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業的突圍與重塑

  

旅遊業的突圍與重塑

  河北承德金山嶺長城的清晨 周萬平攝/光明圖片

  

旅遊業的突圍與重塑

  遊客在黑龍江綏芬河市天長湖畔休閒。新華社發

  

旅遊業的突圍與重塑

  在江蘇淮安洪澤區岔河鎮其虎村,遊客和村民一起參加抓鴨比賽。新華社發

  

旅遊業的突圍與重塑

  遊客在湖南張家界市武陵源區金鞭溪景區遊玩。新華社發

  新冠肺炎疫情的反覆,給旅遊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考驗。人們的出遊計劃放緩,各類旅遊業務停滯,旅遊從業者不得不在遊客量減少、收入下滑的困境中艱難支撐。

  但疫情並沒有擋住人們對旅遊的嚮往和期盼,不少旅遊企業開始關注市場新需求,調整產品方向,困中尋機、主動求變。近期,中央和地方推出了一系列政策舉措,持續為旅遊業“減負”“輸血”。政府和市場的努力能否讓旅遊業撐過漫長的“寒冬”,迎來“春暖花開”的時刻?應採取怎樣的舉措進一步推動旅遊業復甦和發展?記者在採訪中尋求答案。

  市場逐漸回暖:旅遊消費潛力進一步釋放

  疫情之下,旅行社、景區、酒店、旅遊企業等失去穩定的客流,面臨着經營上的更多不確定性。對於熱愛旅遊的人們來説,沒有了“説走就走的旅行”,只剩下旅遊“重啓”前的漫長等待。

  “這段時間疫情斷斷續續,我們幾乎哪裏都沒去了,不知什麼時候到來的封閉、隔離都會讓出遊願望成為泡影。”對於喜愛旅遊的高先生及家人來説,疫情期間“宅”在家的日子多少有些難受。以前,他們不僅走過了國內外的許多地方,而且很喜歡在網絡上分享旅遊經歷,如今只能在市內的公園和郊區的小景點放鬆一下身心了。“也許,我們也要像朋友們那樣,考慮一下房車的出遊方案了。”

  在這種情況下,旅遊市場近程化趨勢開始顯現。“微旅遊”“微度假”成為趨勢,更多人選擇城市周邊遊、本地遊。端午假期前夕,文旅部下發通知,跨省遊“熔斷”範圍由省級調整為縣級,更精準的“熔斷”機制促進了各地旅遊市場流動性的恢復。

  今年以來,各地疫情反覆,旅遊市場明顯比去年冷清。根據文旅部數據,端午假期全國國內出遊7961.0萬人次,同比下降10.7%,國內旅遊收入258.2億元,同比下降12.2%,但已經整體比清明假期、“五一”假期有所恢復。根據攜程發佈的《2022端午假期旅行大數據》,端午假期總訂單量相較清明假期增長超三成,酒店和門票預訂量較清明假期增長兩位數,國內跨省團隊遊在跟團遊業務中的佔比接近80%,比清明假期增長超過20%。旅遊從業者普遍認為,旅遊市場已經出現“回暖信號”。

  隨着暑期的來臨,學生畢業遊、避暑遊、親子游市場也將迎來一波上漲。途牛旅遊網發佈的《2022暑期出遊趨勢預測報告》顯示,今年暑假,隨着跨省遊“熔斷”機制的調整,人們的出遊天數、行程距離顯著延長,長線遊、跟團遊等迎來預訂熱潮。

  近日,各地紛紛推出針對暑期的鄉村休閒、親子研學等方面的旅遊線路,發放景區免門票、降價促銷等旅遊惠民“大禮包”,進一步鼓勵旅遊消費。浙江、雲南、山東、湖北等多省市在6月份陸續推出旅遊消費券,貴州黃果樹瀑布、陝西華山、廈門鼓浪嶼等知名景區相繼宣佈對遊客免費。

