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中國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蒙山大佛為何消失了六百年?懸案揭秘

由 顓孫佳悦 發佈於 休閒

為何蒙山大佛在歷史上消失,而且消失了600年,瞭解歷史,揭秘這段歷史。

蒙山大佛又稱西山大佛,位於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寺底村西北,佛像坐落於蒙山北峯之陽,佛像面朝南,依山鑿建,蒙山主峯高1325米,蒙山曉月為舊太原八景之一。該大佛充分利用了當地的山體地形,在懸崖上開鑿出一座摩崖大佛。

蒙山曉月為太原八景之一

據史料記載:“北齊文宣帝高洋於天保二年在晉陽蒙山建寺,賜額開化”、“鑿石迎溪,依山刻像,歷時20餘年,緯時造成”。天寶二年即公元551年,可見蒙山大佛是中國最早的摩崖石刻大佛,比四川樂山大佛(公元713年)建造年代要早162年。

據《北齊書卷八·帝紀第八·後主等》中記載:鑿晉陽西山為大佛像,一夜然油萬盆,光照宮內。又為胡昭儀起大慈寺,未成,改為穆皇后大寶林寺,窮極工巧,運石填泉,勞費億計,人牛死者不可勝紀。

北齊宣文帝高洋劇照

從史料所記可知,公元551年,北齊開國皇帝高洋,在鄴城(今河北省臨漳縣境內)建都,把晉陽(今太原)作為“別都”。

北齊的開國皇帝高洋生性自負、好大喜功,計劃擴建東魏時期在晉陽西面山上建立的大莊嚴寺,並依山就勢開鑿一尊天下無比的大佛。於是北齊文宣皇帝高洋於天保二年(即公元551年)賜建,一聲令下,人馬上場,歷經高殷、高演、高湛和高緯四位皇帝的督建始成(公元576年),總計耗時25年,在建造過程中窮極巧工,運石填泉,花費巨大,可謂勞民傷財。

蒙山大佛建成不久後,也就是公元577年,北齊被被宿敵北周滅國,享國二十八年。

到了隋朝,隋文帝楊堅於公元602年為大佛修建佛閣,名曰“淨明”。

到了唐朝,唐高祖李淵守太原,因此常來蒙山拜佛,復賜名“開化”;

唐顯慶五年,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夫婦巡幸晉陽,也就是今天的太原,親自朝拜蒙山大佛,“禮敬瞻睹,嗟嘆希奇,大舍珍寶財物衣服”。

崇尚佛教的武則天

武則天回到長安城後,下令宮內人員專門為大佛製作了一件碩大無朋的袈裟,派遣特使送至晉陽,並在晉陽百萬僧俗的矚目下為大佛舉行了披袈裟儀式,袈裟上裝飾的金銀珠寶“放五色光、流照崖巖、洞燭山川”。

可見在後來的隋朝和唐朝,蒙山大佛在皇家眼中形同國廟,在百姓眼中至靈至寶,倍受尊崇。其社會和歷史地位可見一斑。這令蒙山大佛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成為佛家的一個重要宣教場所!

山西一度成為佛教的中心

因蒙山大佛為皇室所建,位置在唐高祖李淵故地,所以自問世以來,倍受唐朝皇帝的關注和寵愛。然而,隨着時間的變遷,曾經燃油萬盆,光照晉陽宮的蒙山大佛,在風吹雨淋的自然時光風華後逐漸凋零。蒙山大佛在宋朝和元朝這兩個朝代中年久失修,終於在元朝末年(公元1368年前後)閣傾像塌,在後來的600多年中一直無人修葺,漸漸地被歷史遺忘,最終不為後人所知。

最開始發現時候的蒙山大佛

在沉寂600多年後,時間飛轉到1983年,蒙山大佛才被重新發現。當時太原在進行一項地名普查,這項計劃中有一個叫王劍霓的工作人員發現,在太原蒙山地區有很多帶有寺的地名,但是附近又不見有寺廟。此外還有一個地名叫大肚崖,經過查閲書籍和歷史,認定這就是當時的蒙山大佛舊址。

此時經過自然力的毀壞,大佛下部35米處已形成採空區,一旦塌陷,勢必導致大佛垮塌。保護工作迫在眉睫。保護修復方案最後確定由山西省著名雕塑學家苗新田負責設計並在大佛原址上加建佛頭。

修葺後的蒙山大佛

2008年十月月,修復後的蒙山大佛重新亮相。坐高40米,通高66米,大佛兩耳齊肩,雙目微睜,背依羣山,盤腿而坐,新添的佛頭高12米、直徑8米,重約140餘噸,莊嚴壯觀,令人歎為觀止,至此,蒙山大佛曆史風采再現,吸引了無數國內外遊客流連忘返。

為什麼在唐代以後大佛會年久失修,直到元代末年完全毀壞,最終被人遺忘呢?

翻開歷史可以發現,東魏、北齊是太原地區佛教傳播和寺廟興建的高潮階段。

北魏永熙元年(公元532年),高歡滅爾朱榮,在晉陽建丞相府,坐鎮晉陽前後15年。

修葺後的蒙山大佛

後遷鄴以後,晉陽仍然是高氏政權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城市。高歡父子篤信佛教,在晉陽城周邊地帶興建了許多規模宏大的寺院和石窟羣落。

東魏末年,高歡攝政時在天龍山開鑿了數孔佛窟。

到了高洋稱帝后,在晉陽周邊大造佛像寺廟,從天保二年(公元551年)到皇建二年(公元561年)之間,先後興建了晉陽開化寺、崇福寺、童子寺等,多依山刻石,緣巖鑿室,規模宏大,氣勢磅礴。

蒙山大佛成為朝拜聖地

所以這一時期,政治中心在北方,佛教在北方盛興,可是到了後來,隨着政治中心的南移,蒙山大佛也就不那麼出名了,也因此在宋朝以後就沒有大規模的修葺。

元朝那個年代動亂不堪,所以佛像被毀,而在明清時期,因為佛像被毀非常嚴重了,所以很難進行修復,因此也就沒人去修復,蒙山大佛在草叢裏面也就逐漸不為人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