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有自己的生命,它就像一個人,既隨和又有自尊。"
發展於隋朝,興盛於宋朝,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橋的國度"之稱。我國既有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石拱橋趙州橋,也有被稱作萬里長江第一橋的千米長橋武漢長江大橋。從古至今,我國的橋樑建築技術始終走在世界前列。作為使用性與觀賞性俱佳的活文物,橋樑凝結着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承載着歷史的記憶,見證着歷史的發展。
山無徑跡,澤無橋樑,不相往來
為了解決跨水、越谷的交通問題,橋樑應運而生,其最主要的功用就是供鐵路、道路、行人跨越障礙。作為一種架空的人造通道,橋樑上部平穩,下部堅實,高懸低卧,形態萬千。山野巖壑之間的橋樑古樸雅緻,使山川增輝;鬧市街衢之中的橋樑造型精巧,巧奪天工。風吹雨打也罷,烈日霜寒也罷,作為城市重要的構築,它們沉默地度過了無數的光陰,幫助車馬行人飛津濟渡,刻上歷史的烙印。
中國山河縱橫,地域廣泛,受地理、人文特性的影響,北方平坦的中原地區多有寬坦雄偉的石橋,橋面寬闊,供馬騾大車等運輸物資的車輛往來。橋下拱形,便於往來船隻通過。
西北山高險峻之處,河水激流,不便堆砌橋墩,因此多用圓木、藤條等山區易得的材料,建造木樑橋或是吊索橋。南方河流較多,水勢平緩,不比北方水勢起伏巨大,因此橋樑也相對秀麗纖細,石橋、木橋、藤橋皆有,體量不大,顯得靈巧輕盈。
水景離不開橋樑的交相輝映,在多年的歷史積累下,橋樑材料得到了擴展,建橋技術也得到了革新。在漢朝時,梁橋、索橋、浮橋、拱橋四類基本橋型已經產生,在此基礎上發展創造出石墩橋、尖拱橋、漫水橋、十字橋等橋型,懸崖峭壁間的棧道、飛閣都是在橋的概念下發展出的獨特建築形式。
"中國四大古橋"之一的廣濟橋,是世界上最早的啓閉式橋樑,集四大基本橋型於一體,衍生出"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獨特風格,一里長橋一里市,橋上店鋪林立,橋中設有浮橋,不難窺見橋樑在人文、經濟、交通方面發揮的巨大作用。
溝通兩岸,基建匠心
我國不少橋樑極負盛名,成為景點特色,寫進詩歌文賦,但在四川簡陽,有一座大橋以"堅強"的標籤聞名於世,它就是最"委屈"的大橋——四川簡陽沱江大橋。
簡陽位於四川盆地西部,素有"天府雄州"之稱,戰略地位極佳,"密邇錦城,西控巴陵",被譽為"蜀都東大門"。簡陽踞沱江中游,沱江自北向南橫穿簡陽,將簡陽分為東西兩部分,由於沱江水勢洶湧,跨度較大,每每建起的橋樑都會被大水沖走,危險係數極高,吸取了歷史的教訓後,東西兩岸並沒有採用橋樑連接,行人往來都是依賴船隻運輸。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發展,城市發展日新月異,沱江作為一條天然的分割線,將東西兩城分開。兩城發展程度不同,兩岸交流多依仗國道318線簡陽段的輪渡運輸,西城發展欣欣向榮,東城卻不盡如人意,為了改變這一格局,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多方商議下,簡陽沱江大橋的建設正式提上日程。
沱江大橋始建於1967年,全長590米,主橋是懸鏈線雙曲拱橋,引橋為圓弧線雙曲拱橋。由於從前的橋樑容易被水沖走,在建造設計沱江大橋時,設計師們格外注重橋樑的穩定性。因此,雖然沱江大橋外形不甚美觀,但其堅固十分,實用性極強。
沱江大橋改變了簡陽五橋的歷史,建成了東西兩城溝通的橋樑。自其通車後,318國道暢通無阻,鋪就了四川和簡陽經濟發展的康莊大道。1996年,在剛需下,沱江大橋進行了加寬改造,2006年,又進行了加固措施。這座大橋穩穩的佇立在沱江河段,見證着簡陽的繁榮昌盛,縱使帶上了歷史與歲月的刻痕,但它卻沒有絲毫動搖,直到2008年,天災降臨在四川汶川。
災禍輪至,大橋不倒
四川位於地殼交接處,地殼運動頻繁,2008年,汶川地震對於四川帶來了極強的震感,無數建築紛紛坍塌,這座有着四十年曆史的橋樑上也出現了一絲裂痕。震後,省政府對於基建設施和民用建築都進行了安全檢查,簡陽市政府也即刻派出專家對沱江大橋進行排查,在專家的評估下,沱江大橋作為危橋,得到了批准拆除的指令。
380公斤的炸藥,2000多個鑽孔,一切準備措施妥當後,無數簡陽人紛紛前來圍觀這一歷史性工程的爆破,目送老沱江大橋的離去。隨着一聲巨響,沱江大橋的輪廓隱藏在紛飛的灰霾中,但在煙霧散去後,佈滿滄桑刻痕的沱江大橋巍然不倒,仍穩當地屹立原地,除了安置炸藥的地方有些損毀,其餘部分依舊完整。
經歷了地震、爆炸卻依然不倒的沱江大橋,讓專家們紛紛汗顏,不少人戲稱那些所謂的老道專家是"偽專家",親手毀壞了原本無礙的老橋,沱江大橋也因此獲得了"橋堅強"的稱號。
作為史上"最委屈"的大橋,縱使沱江大橋向眾人證明了上個世紀過硬的建橋技術以及自身的高質量,但在考慮到橋體根本已經受損,只得進行第二次爆炸拆除。數日後,隨着第二聲爆炸聲響起,沱江大橋終於被徹底拆除了。
與如今一些"豆腐渣"工程相比,老一輩的"良心製作"無疑讓人感動不已。承載着簡陽人民記憶的老橋消失,新的沱江大橋拔地而起,希望新橋可以繼承老橋的"橋堅強"之稱,托起簡陽人民的期待,繼續它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