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歲與丈夫一見鍾情63年與丈夫相濡以沫壽長105歲捐款1千多萬
(説歷史的女人——第949期)
愛情,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它將隨着人類的存在而存在;它永遠不會被人類拋棄;因為,如果沒有了愛情,人類就將不存在。不過愛情對於每一個人來説,都不是無中生有、憑空而來的。得到愛情的方式基本有三種:
第一種是一見鍾情式;
第二是日久生情式;
第三是硬貼式。
一般情況下,人們都是從第二種方式得到愛情的,就是日久生情,這種方式得來的愛情比較穩妥,比較靠譜。比如一對男女相處十年,日久生情,最終結為伉儷,這樣的婚姻比較牢固,可以白頭偕老、天長地久、海枯石爛。
至於第三種硬貼式,現在已經不流行。比如古代,男女雙方經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結成的夫妻,就是硬貼或拼湊的。還有近代的一些老戰士,因為在戰爭歲月耽誤了青春,後來不打仗了,因年齡較大,又缺乏戀愛經驗,談情説愛幾無可能,只有被上級安排一個異性先結婚,雙方沒有愛情基礎,只能先結婚,後戀愛。
這兩種方式都屬於硬貼式。它成功的幾率相對低一些,但硬貼時間長了,也會日久生情。因此,硬貼式愛情若成功了也可歸於第一種日久生情式。但如果硬貼不成,最後要麼失敗分手,要麼保持家庭不散夥,但夫妻間已無愛可言,只是湊合搭伴過日子,這種現象在中國也不少見。
再來看第一種,即一見鍾情式愛情,這一種一般認為不靠譜,來得快,去得也快,三分鐘熱度,成功率極低,所以一般不被看好。但今天咱們講這一對戀人除外,女主角作為清華大學史上最有才華的校花,在21歲與丈夫一見鍾情,結婚63年與丈夫更是相濡以沫白頭偕老,壽長105歲,13年來為中國的教育事業捐款高達1千多萬元。
那麼這位曾經的清華校花是誰?她如何為人解讀愛情的?本期分解。
(一)家裏的乖乖女
在清華百年校史上,誕生校花無數,但她可謂是其中最著名的校花了,她就是被譽為民國十大校花之一的,中國近現代史上,被稱為先生的為數不多的女性之一的楊絳先生。
楊絳(1911—2016),江蘇無錫人,本名楊季康,1911年7月17日生於北京的一個書香門第。其父楊蔭杭曾留學日本和美國,後歷任江蘇省高等法院審判廳廳長,和京師高等檢察廳廳長等職。
楊絳自小生活條件比較優越,是家裏的乖乖女。她出生還不到100天,就跟隨父母南下,移居上海;四歲時隨父母重返北京,起初住在東城,房東是滿族,她因此見識了穿旗袍,着高底鞋的滿族婦女。她們的高底鞋不像現在的這樣,而是高高的鞋底位於鞋子的正中,滿族女子穿上這種鞋,不僅身高增加好多,而且走起路來,如風擺楊柳,婀娜多姿。父親有一次問楊絳:“你長大了要不要穿這種高底鞋?”楊絳一本正經思索了一會,説:“要!”父親大悦。
是乖乖女,都是善解人意的。有一次父親獨自在書房裏睡午覺。她拿了一本書,坐在父親房裏靜靜地翻,為了不影響父親休息,她輕手輕腳,大氣都不出。父親一覺醒來,看到小天使般的女兒默默陪侍在側,心頭一陣温暖,於是説:“其實我喜歡有人陪陪,只是你別出聲。”從此父親午休時,楊絳都要拿本書陪伴父親。?
