檐飾以龍頭吻獸。在岔脊上,分列着5個形態怪異的小獸,建築學上稱為行什、鬥牛、獬豸、狻猊、押魚,民間俗稱“五脊六獸”“獸狗子”。
(▲瞧這威風的五脊六獸,來源:網友京通的小木屋)丁氏故宅頗具京城府第的神韻
堪稱膠東民居建築藝術的精華
如今
丁氏故宅已被列為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東省歷史優秀建築
那丁氏家族究竟有着怎樣的家族文化
支撐着家族的百年興盛呢?
走進丁氏故宅族譜陳列室
從族系和現在丁氏後人的世界各地分佈圖上可以看到
丁氏家族自明初
從密州府諸城縣白馬河藏馬山
遷徙黃縣落户以來
歷經數百年的發展
到如今已有後裔7000多人
現在世的後裔達2000餘人
遍佈國外11個國家
國內31個省、市、自治區和特別行政區
從文獻資料可以看出
丁氏先祖明初來到今天龍口
前幾代人失傳
到丁旺這一代人始有恆產
把丁旺作為三世祖對待
到六世祖丁得實(1562—1643年)時
讀書中舉就有了名聲
田園產業也擴大了
到十一世丁際雲考取進士
便鞏固基礎教育,致力耕種
兼做商業貿易等
成為黃縣首富
到了乾隆年間
則發展成為山東首富
儒學理念
《丁氏族譜》記載,丁氏家族作為名門望族,秉承“以德治家,誠信經商”的儒學理念,自明朝嘉靖至清末民初,丁氏家族先後有4人考中進士、17人考中舉人,家族為官者達323人,是清代著名的仕宦大族。家族興盛以儒學倡導治學,進而入仕為官。在今天的丁氏故宅,仍保留當時家族的私塾,可見對於學習的重視。
學而優則仕學而優則仕,這也是丁氏家族一貫提倡的。但為官之後,丁氏家族以官助商,發展家族產業。僅十二世丁敦祖創辦的商號“文來”,當時在全國就有72座當鋪、36座錢莊。此時正值乾隆盛世,國泰民安,客觀環境十分有利。丁氏家族以學入仕,以仕保商,以商養學,將儒、官、商做到有機結合,故長盛不衰。乾隆年間盛極時,丁氏家族形成八大支系,創辦了“泰來”“文來”“信來”“正誼”“金城”“東悦來”“西悦來”“天記”八大棧房字號,當鋪遍及我國東部11個省市,成為聲名顯赫的當鋪世家。此外,丁家還開辦了銀行、藥鋪,經營雜貨、煤、石油等產業。其財產摺合白銀5400餘萬兩,相當於清政府一年的財政收入。由此時起,“丁百萬”雅號不脛而走,響徹膠東。
由此可見丁氏家族的經營文化是走了
一條儒、官、商三位一體的發展道路
讀書、為官、經商三者密不可分
它們三者的基本關係是:
讀書是為官和經商的根本和基礎
為官是經商和讀書的保障
經商為讀書提供資金也是發家致富的關鍵
由於丁氏家族把上述三者關係
做到了完美的結合
因而,家族的興盛跨越了整個清代
時光荏苒
“丁百萬”家族的輝煌已成歷史
但他們的經商經驗和古宅遺韻卻留存至今
依然印證着那商業巨賈的不朽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