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 原創稿
人民網北京1月20日電 (記者劉佳)日前,國務院印發《“十四五”旅遊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規劃》提出,到2025年,旅遊業發展水平不斷提升,現代旅遊業體系更加健全,旅遊有效供給、優質供給、彈性供給更為豐富,大眾旅遊消費需求得到更好滿足。疫情防控基礎更加牢固,科學精準防控要求在旅遊業得到全面落實。國內旅遊蓬勃發展,出入境旅遊有序推進,旅遊業國際影響力、競爭力明顯增強,旅遊強國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建設一批富有文化底藴的世界級旅遊景區和度假區,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旅遊休閒城市和街區,紅色旅遊、鄉村旅遊等加快發展。旅遊創新能力顯著提升,旅遊無障礙環境建設和服務進一步加強,智慧旅遊特徵明顯,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市場主體活力顯著增強,旅遊業在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促進社會文明程度提升等方面作用更加凸顯。
展望2035年,旅遊需求多元化、供給品質化、區域協調化、成果共享化特徵更加明顯,以國家文化公園、世界級旅遊景區和度假區、國家級旅遊休閒城市和街區、紅色旅遊融合發展示範區、鄉村旅遊重點村鎮等為代表的優質旅遊供給更加豐富,旅遊業綜合功能全面發揮,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大幅提升,基本建成世界旅遊強國,為建成文化強國貢獻重要力量,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作出積極貢獻。
《規劃》顯示,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強化自主創新,集合優勢資源,結合疫情防控工作需要,加快推進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特徵的智慧旅遊,深化“互聯網+旅遊”,擴大新技術場景應用。推進智慧旅遊發展,創新智慧旅遊公共服務模式,有效整合旅遊、交通、氣象、測繪等信息,綜合應用第五代移動通信(5G)、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及時發佈氣象預警、道路通行、遊客接待量等實時信息,加強旅遊預約平台建設,推進分時段預約遊覽、流量監測監控、科學引導分流等服務。加快新技術應用與技術創新,加快推動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區塊鏈及5G、北斗系統、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新技術在旅遊領域的應用普及,以科技創新提升旅遊業發展水平。大力提升旅遊服務相關技術,增強旅遊產品的體驗性和互動性,提高旅遊服務的便利度和安全性。提高創新鏈綜合效能,加強旅遊大數據基礎理論研究,推動區域性和專題性旅遊大數據系統建設,推動建立一批旅遊技術重點實驗室和技術創新中心,遴選認定一批國家旅遊科技示範園區,全面提升旅遊科技創新能力,形成上下游共建的創新生態。
《規劃》強調,優化旅遊空間佈局,依據相關規劃,落實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十四五”規劃重點任務、主體功能區戰略,整合跨區域資源要素,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構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旅遊空間佈局和支撐體系。構建旅遊空間新格局,綜合考慮文脈、地脈、水脈、交通幹線和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統籌生態安全和旅遊業發展,以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和絲綢之路旅遊帶、長江國際黃金旅遊帶、沿海黃金旅遊帶、京哈—京港澳高鐵沿線、太行山—武陵山、萬里茶道等為依託,構建“點狀輻射、帶狀串聯、網狀協同”的全國旅遊空間新格局。優化旅遊城市和旅遊目的地佈局,建設一批旅遊樞紐城市,逐步完善綜合交通服務功能,提升對區域旅遊的輻射帶動作用。優化城鄉旅遊休閒空間,推動更多城市將旅遊休閒作為城市基本功能,充分考慮遊客和當地居民的旅遊休閒需要,科學設計佈局旅遊休閒街區,合理規劃建設環城市休閒度假帶,推進綠道、騎行道、遊憩道、郊野公園等建設,提升遊客體驗,為城鄉居民“微度假”、“微旅遊”創造條件。
《規劃》要求,構建科學保護利用體系,堅持文化引領、生態優先,把文化內涵融入旅遊業發展全過程。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通過發展旅遊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穩步推進國家文化公園、國家公園建設,打造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保護利用高地。保護傳承好人文資源,堅持保護優先,在保護中發展、發展中保護,以優秀人文資源為主幹,深入挖掘和闡釋其中的文化內涵,把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融入旅遊業發展,提升旅遊品位,在依法保護管理、確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推動將更多的文物和文化資源納入旅遊線路、融入旅遊景區景點,積極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保護利用好自然資源,堅持生態保護第一,適度發展生態旅遊,實現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民生改善相統一。創新資源保護利用模式,推進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生動呈現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和鮮明特色,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探索新時代文物和文化資源保護傳承利用新路徑,把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成為傳承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走廊、中華民族共同精神家園、提升人民生活品質的文化和旅遊體驗空間。