(二)校花與才子一見鍾情
楊絳在12歲時舉家遷往蘇州。她聰明好學,從小就立志要上清華大學。她17歲中學畢業就要報考清華外文系,但當時清華在南方沒有名額,她只得轉考蘇州東吳大學。
21歲時,楊絳轉入清華大學繼續求學,終於圓了清華夢。這一來清華不要緊,她以超凡脱俗、秀外慧中的氣質立即成為清華大學校花級女生,一時成為眾多學子追逐的目標。但她最終只看中了一身書生氣的錢鍾書。
1932年,那是一個春天。清華園春意盎然,百花怒放。楊絳去看望同來清華借讀的老同學孫令銜,孫令銜也正要去看望表兄,而其表兄正是當時清華著名才子錢鍾書。於是有了才子遇佳人的“傳説”。
清華大學古月堂門口。錢鍾書身着一件青布大褂,腳踏一雙毛布底鞋,戴着一副老式眼鏡,一副儒雅的書生之氣,或者説一副老學究氣。楊絳獨居慧眼,發現錢鍾書的眉宇間“蔚然而深秀”。多年以後,錢鍾書曾在詩裏追憶他見到楊絳的第一眼:“頡眼容光憶見初,薔薇新瓣浸醍醐。不知靦洗兒時面,曾取紅花和雪無。”
一見鍾情!一如《紅樓夢》裏寶黛雙玉第一次相遇,兩人就相信,你是我前世的約定,我是你今生的傳奇,此後楊絳同錢鍾書再也不分彼此了。只是由於時代的原因,賈寶玉和林黛玉二人最終以悲劇收尾,而楊絳同錢鍾書則珠聯璧合。因為楊絳把握住了自己的命運。當時二人的一段對話成為古今愛情史上的一段佳話。
錢鍾書説:“外界都傳我已訂婚,此非事實,請你不要信。”言語間顯得有些急切。
楊絳説:“坊間傳聞追求我的男子有孔門弟子‘七十二人’之多,還有人説費孝通是我男友,這也都不是事實。”言語間充滿從容。
之後,兩人便開始交往。楊絳在錢鍾書的輔導下,僅一年功夫,便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清華的外語系研究生。兩人的感情迅速升温。自此,讀破萬卷書的大才子錢鍾書給楊絳寫了許多情書,但楊絳説她愛上他的理由很簡單,她覺得錢鍾書“志氣不大,只想一生做做學問”。
(三)志趣上的“門當户對”
楊絳與錢鍾書認識一年後就訂婚了。後來楊絳説她和錢鍾書是志趣上的門當户對。因為當時的二人並非傳統意義上的門當户對。
跟楊絳的大家閨秀身份不一樣,錢鍾書本來也是出身書香世家(其父曾任清華大學、南京中央大學教授),但因為伯父沒有兒子,他一出生就過繼給了伯父。伯父雖然支持他讀書,但他6歲時,因伯父生病,他就退學了。
他11歲時,伯父去世,等於幼年“喪父”。伯母對他不好,儘管之後其生父對他有所照應,但他的生活還是比較貧寒的。比如他上學時經常買不起作業本,買不起筆,曾經把竹筷削尖當筆用;下雨天上學,他沒有雨鞋穿,就只能穿伯父遺留下來的大釘鞋,因鞋子太大,他就在鞋子裏塞一個大紙團湊合穿。因此有人説,楊絳嫁給他是“下嫁”。
1933年,錢鍾書和楊絳在蘇州訂婚後,錢鍾書移居上海,在私立光華大學任教。楊絳則仍在清華繼續研究生學業。1935年初,錢鍾書參加了出國留學考試,以最高的總成績,成了唯一的英國牛津大學文學專業錄取生。
錢鍾書希望楊絳與自己一同出國。楊絳為了錢鍾書,決定放棄自己在清華的學業,兩人遂決定在出國前結婚。1935年的那個炎熱的夏日,二人在蘇州結婚,由於時間緊急,婚禮剛結束,大汗淋漓的他們便迅速換裝,帶上出國的行李,匆匆出發了。
自此24歲的楊絳陷入錢鍾書打造的婚姻“圍城”之中不能自拔,為之堅守並付出了81年的滄桑歲月。
(四)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錢鍾書這人比較笨,儘管他是個大才子,但生活上是個傻子般的存在,幹什麼都笨手笨腳,一結婚,他就離不開楊絳了。到英國牛津的第一天,他就鬧了個大笑話。他當時下公交車時沒站穩,直接摔了個大馬趴,啃了英國的土地不説,還磕掉了大半個門牙。楊絳見他滿口鮮血,趕緊帶他去找牙醫,鑲了個假牙。
此舉讓楊絳大漲見識,在此後的生活裏,她還還發現老錢穿鞋子分不清左右腳,不會繫鞋帶,還不會用筷子,拿筷子像小孩子那樣一把抓,還連擦火柴都不會。但楊絳都認了。錢鍾書自小生活在一個缺乏母愛的家庭,此時的楊絳給予錢鍾書的不僅是愛情,甚至包含了“母愛”的因素,她視丈夫如“兒子”,給他無微不至的關愛。
剛到英國後,錢鍾書入牛津大學埃克塞特學院,攻讀文學學士學位。為了節省學費和食宿費用,楊絳在牛津作了旁聽生,借住在一個叫老金的人家裏。他們跟主人一起吃飯,但後來錢鍾書吃不慣英國飯菜,餓得很瘦,楊絳決定搬出來另住,自己做飯。
