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曾見過大大小小各類溶洞無數,但觀看斯洛文尼亞的波斯托伊納溶洞依然是無比震撼的。
紛繁世界,不乏精彩,同類的事物,也有意外。聽説斯洛文尼亞的波斯托伊納溶洞,是舉世聞名的最長最大的溶洞之一後,我很不以為然。我曾見過大大小小各類溶洞無數,但觀看之後的感覺卻是無比震撼。
震撼之一是溶洞之大,連綿不斷,足有24公里。洞中套洞,有隧道相連,形成曲折幽深的山洞長廊與大大小小几十個洞廳,最大的洞廳可容納千人。洞內小鐵路上奔駛着電動遊覽小火車,把遊客送到最精彩的地方。然後步行遊覽1.7公里上下穿插的斜坡,觀賞那些自然界的傑作:千變萬化的鐘乳石。
震撼之二是燈光佈置,它一反慣例,摒棄了五彩繽紛的燈光,而採用單純的白光照明。
小火車在彎彎曲曲的山洞裏蛇行,隆隆的聲響振盪着耳膜。眼前的景色瞬息萬變,剛才還是高高的空間,轉眼間變成洞頂貼着頭頂,把人驚出一身冷汗。車旁閃過的嶙峋怪石美不勝收,令人目不暇接。
車行半小時,停在了一個洞廳。這裏的鐘乳石潔白如玉,在白色燈光的照耀下,晶瑩剔透又清淡雅緻。鐘乳石顯示的是白色到淺黃色各種層次的細微變化。洞內到處是數不盡的石鐘乳和石筍,千姿百態,爭相鬥豔。隨着耳機中解説詞的引導,我們知道了波斯托伊納溶洞是因比佛卡河的潛流歷經三百萬年溶蝕石灰岩地層而形成的。由於年代不同,生成了不同形狀、大小各異的鐘乳石;不同的礦物質造就了不同顏色的石筍。
一根根粗細不等的石柱從洞頂一直連到地上,粗者幾人合抱都圍不住,細者如線好像迎風會斷;還有許多半截子的石筍如犬牙交錯般散落在四周,更有無數根細細的中空的被稱為意大利通心麪的石絲從洞頂上掛下來。解説詞告訴我們:別看這一尺來長毫不起眼的小不點,它的年齡起碼有上萬年。走着走着,前面出現了一座橋,把兩處半山腰的石筍區連接起來。跨過橋一路下行,經過幾個洞穴後,來到第十區的一個大廳,這裏低於海平面160米,是山洞的最低點。
繼續向前走,只見一個碩大的燈箱上圖文並茂地介紹山洞裏一種叫盲螈的動物,是蠑螈的一種,因它長期生長在黑暗的環境裏,所以眼睛退化了,被稱為盲螈。科學家從研究盲螈開始,發起了近代洞穴探險運動,時間在17世紀,同時地球上有關喀斯特地貌的最早提出也在此處,所以這裏是近代洞穴探險運動與喀斯特地貌研究的發祥地。
比佛卡河河水還在溶洞地下流動着,還在不知疲倦地發揮着鬼斧神工的本領,拓展着溶洞,製造着石筍,展示千變萬化的作品。
在空曠的山體裏,人們享受着欣賞大自然傑作的樂趣,卻看不到鐘乳石形成之艱難與漫長。據説該地區自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這些溶洞、石筍、鐘乳石都延續了人類的文明,也見證了人類的文明。(馮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