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何家寨的吊腳樓和山歌表演舞台。 黃麓茜 攝
中新網重慶1月20日電 題:十三座古寨十三種風情 土家“活化石”帶火好日子
作者 羅永皓
距離中國保存最完整的古地震遺址——小南海10餘公里處,一條名為板夾溪的清澈溪流在山間蜿蜒流淌。土家人沿溪流兩岸逐水而居,百年來延續土家傳統生產生活方式,形成了十三個古樸的土家山寨。
土家吊腳樓和田園農耕,土家山歌和西蘭卡普……記者探訪位於重慶市黔江區小南海鎮新建村的土家十三寨時,正值冬季晴朗的午後。土家特色吊腳樓,錯落有致地分佈在青山峽谷之間。溪流之畔,十三座古寨如同土家千年文化的“活化石”般,演繹着13種土家風情,寨寨各不同。一條沿溪而建、乾淨整潔的柏油馬路將其一一串聯。
圖為十三寨女兒谷——走馬壩子錯落有致,高低起伏的村寨。黔江區委統戰部 供圖
在新建村駐村第一書記楊家祥眼中,這裏曾有過另一番景象。他告訴記者,2015年以前新建村交通閉塞、飲水不便,當地村民前往縣城,需要先坐船再走路翻越八面山,有的村民住房是用板夾溪裏的石頭和泥沙砌成。
楊家祥記得第一次走訪建卡貧困户龐異家時,陰暗濕滑的房屋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三提醒下,我還是在屋內摔了一跤。”
“當時家裏就兩頭老母豬,種的田地也只夠自家用。”從雙寶村走了一個半小時才嫁入新建村的向家碧,因家裏生活困難於2004年遠走山西打工。
隨着脱貧攻堅戰的打響,新建村持續改善基礎設施,累計投入超過1億元(人民幣)。46户C、D級危房被改造,景區境內6.3公里公路得到全面硬化。新建停車場、休閒廣場10000餘平方米,旅遊廁所5座,鄉村旅遊自行車道10公里,範公祠、雙生泉、山歌發源地等旅遊景點。當地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同時,該村因地制宜發展以鄉村旅遊為主的產業扶貧模式,全面保護性修繕了十三個土家古村寨。並圍繞“一寨一品”特色,深度挖掘十三寨吊腳樓民居、古村落、土家民俗等文化,打造民俗文化品牌、策劃民族節慶活動、包裝文旅產品。
2017年8月,土家十三寨成功申創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先後獲得“中國宜居村莊”“中國美麗鄉村”“全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中國傳統村落”“中國美麗鄉村示範村”“重慶首個土家體育體驗場”等稱號,並建成全國首個土家族民俗生態博物館——武陵山民俗生態博物館。
圖為十三寨村民沿襲着先人古老的習俗,在村中的場壩翩翩起舞場景。黔江區委統戰部 供圖
如今,十三寨的板夾溪老街,西蘭卡普、繡花鞋墊、民族服裝等土家手工商品琳琅滿目,被打造成為“土家特色休閒商業區”;大灣寨耕地面積廣闊,土壤肥沃,農產品種類豐富,是“土家農耕文化展示區”;何家寨成為“山歌發源地”;女兒寨被定位為“土家傳統飲食文化展示體驗區”……
小南海鎮黨委書記龐國軍告訴記者,為實現“户户搞旅遊、家家有產業、人人有就業”,當地成立了山歌傳承隊、土家婚俗文化隊、民俗文化隊3支文化演出隊伍,打造成十三寨鄉村旅遊的文化品牌。
此外,該村鼓勵壯大特色農家樂達到65家780個牀位,並助力其提檔升級為特色民宿,受益羣眾達70%,帶動當地農户户均增收超5000元(人民幣)。據小南海鎮鎮政府提供的資料顯示,新建村已於2015年實現整村脱貧。經動態調整,該村現有建卡貧困人口65户217人,已全部脱貧。
記者隨楊家祥再次走訪龐異家裏看到其房屋已變成嶄新的木樓。龐異的妻子告訴記者,現在房子修好了,路也修好了,自己閒時還會參加村上組織的擺手舞演出隊外出參加表演,賺到的演出費可以補貼家用。
隨着家鄉旅遊的發展,向家碧家中的老人將兒媳從山西叫回,在女兒寨開起了農家樂。從4張餐桌、年收入不到3萬元(人民幣),慢慢發展到10張餐桌外加5個標間。生意最好的時候,年收入超過40萬元(人民幣)。而今,已成為新建村致富帶頭人的向家碧告訴記者,現在的日子越過越有奔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