於是楊絳自己出去找了房子,他們開始自己學做飯。因為楊絳自小當慣了大小姐,也是不怎麼會做飯的。錢鍾書説想吃紅燒肉,楊絳首先學做這個。第一次做的時候,火開得太大,結果做出來的紅燒肉又鹹又苦,根本沒法吃。楊絳回想起母親燉菜時是用“文火”,再做時就換成了小火慢燉。英國沒有無錫人做菜常用的黃酒,她就用帶甜味的雪梨酒代替,才終於做成功。
有次楊絳弄了點活蝦做菜。她之前也沒有弄過這。她想得把蝦的腿和須剪掉,於是拿把剪刀就剪。可剛剪一下,手中的蝦就直抽搐,她嚇得慌忙扔了剪子,大叫:“小蝦疼得抽搐了,太可憐了,我們不吃蝦了!”錢鍾書笑着説,“讓我來剪!”以後只要做蝦,老錢就管剪蝦腿。
兩人都是讀書人,楊絳有時也嫌做飯浪費時間,忍不住異想天開,説咱們要是像仙人一樣不用吃飯就好了。錢鍾書不同意,説神仙煮白石,吃了雖然不餓,但多無趣啊。他也學會了心疼妻子,就也開始學做飯。一天早上,他起了個大早,為妻子做早餐。他煮了雞蛋,烤了麪包,熱了牛奶,還泡了紅茶。楊絳第一次吃到丈夫做的早餐,幸福地説:“這是我吃過的最香的早飯!”錢鍾書備受鼓舞,於是發誓為楊絳做一輩子早餐。
楊絳對錢鍾書這個生活上的白痴百般照料,付出了很大心血。有次錢鍾書顴骨上長了個癤子,疼痛難忍,楊絳專門從從一個護士那學會了熱敷,每過幾小時就給他敷一次,沒過幾天那癤子就連根拔掉了,一絲疤痕也沒留。
1937年5月,他們的女兒錢瑗出生。楊絳生孩子在醫院住院時,錢鍾書一個人在家,生活上出現了很大麻煩。他不小心把墨水瓶弄翻了,墨水灑了一桌子,他問妻子:“咋辦呀,把房東的桌布弄髒了!”楊絳説,“沒事,等我回去洗”;他又把枱燈弄打了,又問妻子咋辦?楊絳又説,沒事,等我回去修。他又弄壞了門軸,門上不了鎖,又問楊絳咋辦。
這其實都不誇張,有些書呆子就知道做學問,其餘啥都不會。比如筆者就有一老師,大家都叫他老高,是個學富五車的大學問家,就是個標準的書呆子。他有個賢惠的妻子,啥事都給他幹了。比如倆人上街,騎個電動車,一米八高的老高不會騎,讓只有不到一米六的老婆帶他;老高教書的學校沒有宿舍,他在外租房,為了省錢,到學校宿舍弄了個上下鋪鐵牀放屋裏睡。晚上睡覺時,為了照顧他看書方便,老婆讓他睡下鋪,自己每天晚上呼哧呼哧爬到上鋪睡覺。
錢鍾書這人還比較孩子氣,有時候還搞點惡作劇。一次他趁楊絳午睡時,拿根毛筆在妻子臉上畫着玩,把楊絳畫成了一個花貓臉。楊絳很生氣,但還是忍住了,只是花費了很長時間才洗淨。夫妻之間要互相理解,動不動發脾氣決不是好事情,楊絳是這麼認為的。
他們夫妻之間幾乎從未吵過架,僅有一次還是他們去英國途中的船上,兩人為了一個法文“bon”的讀音,楊絳説錢鍾書的發音不準,錢不服,兩人吵了一架。此後二人發現吵架既沒有用,又傷感情,就再也沒有吵過架。
錢鍾書生活上全靠楊絳照顧,才不分心,成了一個大學者。在楊絳看來,錢鍾書身上那些傻氣和痴氣,都無關緊要,他身上的優點卻是獨一無二,旁人無法取代的。沒有人比她更懂得丈夫的價值。
1938年,錢鍾書和楊絳帶着一歲多的錢瑗回國。此時北大、清華、南開三所大學南遷昆明,組成“西南聯合大學”。錢鍾書到西南聯大任教,楊絳帶着錢瑗回到上海。當時由於抗戰爆發,錢家和楊家都逃難避居在上海,居處都十分狹小。楊絳母女就和楊家或錢家擠在一起住。此時,楊絳應振華女校校長王季玉的邀請,擔任了女校上海分校校長,才解決了生活問題。此段時間內,楊絳和丈夫只能以書信傳情。
後來,錢鍾書辭去西南聯大的工作,1941年他回到上海,失去工作的錢鍾書只能和楊絳廝守在上海,苦度淪陷的生活。1942年春,錢鍾書才被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聘為教授,拮据的生活稍有緩解。屢遭厄運的一家人終於能生活在一起了,日子雖苦,卻是一家人同甘共苦。錢鍾書痛下決心:從今以後,咱們只有死別,不再生離!自此他們相濡以沫,真正做到了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在這苦難的歲月裏,楊絳筆耕不輟,寫出了《稱心如意》和《弄假成真》兩部話劇。就在楊絳的事業如日中天之時,錢鍾書有了寫長篇小説的願望,於是為了滿足丈夫的宏願,楊絳甘願放下自己的一切,作錢鍾書的家庭主婦。為了節省開支,他們辭退了女傭,楊絳又包攬了所有的家務,劈柴生火燒飯洗衣等,什麼都幹。她經常讓煙煤染成花臉,或燻得滿眼是淚,讓油燙出泡來,或切破手指等。
