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張 恆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3年07月22日 第 07 版)
初冬時節的大山包濕地,草甸葳蕤,湖水清澈充盈,陽光温暖和煦,四周重疊的山巒像編織一圈的葉瓣,疏密有致地圍繞着濕地,使得這片遠離喧囂的濕地如同花蕊一般,綻放着迷人的姿容。
太陽從雞公山方向照射過來,濕地流淌着潑墨一般的光影。山頂那一字排開的雞冠形巨石,彷彿在注視着光影的變化。在它的眼裏,大山包濕地的前世今生肯定是記憶猶新的,昭通人的綠色發展理念和生態優先發展戰略帶給它的感悟一定是深刻的。近年來,昭通在大山包設立自然保護區,建設黑頸鶴越冬棲息食物源基地,構築亞高山沼澤化高原草甸濕性生態系統,並且採取一系列生態效益補償、濕地生態修復措施,有效改善了這裏的生態環境,使大山包濕地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入選“中國最美濕地”榜單。大山包濕地,成為多少鳥類嚮往之地,也成為多少遊人嚮往之地。
我來到這片濕地的時候,已經有許多越冬的鳥類飛臨,大山包濕地逐漸熱鬧起來。這其中,最珍貴的鳥兒當屬黑頸鶴。
黑頸鶴是中國特有鳥種,種羣數量十分稀少,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被稱為“鳥類大熊貓”。黑頸鶴也是世界上唯一生長、繁殖在高原的鶴類,每年秋天,是黑頸鶴越冬遷徙的季節,為了尋找適合的越冬濕地,它們穿行在青藏高原和雲貴高原之間。黑頸鶴對越冬環境十分講究,早年間,大山包濕地這片區域草甸稀疏,水域污濁,它們躲得遠遠的,從未來過。自從這裏建立了自然保護區,政府持續加大生態保護力度,退耕還濕還草上萬畝,同時建設了近4000畝的黑頸鶴食物源基地,為黑頸鶴野外覓食提供充足的食物保障,漸漸就有黑頸鶴來了,而且越來越多,從幾十只到幾百只,直至現在的上千只。
因為黑頸鶴的來臨,許多的鳥兒隨着黑頸鶴起舞,跟着黑頸鶴歌唱。黑頸鶴當仁不讓地做起了領舞者、領唱者,優美的鳥舞彷彿讓濕地也跟着旋動起來。此時在我的眼裏,飛鳥和霞光相映的意境,比王勃的詩句還有內涵;鳥鳴和風聲唱和的交響,比高原情歌更有韻味。
黑頸鶴聚集在一起的氣勢很是壯觀,像草原的羊羣,像天空的雲層。我仔細打量着離我最近的那隻黑頸鶴,確實很耐看,像高原的勇士,全身灰白色衣衫,長頸,長腿,力量感十足。頭頂的羽毛蓬起如冠,眼周圍裸露的紅色皮膚如彩筆所描,頸項羽毛除少量白色外,其餘均為黑色,飛羽也是黑褐色,從前至後彎曲呈弓形,羽端分支成絲狀覆蓋在尾上。尾羽和腿腳還是黑色,羽緣稍顯棕黃色。而肩羽卻又由淺灰黑轉為灰白色,並逐漸延伸至下體。全身羽毛顏色搭配得恰到好處,如精心設計一般。
“來不過九月九,去不過三月三。”這是當地新流傳的民諺。每年農曆九月初九前後,第一批黑頸鶴會如期抵達大山包濕地,到了次年農曆三月初三前後,它們又陸續飛往繁殖地若爾蓋大草原。我以為,這是大山包濕地與黑頸鶴之間的最美約定,書寫着人與鶴之間最温情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