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全媒體首席記者 陸金星
古樹、老宅,漫步在萊西市姜山鎮西三都河村,彷佛穿越到了明清時期,時間停止,歷史的厚重迎面而來。西三都河村地處姜山鎮西南端,是一座明清時期古風猶存的村落。在村南,一株樹齡600多年的黑檀古樹歷盡滄桑,樹冠像碩大的傘蓋,粗壯的樹冠展現着歷經歲月風雨的痕跡。除了古樹,村裏保留的二百多間明清古民居,也作為文化遺產影響着後來人。
一些村民下地幹活前,在樹下聚集聊天。
歷經風雨,古樹已現老態
村前的黑檀樹是村裏的神樹。這顆巨樹樹徑巨大,需要五六個人才能摟抱過來,下端根部裸漏出來虯勁有力錯綜交叉,向周邊鋪散開來的枝葉如同一把大傘,庇佑着村裏的人們。64歲的村民邵德澤與其他村民一聚在古樹下抽煙聊天,“這古樹旁原來是一條壕溝,壕溝北邊就是村裏的南大門,由於樹離大門不遠,所以村裏的老人都習慣叫它把門樹,樹上到秋天結果子,黑色的果實很甜,我們小時候都吃過”邵德澤説。
古樹樹幹粗存,需要五六個人才能摟抱過來。
記者現場看到,黑檀樹周邊設置了圍牆保護,樹下有一石碑,記述這棵西三都河的神樹,當地人也將此樹稱為山八樠。邵氏族譜記載,邵氏先祖邵迪,於明永樂二年妻子兒女在現西三都河村落户。永樂三年,邵公見一羣候鳥自南方向北遷徙,一候鳥突然離開眾羣,在邵公頭頂盤旋數圈,張口吐落一粒種子。種子生根發芽長成一棵小樹,數載後,枝葉繁茂,樹形奇瑰,得邵家眾力呵護,歷年無損,直至今日。
古樹位於村南,村裏老人也稱作把門樹。
黑檀古樹底部巨根向外突出,主幹矮而粗壯,徑圍達到5.75米,高度有16米多,樹分三大枝杈,杈枝彎彎曲曲如一條條騰飛的巨龍,十分壯觀。西三都河村邵書記介紹,黑檀樹在北方很少見,這棵古樹生長茂盛,遮地面積達到了1000平方米,上世紀40年代曾容納一個連的士兵在樹下休憩,上世紀90年代就被確定為山東省二級保護樹。
俯瞰古樹,有一側樹幹稀疏。
在83歲的村民邵傳緒家中,老人拿出了他收藏的古樹的照片,其中一張為1996年拍攝,另一張拍攝時間更早一些,是冬天雪後古樹的場景,雪後的古樹枝幹茁壯,迎着新年的春聯,簡直一幅令人嚮往的鄉村畫面。“説是黑檀樹,其實它真正應該是小葉朴樹,現在樹已經不如以前一般健康了,現在樹下有些空洞,樹枝也有些枯的現象,如同一個老人一樣,真希望這株老樹能夠持續茂盛,這可是我們村的寶啊”邵傳緒老人説,村裏一些移居外省市的人,也是時常掛念着這株古樹,古樹成了漂泊在外遊子的鄉愁。
白牆灰瓦,助力鄉村振興
清繁盛時期,西三都河邵氏人不少經商致富,開始興建房產,現在走進西三都河村,白牆灰瓦,古意迎面。西三都河村裏共有古建築房屋二百多間,以清朝中後期建築為主,距今已有220多年,、古建築整體保存完好的共有5家,保存較好的12家,其餘的門、窗、牆體等已經更換。
一位老人從古樹下經過。
西三都河的這些古建築,基本上屋頂都是小青瓦,多始建於清代乾嘉盛世時期。該類古民居是由四五間正房為主體的四合院式清代建築,兩廂保存基本齊全。屋脊用花形構件配合以小青瓦,兩端有吻獸,一般為龍頭式樣,有的檐端外懸,並雕刻着吉祥圖案。
樹幹根部部分裸漏,樹根虯勁交錯。
這些房屋有個特點,從外邊看上去只是矮矮的一座門樓,進去以後才發現別有洞天,這也是結合當時的防禦考量設計修建。剛進門是一面影壁,往右拐卻不是院子而是一條衚衕,衚衕西邊則並排着三個屋頂,東面是一堵歲月痕跡明顯的石牆。這些宅子大門用木頭製成,上有門楣雕花。門口鋪有石頭台階,大門的兩側是刻有吉祥圖案的石鼓和長條形門墩,石鼓上前雕獅子圖案,左右雕刻着麒麟,下面石墩分別雕刻着鹿、牛等動物圖案,門內設有定門柱,屬於典型大户人家的建築風格。
樹幹上長了不少蘑菇。
古樹、老宅都是村裏的寶貴財富,2018年開始,村裏對部分古建築進行了保護修復,並着手恢復打造一些古風景觀,鋪設石板路,種植竹子等與建築搭配成景的樹木。下一步將繼續對古樹、老宅承載的歷史文化進行保護挖掘利用,依託這一優勢資源,踐行鄉村振興。
村民在樹下掛了祈福的大紅燈籠。
古樹樹根隆起,交叉錯綜。
村民在樹下抽煙嘮嗑,聊起古樹的歷史。
古樹中間有枝幹已枯死。
邵傳緒老人收藏的一張雪後古樹照片,讓人感慨萬千。
邵傳緒老人收藏的一張1996年拍攝的古樹照片,當時古樹枝葉繁忙。
古樹如同一把大傘。
一些老宅保存非常完好。
村裏保存完好的老宅。
村裏小巷內鋪設石板路。
村裏灰瓦房子還有不少保存。
村裏還有幾株上百年的柏樹。
老宅故意猶存。
村裏的部分古宅院落保存完好。
灰瓦白牆,讓人產生時間倒流的感覺。
綠竹掩映,古意盎然。
西三都河村村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