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百年路 啓航新徵程|透過三個大門看安鋼
安鋼大門常達攝
□本報記者欒姍胡舒彤
作為一家鋼鐵企業,安鋼還是一個沒有大門的景區。
沒有大門,是因為安鋼以綠色發展為理念,打造生態型企業,破牆透綠,將廠區與街區融為一體,成為我省首家、全國第七家躋身國家3A級旅遊景區的鋼鐵企業。“安鋼景區文化旅遊規劃與殷墟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規劃是同一家單位設計的。”安鋼集團園林指揮部副指揮長秦光霞説。
工廠就是公園,廠區就是景區。在安鋼鑄造文化園區,有一座始建於1958年的1號小高爐遺址,這座小高爐煉就中原腹地的第一爐鐵水,以此為標誌,安鋼應運而生。57歲的安鋼工人李震廷遠眺這件信物,心中感慨萬千,昔日的“十里鋼城”已經被逐步擴大的安陽城區所包圍。1號小高爐濃煙滾滾的場景早已塵封在記憶中,與1號小高爐遙相對應的是安鋼4800立方米現代化的3號大高爐,基本實現零排放。
這兩座高爐是生態安鋼的發展縮影,也是安鋼腳穿“低碳鞋”、身披“綠色衣”,以“一塵不染居鬧市”的恆心,走出安鋼大門、安陽大門、中國大門“三個大門”的奮鬥起點。
走出安鋼發展非鋼,跨界進入環保裝備產業,是個意外收穫。焦爐煙道氣脱硫脱硝,採用的就是一項名為“活性炭脱硫脱硝一體化協同處置”環保新技術,排放指標遠低於國家超低排放限值,引得全國各地鋼廠紛紛到安鋼學習。“你們的環保技術能不能讓我們複製一下?”兄弟鋼廠的要求讓安鋼發現了新商機,據估算,這項技術每年能給安鋼帶來超過10億元的收入。
走出安陽發展安鋼,圍繞高質量發展佈局,實屬應時之舉。“開爐,點火!”5月18日,在沈丘縣鋼鐵產業園區,安鋼周口產能置換項目一期一步工程正式投產,鍊鐵高爐火種取自安鋼本部3號高爐,其配套焦爐、燒結工序也採用“活性炭脱硫脱硝一體化協同處置”環保新技術。這是安鋼自建廠以來首次走出安陽,充分利用周口發展臨港經濟的優勢,延鏈補鏈。
走出中國發展安鋼,培育雙循環競爭優勢,着眼未來。作為河南最大的鋼鐵企業,安鋼沿着“一帶一路”積極拓展“朋友圈”,分別與山東港口集團、國機重裝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攜手推進柬埔寨鋼鐵項目,構建“一體多翼”的產業格局。
從走出廠門到走出市門再到走出國門,安鋼以碳達峯碳中和為引領,大踏步走上以生態驅動技術革新、效率增長、產業壯大的綠色發展之路。
安鋼大道上,安鋼廠區與殷墟保護區一牆之隔,又地處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企業面對文物和環保的雙重製約,無論是脱困轉型的“四個三”黨建工作法,還是構建轉型發展的“四五六”黨建新格局,都牢牢立足於生態保護。“既要企業發展、更要碧水藍天,保護生態是安鋼時刻要打好的生存保衞戰。”安鋼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利劍説。
多年前,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在安鋼進行殷墟保護區考古挖掘時,曾經發現過一處殷商鑄銅遺址,可見此地人丁興旺、經濟繁榮。對於安鋼人來説,在做好古代冶煉與現代鋼鐵的千年傳承中,依次打開三個大門,生態文明是一把金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