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樹葉的跋涉之旅

老班章、薄荷塘、彎弓、冰島、颳風寨……或許你以為裏面有錯別字,但其實真的不是“老班長”“薄荷糖”,這些都是雲南的一些地名。

從雲南茶山到山東淄博,近4000公里。一片片茶葉,因為一個極致愛茶的淄博人,開啓了傳奇之旅。因為愛茶愛到“執拗”,張學峯常常在雲南野外的原始森林中苦苦追尋那些生長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茶樹……

緣起

翻山越嶺是“茶痴”張學峯經常乾的事兒。

一片樹葉的跋涉之旅

張學峯今年50歲,不善言談,心態上卻有着少年的單純和執着,尤其是發現了好的茶地、茶樹,他會一連興奮好幾天。

張學峯從20歲左右就喜歡上了茶,也愛收藏好茶,當時他的工作卻和茶丁點不沾邊。2010年的一天,心血來潮的張學峯萌發了自己去雲南採茶的想法。此時,市場上已很難買到純料古樹普洱茶了。

“最初只想着自己製作收藏,後來親戚朋友們喝過都很喜歡,提出來要分攤路費,讓我下次多給大家帶一些。”張學峯説,每次去雲南山裏尋茶,可不像旅遊,那裏温差大,白天又熱又曬,渾身黏糊糊的,還不能穿短袖,只要裸露的皮膚都會被“花蒼蠅”等蚊蟲叮咬,奇癢無比,非常容易感染、潰爛;到了晚上,老鼠吵得人整宿無法安睡。“很多人光高原反應可能就受不了。”

“茶王樹”不是一棵樹,也不是一個村,而是西雙版納勐臘縣易武鎮麻黑村委會颳風寨的一片人跡罕至的茶地。

張學峯尋茶尋到了這裏。從颳風寨到“茶王樹”茶山,道路條件很差,都是土路,有的地方只夠一個人跨過去,緊挨着幾尺寬的小路旁便是深不見底的深淵,遇上下雨天是萬萬不可去冒險的。平時騎摩托車上去要四個多小時,還要非常小心。

“這件事喜歡就是樂趣,不喜歡就是受罪。”初探茶山,張學峯沒覺得苦,心卻彷彿留在了這片雲海霧繞之間。

回到淄博,喝着自己翻山越嶺帶回的古樹茶,它生長的那片充滿了靈氣的土地的氣息彷彿也都在茶杯裏了。

“大道至簡”,張學峯更加堅定了:所謂品茶,先別談什麼工夫茶二十一式,最重要最關鍵的,還是茶葉本身。

萬里相約

再過十幾天,張學峯就又要出發了。

一片樹葉的跋涉之旅

從2010年開始,張學峯每年要去兩次雲南茶山,春天一待兩個月,秋天待一個半月,中間從未斷過。這是他與古茶樹的萬里相約。茶,彷彿是世間的草木精靈,而隱匿在原始森林裏的古茶樹,更似“草木仙骨”。

“聞香一盞茶,兜攬半壺紗。”什麼樣的茶才算好茶?張學峯覺得,撇開工藝差異,茶葉本身的品質是最重要的。雖然工藝會造成差別,但幾次沖泡後,茶葉本身的特質一定會跑出來,是好是壞,工藝掩蓋不了的。這也正是張學峯一定要跑那麼遠去尋找古茶樹的原因。

“許多台地茶噴藥施肥,很難避免農殘,也有很多普洱茶是經過烘乾、提香,拼配出來的。”張學峯説,喝了之後嗓子發乾、刺癢、卡喉的茶,都屬於濕倉或者含農殘,對人體有害,不如不喝。

張學峯實地考察發現,雲南的古茶樹在自然原生態環境生長,周邊雜草雜樹叢生,甚至蛛網纏繞。物競天擇,有着上百年甚至上千年樹齡的古茶樹抗病害能力很強,不密植,不易發生病蟲害,就算有也讓鳥和蜘蛛等吃掉了,所以根本沒必要打農藥。古茶樹屬於深根性植物,有一主根,會一直向土壤深處生長,雲南當地人認為“樹有多高,根就有多深”,吸取到的養分較台地茶充足,茶葉品質佳,但產量不高,所以非常珍貴。

風雨無悔

“紅酒論酒莊,普洱講山頭”,雲南普洱茶由於地理環境不同,茶的口感滋味也不同。十幾年來,無論是知名的山頭還是不知名的小山,張學峯都去過了。雲南古六大茶山、新六大茶山,以及磨烈、帕沙、天門山、銅箐河、龍潭河,整個中緬、中老邊境線他都跑遍了,就為了尋到古茶樹。

一片樹葉的跋涉之旅

“前幾年,我在勐庫大雪山的原始森林裏面有幸見到了最古老的古茶樹,兩千三百年到兩千六百年左右的樹齡。”張學峯一臉驕傲。

但更多的還是囧途無助,艱難欲哭。“有一次,我和茶農採摘鮮葉後,茶農騎摩托車在前面走,我騎車跟在後面。因為鮮茶採摘後3小時內需要及時處理,所以茶農車速很快,我沒跟上,迷路了。”手機沒有信號,被困山中的張學峯不知所措,幸虧兩個小時後茶農返回森林找到了他。

