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參與式網絡文化讓更多創作主體參與進來,大大推動網絡文藝生產傳播,其最終目的是激活和開掘人類最寶貴的創造力
近年來,數字終端和網絡技術的迅速迭代,引發媒介生態持續變革,文藝生產、傳播與接受也發生引人矚目的變化。
以往的文藝傳播大多遵循大眾傳播的邏輯,將文藝作品送抵受眾身邊、眼前、耳畔;而在數字時代,基於網絡媒體的雙向交互特徵,受眾有更大參與權,可以操作各式具備可讀寫性的應用程序,藉助各類可以實現用户生成內容的平台,積極主動地參與網絡文化的交互式傳播與擴大再生產。“參與式文化”因而成為網絡文化一股潮流。
參與式文化打破作者中心的傳統結構,凸顯文藝接受方的能動作用。如今,由職業創作者提供的文藝作品,不再單純只是普通大眾審美欣賞的對象,讀者與觀眾隨時可以將自己的審美感受轉化為靈光頻現的評論與彈幕,讓作者的文字和用户的文字在網絡頁面中直接交互。在訂閲、點贊、打賞以及各種流量變現機制的激勵下,許多新媒體文藝的創作節奏、方式與內容,會在一定程度上吸納來自讀者與觀眾的集體意見。眾多各有所長的用户有可能帶動起知識、技能、觀點、創意的交流與碰撞,從而反哺網絡時代的文藝創作。例如,創作出《全職高手》《王者時刻》等作品的網絡文學作家蝴蝶藍曾坦言,自己從文學網站用户的討論以及電子競技玩家的攻略、短視頻、直播中獲得過不少素材和靈感。
參與式文化催生大量的二次創作與文藝再生產,凸顯“數據庫”對網絡文藝創作的重要意義。由職業創作者提供的文藝作品,一旦進入網絡傳播環節,就起到可供利用的數據集合的作用。網絡用户以自己的興趣愛好為驅動力,自發地將這些文藝作品的世界觀設定、角色設定、敍事套路、人設要素當作“為我所用”的素材,從海量的數字化內容中調取符合自己需要的數據,經由一系列的二次加工與編輯製作,創造出豐富多彩的“用户生成內容”。以既有文本作為數據庫展開再生產的同人文藝,會對源文本的意涵構成增補、延伸、擴充、更新。近年來,《西遊記之大聖歸來》《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等電影所取得的成功,就得益於動漫圈、科幻圈等花樣繁多的同人創作和口碑傳播。
參與式文化所具有的網絡社交屬性,也越來越成為網絡文藝生產傳播的推動力。人們圍繞文藝作品展開的資源共享,使網絡用户之間產生較強的情感聯結,用户可以在共同志趣的引導下,各施其能地進行協作。參與式文化對文藝創作生態產生影響的同時,也對相關的文藝評論、文藝研究提出新課題。比如,一些流行的網絡文學作品不再只是作者個人創意的結晶,而是集體智慧的產物;它們往往產生於類型高度垂直細分的語境,創作者和接受者雙方共同“分享”一些約定俗成的類型規則和審美預設。這就意味着,如何在作者獨創與集體創作、原創性與類型性之間謀得平衡,如何既保護參與式創造的積極性,也保護知識產權和文藝生態的秩序規範,將成為有待解決的課題。
隨着參與式文化的發展,數據與文藝的關係、互聯網思維與文藝特性的關係也引發越來越多的關注。一方面大數據技術快速發展,一方面從“互聯網+文創”演進到“人工智能+文創”,人工智能驅動的分析工具得到越來越廣泛的運用。人機協同創作作為一種趨勢,給數據庫創作帶來新的想象空間,無疑也會大大拓展參與式文化的可能性。但是,我們要辯證地看科技參與,要始終尊重文藝發展規律、秉持藝術原創精神,避免科技至上的單一維度。如果説參與式文化的初衷是為了讓更多創作主體參與進來,那麼其最終目的不是別的,而是激活和開掘人類最寶貴的創造力。
《 人民日報 》( 2021年02月09日 第 20 版)作者/林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