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不能淪為景區的美顏相機
作者:高磊(弘博網編輯)
理塘小微博物館羣位於海拔4000多米的勒通古鎮。作為展現當地人文特色、帶動當地旅遊發展的景點,這些小微博物館在很多細節內容上都呈現了十足的用心。
然而,在理塘小微博物館羣越來越受關注的同時,眾多網友開始質疑其內容與專業性。在丁真近期的博物館直播活動中,就有不少網友表示更願意看丁真而不是這些“什麼也沒有”的博物館。確實,細究就不難發現,小微博物館羣縱然試圖通過內容傳達當地人文特色,但從展覽主題、內容偏重、宣傳方向等方面都依然瀰漫着“網紅”打卡氣息。比如蠟像博物館、記憶博物館,聲音博物館,讓遊客對博物館質量產生懷疑。
倉央嘉措微博物館
其實,這也是當前不少文旅項目的慣用手法:在人造景區開設各種名目的“博物館”以增加景區的文化氛圍,使博物館淪為景區的“美顏相機”。另外,此次文旅項目雖由政府負責開發,但理塘小微博物館羣的8家博物館均未在當地文物部門登記備案,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博物館,也不由人對其長遠發展表示憂慮。
郭守敬紀念館 李韻攝/光明圖片
再者,以旅遊為支柱產業的理塘縣,最佳旅遊旺季僅有兩三個月,其他時間遊客稀少。那麼,以遊客為目標羣體的小微型博物館羣在旅遊季後該何去何從?它們能否和常規意義上的博物館一樣,吸引本地遊客參觀,為他們服務?定位為文旅項目的博物館,在內容詮釋上是否能滿足當地人的需求?當地人又該如何在博物館中轉換並認知、思考自己觀者與被觀者的雙重身份?
西安曲江藝術博物館外景
目前,針對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建設生態博物館是一種較為普遍的方式。生態博物館打破傳統博物館的空間束縛,將社區內的自然環境、文化遺產進行整體性協同保護,並特別關注生活於特定自然環境中、與文化遺產密切相關的“人”的因素和訴求,以促進社區文化認同,以及人、物、環境的和諧發展,而不只是遺產本身。在生態博物館中,原住民能夠以主人的身份管理、保護、傳承自己的文化,深入參與博物館的運營發展,從而實現文化保護和社區發展的統一。這似乎是更符合理塘需求的博物館模式。
據瞭解,四川省博物館協會已與理塘小微博物館的運營方聯絡溝通,將在一些硬性條件的改善與規範方面給予協助支持,並進行登記備案。在未來,我們也希望能看到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到理塘小微博物館羣的建設中,讓遊客在沉醉於康巴山水的同時,也能更為深入地體驗濃郁悠遠的康巴藏文化,讓理塘旅遊實現長遠、可持續地發展。
(本文圖片除署名外均由作者提供)
《光明日報》( 2021年01月24日 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