  各地旅行社以及旅遊平台也積極着手佈局暑期遊產品。攜程於6月中旬推出夏日暢遊節,推出明星內容“種草”旅行話題、與遊戲IP跨界聯動。飛豬旅行方面表示,在“6·18”期間,推出了樂園、博物館、房車、郵輪以及露營相關的套餐產品。這些新舉措和新產品將進一步釋放旅遊消費潛力。

  行業困中尋變:針對市場需求調整業務模式

  “疫情三年了,今年尤其難熬,不知道我還能堅持多久。”來自江蘇的導遊江晨説道,2020年疫情至今,他身邊的導遊同行超半數已經轉行,其中不少是資歷很深的中年導遊,他們大多隻能選擇售樓、外賣、快遞、網約車等入行門檻較低的職業。如今,他一邊做着本職工作,一邊做直播、寫文章、學剪輯,在這個行業裏苦苦堅守。

  人才的流失,讓黯淡的旅遊行業雪上加霜。而今年畢業季,許多旅遊專業畢業生也沒有再進入旅遊行業。即將畢業的旅遊專業學生李靜説,全班只有不到20%的學生找到了對口單位,而她向幾十家旅遊企業投遞的簡歷也都石沉大海。

  跟團遊遇冷、長途遊受限,這讓旅遊從業者們不得不做出調整,通過推陳出新,在困境中尋求轉變。

  “前段時間,為保障公司現金流,我們推出了更多針對周邊遊、本地遊的產品,像市內的歷史文化線路、近郊的康養度假都是比較受歡迎的。”西安一家旅行社的經營者徐穎告訴記者,暑期將至,他們這幾天也忙起來了,一些針對親子家庭、畢業學生的產品很快就要上線。

  “我們也在嘗試定製小團、主題遊等模式,推出更有文化底藴的產品。現在,越來越多人願意為更高品質的消費體驗買單,疫情會過去,消費升級的趨勢不會變。”徐穎説。

  疫情的衝擊加速了旅遊業供給端轉型升級的步伐,體驗式、沉浸式旅遊代替了觀光遊,個性化、多元化趨勢日漸清晰,更多旅遊從業者開始關注家庭親子、深度研學、户外休閒以及微旅行、慢休閒、深度假等新需求。

  “對旅行社來説,受到的衝擊比較大,應多嘗試開拓新業務,加快業態調整,開拓收入來源,強化自身的抗壓能力。”中青旅遨遊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裁韓傑認為,“家庭度假羣體成為旅遊主力軍,消費需求增大,對服務品質也有更高要求。因此要打造多層次、滿足用户需求的產品服務體系,為消費者推薦優質旅遊資源,提供高性價比的出行解決方案。”目前,中青旅將消費主力羣體80後、90後甚至00後的消費需求和習慣作為產品研發推廣的主要依據,以提供更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

  互聯網的賦能,也給旅遊行業帶來新思路。近期,景區、導遊、旅遊平台紛紛探索線上經營,學習直播、製作短視頻,開啓了“雲”旅遊“種草”模式。在直播平台上,導遊們帶着遊客遊覽山河湖海、講解人文知識、欣賞演出,在線上“組團”,幫粉絲訂票、訂車,為線下旅遊“引流”。線上線下旅遊的結合帶來了盈利模式的改變、商業模式的創新,這也將成為一場新的考驗。

  紓困政策出台:助力旅遊企業渡過難關持續發展

  “前不久,旅行社領取了一筆暫退的旅遊服務質量保證金。這樣‘真金白銀’的紓困舉措來得很及時,幫助我們重拾信心、渡過難關。”河南悠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總經理周鑫説,在去年旅行社收到了暫退的80%比例的質保金後,他們及時發放了員工工資,支付了租金等各項開支。今年,旅行社質保金暫退比例提升至100%,這進一步緩解了他們的資金壓力,也為他們推出暑假旅遊新產品增添了底氣。