《規劃》顯示,完善旅遊產品供給體系,立足健全現代旅遊業體系,加快旅遊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大優質旅遊產品供給力度,激發各類旅遊市場主體活力,推動“旅遊+”和“+旅遊”,形成多產業融合發展新局面。完善旅遊產品供給體系,立足健全現代旅遊業體系,加快旅遊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大優質旅遊產品供給力度,激發各類旅遊市場主體活力,推動“旅遊+”和“+旅遊”,形成多產業融合發展新局面。增強市場主體活力,充分發揮各類市場主體投資旅遊和創業創新的積極性,推動市場在旅遊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進“旅遊+”和“+旅遊”,加強文化和旅遊業態融合、產品融合、市場融合、服務融合,促進優勢互補、形成發展合力。
《規劃》強調,拓展大眾旅遊消費體系,圍繞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基點,推進需求側管理,改善旅遊消費體驗,暢通國內大循環,做強做優做大國內旅遊市場,推動旅遊消費提質擴容,健全旅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更好滿足人民羣眾多層次、多樣化需求。優化旅遊消費環境,完善節假日製度,推動各地區制定落實帶薪年休假具體辦法。拓展旅遊消費領域,順應大眾旅遊多樣化、個性化消費需求,創新旅遊消費場景,積極培育旅遊消費新模式。提升旅遊消費服務,深入實施旅遊服務質量提升行動,建立健全旅遊市場服務質量評價體系,形成科學有效的服務監測機制。完善旅遊公共服務設施,實施“十四五”時期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程,加大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力度,完善覆蓋城鄉、全民共享、實用便捷、富有特色的旅遊基礎設施網絡。創新旅遊宣傳推廣,圍繞“旅遊是一種生活、學習和成長方式”的理念加強宣傳推廣,進一步挖掘國內旅遊市場潛力,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規劃》要求,建立現代旅遊治理體系,堅持依法治旅,加強旅遊信用體系建設,依法落實旅遊市場監管責任,健全旅遊市場綜合監管機制,提升旅遊市場監管執法水平,倡導文明旅遊,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推進依法治旅,加強旅遊領域法治建設,進一步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旅遊法》、《旅行社條例》、《中國公民出國旅遊管理辦法》、《導遊人員管理條例》等法律、行政法規,根據需要適時開展修訂工作。加強旅遊安全管理,把落實安全責任貫穿旅遊業各領域全過程。推進旅遊信用體系建設,依法依規完善旅遊市場信用監管制度,建立旅遊市場信用監管工作綜合協調機制,改造升級全國旅遊監管服務平台信用管理系統,加強信用信息歸集、公示和共享,建立完善旅遊市場主體和從業人員信用檔案。推進文明旅遊,倡導文明旅遊實踐,培育文明旅遊活動品牌。
《規劃》顯示,完善旅遊開放合作體系,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把握國際複雜形勢和新冠肺炎疫情發展態勢,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加強形勢分析和政策儲備。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依託我國強大旅遊市場優勢,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分步有序促進入境旅遊,穩步發展出境旅遊,持續推進旅遊交流合作。分步有序促進入境旅遊,及時研判國內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國際環境發展變化,科學調整有關人員來華管理措施,在確保防疫安全的前提下,積極構建健康、安全、有序的中外人員往來秩序。穩步發展出境旅遊,推動出境旅遊與國內旅遊、入境旅遊三大市場協調發展,統籌服務保障和管理引導。深化與港澳台地區合作,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旅遊一體化發展,提升大灣區旅遊業整體競爭力,打造世界級旅遊目的地。深化旅遊國際合作,在相互尊重文化多樣性和社會價值觀的基礎上,推動大國旅遊合作向縱深發展,深化與周邊國家旅遊市場、產品、信息、服務標準交流合作。
《規劃》強調,健全旅遊綜合保障體系,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充分調動各方積極因素,強化支持政策,加強基礎理論建設和應用研究,加強旅遊人才培養,形成推動旅遊業發展的強大合力。加強組織領導,各地區要將旅遊業發展納入重要議事日程,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形成黨委領導、政府推動、部門協同、全社會參與、廣大人民羣眾共享的大旅遊發展格局。強化政策支撐,落實用地、財政、區域、税收、金融、投資、人才等支持政策。各相關部門根據職責分工支持旅遊業發展,形成發展合力。加強旅遊業理論和人才支撐,推動事關旅遊業發展的重大現實問題、熱點問題和難點問題研究,加強基礎理論研究,加快構建以人民為中心的新時代旅遊業發展理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