錢鍾書用了整整兩年時間終於寫出了一部長篇小説,也是他一生唯一的長篇《圍城》。不寫就不寫,一寫就名著。這兩年楊絳為他付出了很多,她放下了自己的創作,一切圍繞丈夫轉。“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後,一定站着一個女人”,楊絳再次詮釋了這句話;“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錢鍾書也不得不承認這句話是真理。楊絳的付出,令錢鍾書無比感動。正如其在《圍城》序言中所寫的:
這本書整整寫了兩年。由於楊絳女士不斷地督促,替我擋了許多事,省出時間來,得以錙銖積累地寫完。照例這本書該獻給她。
1949年5月,錢鍾書和楊絳接到清華大學的聘函。他們又雙雙回到母校,執掌教鞭。當時,夫妻兩人除了上課外,總是形影相伴,深居簡出,晚在燈下共同讀書。他們相伴數十年如一日。即便是在後來的特殊歲月裏,兩人也不離不棄,共同讀書寫作。後來他們被安排到北京郊區下鄉,不在一起,二人就書信往來,錢鍾書兩三天就要寫一封信。楊絳貼身襯衣上有兩隻口袋,絲棉背心上又有兩隻,每隻口袋裏都經常裝滿丈夫的信。
(五)百年滄桑,無怨無悔
眨眼之間,數十年過去。1997年,楊絳唯一的女兒錢瑗去世。86歲的楊絳頗受打擊,但她堅強地挺住了;次年丈夫也去世了,87歲的她再次挺住了。錢鍾書重病時,楊絳説,“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顧人,男不如女。我盡力保養自己,爭求夫在先,妻在後。”
錢鍾書走的時候,她一直沒有閉眼,她附到他耳邊説:“你放心,有我吶!”那個連蝦都不敢剪、怕黑怕鬼的小女人,在所愛的人最脆弱的時候,卻變得極其強大。
楊絳説,“別人都説我內心很強大,其實,鍾書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裏去呢?我壓根兒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間,打掃現場,盡我應盡的責任。”
楊絳送走了親愛的女兒,又送走了摯愛的丈夫,於2016年5月25日去世,享年105歲。
楊絳一生十分支持教育事業,從2001年起,她將個人稿費捐給清華大學設立“好讀書”獎學金,到2014年,13年來已累計捐款1000多萬元。
楊絳一生為錢鍾書犧牲了太多。本來她也是一位才女,她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等多種外語,她翻譯的《堂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她創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長達六十多年,至今還在公演;她93歲出版的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外。如果不是為了錢鍾書做出犧牲,她肯定還有更大的成就,但為了愛,她選擇了犧牲,81年來,她無怨無悔!
楊絳曾讀到英國傳記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我見到她之前,從未想到要結婚;我娶了她幾十年,從未後悔娶她,也未想過要娶別的女人。”她把它念給鍾書聽,他當即回説,“我和他一樣”,楊絳説,“我也一樣”。
錢鍾書對楊絳的評價是“最賢的妻,最才的女”,並説楊絳是他的“情人、妻子和朋友”的完美結合。
著名學者、錢鍾書研究專家胡河清曾説:“錢鍾書、楊絳伉儷,可説是當代文學中的一雙名劍。錢鍾書如英氣流動之雄劍,常常出匣自鳴,語驚天下;楊絳則如青光含藏之雌劍,大智若愚,不顯鋒刃。”可謂一語中的、入木三分。
(文/説歷史的女人·冰島啖冰)
參考資料:《楊絳傳》《錢鍾書傳》《圍城》《我們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