  今年4月,文化和旅遊部印發《關於進一步調整暫退旅遊服務質量保證金相關政策的通知》,質保金暫退比例從80%提升至100%。除此之外,今年以來,政府部門出台了多項支持旅遊業紓困發展的政策——國家發展改革委、文旅部等印發《關於促進服務業領域困難行業恢復發展的若干政策》,將旅遊業紓困政策單列7條,其中就包括暫退質保金政策,以及緩繳保險費、加強金融支持等。國辦發佈《關於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促進消費持續恢復的意見》專門指出,落實好餐飲、零售、旅遊、民航、公路水路鐵路運輸等特困行業紓困扶持措施。這些政策為不少文旅企業緩解了當前的困難,助力其有序復工開放,促進了旅遊業恢復發展。

  “這些政策為進一步激發旅遊消費活動創造了更好條件。”南開大學現代旅遊業發展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主任石培華指出,“各地還推出針對文旅企業的精準有力的金融政策,為企業穩定資金鍊條,強化‘疫中生存’能力,維持基本服務功能,穩住旅遊市場主體,特別是穩住旅遊就業,保護旅遊服務主力軍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用好政策幫扶工具包的同時,中小旅遊企業也可以依託平台型旅遊企業在資源整合、產品打包、標準化服務等方面的優勢,通過產業鏈自救拓寬收益和變現的渠道。”攜程研究院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致寧説,近兩年,攜程平台通過產品創新的方式助力商家紓困減負、提質增收,取得了不錯的成效。

  推動政策落地:為未來發展增強信心

  紓困幫扶政策能否真正讓旅遊企業有獲得感,執行落地是否順暢是關鍵所在。有不少業內人士認為,由於防疫政策調整變化、部分企業對政策本身或辦理流程不熟悉等,政策落地仍存在問題和堵點。

  “目前各地對旅行政策開放有不一樣的見解,存在信息不對等、申請流程複雜等問題,需要企業和政府共同努力,讓紓困政策落地開花。”韓傑説道。

  張致寧認為,在跨省遊“熔斷”精確到縣、疫情防控“九不準”等政策發佈後,部分城市的不同社區、街道的防疫政策不一致,由此導致遊客“飛得過去,住不進去”,不僅縮短了遊客的停留時間,也限制了旅遊市場的復甦活力。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首都文化和旅遊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厲新建表示,要加強紓困政策的宣傳,讓更多企業及時瞭解最新政策,同時及時調研發現最新情況,為後續推出更豐富的政策舉措奠定科學基礎。要加強各相關部門在紓困政策落實中的協同,加強紓困政策執行落實情況的督導。“同時,企業也需要及時調整產品方向,在產品創新、經營創新、模式創新等方面着力,在政策支持下,做好人才、業務、產品、服務方面的各項準備,在機遇來臨之時搶佔先機,贏得市場。”厲新建説。

  未來,還應從哪些方面着手,進一步提振旅遊產業,助其儘早走出行業“寒冬”?

  石培華認為,要保持政策的系統性、持續性和銜接性,單一領域、暫時性的紓困政策往往難以起到根本性的扶持作用。要穩定資金鍊、疏通營銷渠道、助力產品更新、維護服務質量多管齊下。要加大在金融和財政領域對文旅企業的扶助工作力度,將穩定就業和旅遊人才隊伍作為旅遊行業紓困復甦的重點內容,做好文旅企業內部互助機制的探索,推進商業模式的優化和創新。

  厲新建建議,探索保險代替保證金的制度,考慮在旅遊企業、保險公司和政府部門之間探索形成保費三方分擔協同機制,最大限度降低旅遊企業在保費方面的支出。逐步推動建立面臨行業性困境時的行業救濟制度或法規,以及困境中的企業歇業制度,為今後的發展“留住青山”。

  (本報記者 魯元珍)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010 字。

轉載請註明: 旅遊業的突圍與重塑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