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報記者 鄧偉勇
醴陵市沈潭鎮東南端有個美田橋村,自古為吳楚咽喉、邊陲重鎮。村域面積5.1平方公里,人口4800餘人,境內沃野綿延,雲峯懷抱,民風純樸,英才輩出,是醴陵市三大文化古村之一。
8月7日,記者來此探訪,錯落有致的房屋掩映在綠樹叢影中,百畝生態農業基地與遠山青黛互相映襯,一片怡人之景。沿着崎嶇山路蜿蜒而上直達會真山頂,極目遠眺,湘贛兩省6個鄉鎮的全貌盡覽無遺。
美田橋村的“歡樂谷”農莊生意紅火。(鄧偉勇 攝)
這裏也曾是“空心村”
來不及細細品味眼前的美景,沈潭鎮黨委副書記、鎮長謝煌忙不迭地介紹起美田橋村的“前世今生”。美田橋村與江西萍鄉交界,歷史上一度是湘贛兩省邊民的重要通商口岸與文化交流中心。後來光環褪去,年輕人紛紛外出務工,這裏和大多鄉村一樣,淪為“留守村”“空心村”。
讓村裏再現往日的繁華,美田橋村在思考路徑。2012年,鎮、村兩級班子一致決定,把鄉賢作為鄉村振興的主力軍,帶動產業興起來、羣眾富起來、環境美起來。在“迎老鄉、回故鄉、建家鄉”的號召下,越來越多的鄉賢瞄準“人無我有”的旅遊資源紛紛加入到回鄉創業的隊伍。
村裏建起大酒店
2013年,投資1000餘萬元,集餐飲、住宿、會務於一體的“歡樂谷”農莊隆重開業,打響了美田橋產業振興的“第一炮”。“一個村裏能有這麼大的酒店,在當時可算得上一件大事。”村裏30出頭的姑娘陳湘軍第一時間應聘收銀員,成為第一個“在村裏拿工資的人”。
上午11時許,“老員工”陳湘軍正在接待下單點菜的客人。“還沒到飯點就接到了四桌預定中餐的遊客,人手不夠,我得身兼多職。”陳湘軍説,酒店都是僱的本地員工,每個月2000多元的收入,還能照顧家裏,這樣的工作很踏實。匆匆聊幾句,她又鑽進廚房忙碌起來。
“這裏山巒疊嶂,溪水潺潺,有50多處極具觀賞性的自然景觀,還有萬壽宮、祠堂會館、入口牌坊等古建築。”謝煌接過話茬説,這些年,村裏硬化拓寬了道路,加大了旅遊資源的推介,來村裏觀光休閒的人越來越多,遇到節假日,酒店20多間客房需要提前預訂,村民自家開的農家樂也“有賺頭”。
鄉賢是鄉村振興“領頭羊”
説話間,56歲的老楊騎着三輪車趕到酒店配送新鮮蔬菜。數着鈔票,老楊今天的蔬菜賣了300元錢,一臉滿足。“多虧了村裏建起生態農業基地,我才有今天的好日子。”老楊説。
老楊大名楊建軍,原來是村裏的建檔立卡貧困户。2018年,村裏通過鄉賢大會,引進資金建立起100餘畝規模的生態農業基地,採取“公司+農户”的形式發展農業產業,公司負責產品的包裝、儲運和銷售,農户供應合格的農產品即可。在村裏的支持下,老楊一口氣流轉了30多畝地種植瓜果蔬菜,當年就收入8萬元,順利脱了貧。
“趁着還幹得動,再努力一把。”老楊説,他去年底流轉了10多畝地種植沃柑和黃桃,明年就要掛果了,他準備過幾天參加市人社局組織的技能培訓,好好學習修枝、病蟲害防治知識,為明年的豐收做準備。
匯聚鄉賢力量,引入鄉村振興的“源頭活水”。翻開《美田橋鄉賢錄》,共記載鄉賢70餘人,這些鄉賢在愛鄉睦鄰、 創業富民、熱心公益、移風易俗等領域發揮示範引領作用。“村裏建立了兒童之家、老年協會、紅白理事會等村民自治組織中,本土鄉賢踴躍參與,每年調解矛盾糾紛百餘起。”謝煌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