還有一次上山採茶,滿載而歸正高興,卻突降大雨,找不到地方躲避的張學峯被淋得像落湯雞,盛放茶葉的竹簍卻被他緊緊抱在懷裏。剛到山下,來時的小溪已成河。天色已晚,不敢滯留,他將茶簍背在肩上打算涉河而過,然而河水湍急沒腰,寸步難行。“大水衝到腰身,茶葉一片片隨着河水漂走,那叫一個心疼無助呀!最後,茶葉幾乎全被河水沖走了,那一刻真是難過!好在最終安全過河回到了村寨。”一天的辛苦不説,好不容易採到的鮮葉沒了,張學峯比丟了啥都傷心,一個人默默無語,淚眼模糊。

好茶不等人,第二天,張學峯顧不得休息,強打精神繼續上山採茶,晚上受蚊蟲叮咬折磨睡不好覺,抵抗力下降,這個“硬漢”發起了高燒。多虧善良的茶農找來村醫,經過治療終於好轉。一個人異鄉半月的生病經歷,張學峯迴想起來感慨難忘,但因為摯愛的茶,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困難,他都咬牙堅持下來。

愛茶成痴

“一日無茶則滯,三日無茶則病”,張學峯堪稱“茶痴”,“痴”在執着執拗,“痴”在勤下苦功。

一片樹葉的跋涉之旅

最初沒經驗,張學峯也經歷了茶葉被人掉包摻假、交付訂金後茶農坐地起價……後來慢慢積累經驗,從茶葉採摘到萎凋、殺青、揉捻、晾曬、古法壓餅,他都親力親為。

即便有十幾年的經驗,每次去往茶山之前,張學峯還是會做大量準備工作,比如查閲資料,確定哪一片區茶葉口感最好,瞭解當年的茶葉情況,是否打過藥、施過肥等。到達茶山後,他會聘請當地的茶農一起採摘,整個採茶過程,張學峯“釘”在現場,確保鮮葉不會被掉包。五公斤的鮮葉只能製作出一公斤的幹毛茶。封箱時,他也會在包裝箱上做上記號,謹防被掉包。

張學峯的“痴”還在於他從不投機取巧,甘願在快節奏的社會中做“慢”的那個人。比如,茶葉壓餅完成後,他會選擇自然晾曬,而不是烘烤。“很多人為了快,就去烘烤,這種方式雖然會提高效率,但會殺死茶葉裏的活性酶,茶葉就不會越陳越香。”

他決心自己全程純手工做出心目中完美的茶,對茶葉純淨、天然的追求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

張學峯説,做好的茶,不着急喝,而是要在茶室存放至少一年,因為製茶過程中沒有烘烤和提香,所以茶葉剛開始的青澀味比較重,要經過時間的沉澱。

“有次請朋友們品嚐我自己製作的存放了十幾年的‘老曼峨’,大家都被驚豔到了。從新茶的鮮、青、澀,到經過十幾年沉澱後的獨特品味,清爽綿長、口感飽滿、茶氣足、生津回甘快速,讓人感到舌底鳴泉。”言語間,不善言談的張學峯臉上的滿足和幸福溢於言表。

喜樂自知

“我常跟着當地茶農採茶,有位哈尼族的茶農成了我的好朋友。我跟着他用粽葉烤野豬肉,渴了就用粽葉當碗喝水。”張學峯説,他的這種快樂,可以説是苦中作樂,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再苦心裏也高興。

一片樹葉的跋涉之旅

山路十八彎,每百十米就一個S彎,開車只能單向行駛,路的一側就是深達幾十米甚至幾百米的深淵。“當地人都怕,稍微下點小雨也不敢上山。”途經艱險路段時,張學峯自感運氣不錯,“結交了很多當地朋友,給了我很大幫助,很温暖。”張學峯的尋茶路,雖是一個人,卻沒感到孤獨。

拿出自己親手採制的茶,泡上一壺,看黃亮色的茶湯緩緩流入杯中,幸福和滿足隨之浸潤了心田……這是這個“硬漢”一天最柔軟的時刻。

張學峯沒有去沿街開商業化的茶鋪,瞭解他的朋友都會找到他,來到他的家中品茶,一泡接一泡,看茶葉舒展,喝到通透清澈。

茶氣氤氲間,細品古樹普洱,新茶會苦、澀,但是這種苦澀感會化得特別快,同時讓人生津回甘,喉韻深。

“不同山頭的茶口感也不一樣,比如颳風寨普洱,茶氣沉鬱飽滿,回甘強,生津快,層次感豐富,極為耐泡,湯色明亮通透。”張學峯説,古樹茶茶韻口感豐富,在陳釅、透潤的基調下變幻無窮,細品會感受到山野氣韻,可以説,每片茶葉都承載着一方風土。

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

張學峯對茶的熱愛影響到了身邊很多人,妻子因此愛上了茶與茶藝,許多朋友愛上了普洱茶,對茶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張學峯説,希望用自己小小的影響力,讓淄博越來越多的人瞭解茶文化,享受到普洱茶帶來的獨特回味。

滌盪塵世喧囂氣,一杯山水朗清風。一片遠道而來的樸拙的樹葉,“大隱隱於市”,只一口,便從舌尖抵達心靈。看葉片慢慢舒展,啜飲一口,方寸之間,坐擁山水。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274 字。

轉載請註明: 一片樹葉的跋涉之旅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