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裏的老四合院,住着一羣老去的人,曾經是我們的家

山裏的老四合院,住着一羣老去的人

川西的四合大院,除了寬窄巷子裏那些重建得十分精美的宅院外,遠離市中心的縣城村落裏還廣為分散,比如位於成都的大邑縣山村裏。

山裏的老四合院,住着一羣老去的人,曾經是我們的家

這些四合大院,大都建於上個世紀年代六七十年代,更悠久的一些可追溯到建國之前。

但能夠完整保留百年時間的,卻是少之又少。

再加上多為民居,所以也稱不上是文物。

山裏的老四合院,住着一羣老去的人,曾經是我們的家

但比起那些重建復原的偽古建築,這些猶如顫顫巍巍的垂暮老建築,卻反而多了一股時間沉澱的味道。

以及真實反映出川西地區鄉間四合院的真實模樣,而我要説的卻是一種“家”的情感。

山裏的老四合院,住着一羣老去的人,曾經是我們的家

老四合院的建造,其結構主要以實木為主要框架,然後四面牆再用泥磚合併而成。

在80年代的中國,這種傳統的屋舍建造還廣為流行,許多70後一代人的童年記憶都還十分深刻。

山裏的老四合院,住着一羣老去的人,曾經是我們的家

這是那個物資緊缺年代的特殊產物,而隨着老百姓的收入逐年增加,今天包括在農村地區都很少再見。

有些相對比較富裕的鄉村,都已是清一色的小洋房甚至是別墅。

山裏的老四合院,住着一羣老去的人,曾經是我們的家

這些還留存着老四合院的鄉村,大都是經濟相對比較滯後的地區,並且住着的也多是以年邁的老人為主。

為了不給孩子增加壓力,老人們都以種地為生,田間地頭上的勞動身影都是那些被歲月壓垮的佝僂身影。

山裏的老四合院,住着一羣老去的人,曾經是我們的家

年輕人為了更好的生活以及子女的教育,大都離開自己的家鄉,因為有老人牽掛,一年還能回那麼幾次。

所以也只有過年的時候,老四合院裏才能看到年輕人和孩子的身影。

山裏的老四合院,住着一羣老去的人,曾經是我們的家

沒有年輕的勞動力看護,留守在四合院裏的老人,也無從能力去修繕這些破敗的宅院。

有些宅院的屋瓦都已是殘破不堪,稱得上是現實版的家徒四壁。

山裏的老四合院,住着一羣老去的人,曾經是我們的家

在鄉村小道上,有些老四合院只剩下一兩根木柱勉強支撐,怕是遇到下雨天,室內估計也是“屋夜偏逢連漏雨”。

而有些房子老人過世以後,子女再無牽掛,便就此荒廢了下來。

山裏的老四合院,住着一羣老去的人,曾經是我們的家

行走在鄉間小道上,路邊長滿野草的青石小道,充滿腐朽氣息的木屋。

這些充滿着時間味道的建築,往往看不到一個人的身影。

便是鎖在大門前的鎖頭也生鏽了許久,不知道原主人又搬去了何處。

山裏的老四合院,住着一羣老去的人,曾經是我們的家

沒有走的人,有現實的因素,有不捨得的情感。

只是,當油菜花開的時候,還有多少人記得,那山下花海里的四合院,坐着一個老人家靜靜地等候着回家的人兒。

山裏的老四合院,住着一羣老去的人,曾經是我們的家

説起來是有些令人鼻子一酸的。

但這是一個全新時代發展下的必然現象,城市化的改變,社會資源的傾斜,現代文明的影響,都讓這些上個世紀年代的產物成為歷史。

只是當我們回頭望去,原來那些需要繳費參觀的景點,曾經也是我們的家吶。

山裏的老四合院,住着一羣老去的人,曾經是我們的家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64 字。

轉載請註明: 山裏的老四合院,住着一羣老去的人,曾經是我們的家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