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佇立千年
如明珠般閃耀在世界文明長河中
但同時起甲、酥鹼等病害也在威脅文物安全
為了讓莫高窟“青春永駐”
20世紀80年代末
敦煌研究院開始探索文物數字化保護手段
換句話説,就是把莫高窟“畫”進數字世界
遊客在莫高窟遊覽(4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歷經30餘年發展
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保護技術已達到行業領先水平
一代又一代接力傳承
莫高窟以更年輕的面貌從大漠深處來到“指間”
那麼把莫高窟“畫”進數字世界分幾步?
這背後,又留住了誰的青春芳華?
這是4月25日拍攝的莫高窟窟區(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保護團隊成員熊業騰(中)和同事在洞窟內查看剛剛採集到的圖片(4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方欣 攝
制定拍攝方案是數字化保護的第一步
熊業騰出生於1995年
從西安來到莫高窟
對他來説,給洞窟採集圖像是全新的一課
洞窟千面,拍攝也是“一窟一方案”
使用什麼樣的鏡頭,怎麼搭設軌道
都要細細琢磨
熊業騰説,“莫高窟100多年前的照片和現在差別已經很大,記錄保護刻不容緩。”
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保護團隊圖像採集人員何文江在洞窟內進行壁畫圖像採集(4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方欣 攝
拍攝採集是數字化保護的第二步
“90後”何文江被敦煌文化吸引
凹凸不平的壁畫、狹窄的縫隙、高處的斜面……
每一次快門都是一次實驗
洞窟寒涼,不少同事夏季裹上羽絨服、穿着護膝工作
只為留下最真實清晰的文物信息
往往拍攝一天
最多也只能保留下來十多張
何文江説,“採集是重要一步,一定要做踏實,才能不影響後續工作。”
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保護團隊圖像處理人員年海麗正在拼接壁畫圖像(4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採集過後,便要“拼圖”
壁畫拼接像繡花
今年36歲的年海麗13年專心“拼圖”
她樂在其中
壁畫拼接過程中為了避免形變
只取每張圖像中間最核心部分
時間久了,年海麗也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
將莫高窟“畫”進數字世界
年海麗説,“要耐下性子才能將圖拼好。”
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保護團隊的韓雪正在查閲“數字敦煌”資源庫(4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海量資源,醖釀共享運用
今年33歲的韓雪十年間
研究數字資源的展陳創意運用
保持新技術和新理念的捕捉速度
“頭腦風暴”成為工作常態
“數字敦煌”邀請全球共享文化成果
她説,“多元探索才能實現數字化成果創新性轉換利用。”
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保護團隊創意營銷人員廖雪婷展示敦煌壁畫文創產品(4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方欣 攝
文化資源的下一步,旨在走向公眾
在29歲的創意營銷人員廖雪婷和她的同伴的手中
敦煌藝術幻化成實用與美學兼具的文創產品
28歲的王嘉奇也在莫高窟找到了人生目標
他立志成為敦煌文化的傳播者
架起古老和現代的連接之橋
匠心打造的“伽瑤”仙子
讓敦煌文化以虛擬人的形式“試水”元宇宙
敦煌故事依託新媒體向更遠處傳播
截至2022年底
敦煌研究院已完成289個洞窟攝影採集
178個洞窟圖像處理
45身彩塑、140個洞窟、7處大遺址三維重建
162個洞窟全景漫遊節目製作
5萬餘張檔案底片的數字化
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保護團隊創意營銷人員廖雪婷從一幅高保真複製壁畫前走過(4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以數字技術為支撐的創意轉化方興未艾
文物保護任重道遠
一代一代人堅定踏實向前
記者:陳斌 何問 方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