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奧塞梯之旅:10萬保證金拿到通行證,無人機相機被禁用

“為什麼要去北奧塞梯,那裏很美也很不平靜,並不值得你冒這個險。”印古什邊境工作人員聽説我要去北奧塞梯,就跟踩了他尾巴一樣的驚訝:“如果堅持要去,請留下你的攝影器材和無人機。”

在嚮導蘭卡爾與當地司機的雙重擔保後,我還要帶上10萬盧布的保證金票據,以及單反、鏡頭、無人機的寄存條,才最終拿到印古什去往北奧塞梯的特別通行證。以工作人員的口吻來判斷,我應該是第一個拿到此類通行證的中國人。

北奧塞梯之旅:10萬保證金拿到通行證,無人機相機被禁用

最有意思的是,邊境人員還特地叮囑:本地司機與車輛雖然不要辦理通行證,但由於其中一個路段是車臣的,所以進車臣後還得辦一張通行證,費用20盧布。拿到這張打着運輸名義簽發的通行證時,司機忍不住吐槽:那裏原本是印古什的土地,如今本國人都得辦證才能去。

按照俄羅斯學者羅格在《印古什文化》一書中的描繪:700多年前的印古什面積是現有的26倍,結果被車臣與沙俄一點點瓜分,才有瞭如今隨便走幾步都得辦理通行證的尷尬處境。

北奧塞梯之旅:10萬保證金拿到通行證,無人機相機被禁用

北奧塞梯之旅:10萬保證金拿到通行證,無人機相機被禁用

其中最尷尬的是2009年,印古什和車臣、北奧塞梯達成一致以卡孜別克山為界,而早期修建北高加索連接北奧塞梯的兩條公路都被劃入車臣地界,使得印古什人想去北奧塞梯只能途經車臣,否則就得翻越5000多米海拔的卡孜別克山。當然,本地人與車輛實際是不用辦理通行證的,但多了我這麼一個老外又另當別論了。

至於遊客辦理通行證的原因無外乎三個:首先是北奧塞梯與南奧塞梯的爭議尚未解決;其次是印古什與車臣屬穆斯林國家,而北奧塞梯則以東正教為主;第三個就是官方對外宣稱的“缺乏旅遊接待設施與安全保障,通行證包含保險等信息,方便救援”。

現代考古學家通常認為奧塞梯原住民是白種遊牧民族阿蘭人,屬於伊朗語系的一個分支,公元7世紀還曾建立阿蘭尼亞王國,公元10世紀拜占庭帝國打通絲綢之路後,奧塞梯被當成是其中的一箇中轉站,基督教從此正式傳入。

中世紀期間,蒙古與金帳汗國的兩次大規模入侵,迫使阿蘭人不得不遷離躲避戰火,部分人下山抵達格魯吉亞的卡爾特里附近,也就是現在的南奧塞梯,另一部分則翻越北高加索山脈在達隆河谷定居,1767年被沙俄佔領後改名為北奧塞梯-阿蘭附屬國,而彼時的格魯吉亞則宣稱南奧塞梯是其固有領土,雙方就此結下恩怨。

蘇聯成立初期分別測得北奧塞梯面積8000平方公里,可開發面積約25%,而南奧塞梯3900平方公里只有不到10%的面積可供開發,由於格魯吉亞也是蘇聯加盟國之一,且奧塞梯資源匱乏、氣候惡劣等等因素也不具備大規模移民條件,因而將南北奧塞梯劃入格魯吉亞版圖,各方爭議得以暫擱。

然而,這個爭議到了蘇聯末期時又被擺到了枱面上,1990年,南北奧塞梯相繼宣佈以自治國身份加入蘇聯,格魯吉亞則表示不予承認,就在雙方衝突一觸即發時,北奧塞梯開放邊境安置南奧塞梯7萬難民,結果部分難民一路向北跑到了印古什境內,原本國土就被周邊各國不斷掠奪的印古什自然不會讓步。於是乎,奧塞梯同時爆發兩場小規模對抗,即俄羅斯與格魯吉亞、印古什與北奧塞梯。

司機與多數阿蘭人一樣,他們都認為北奧塞梯是個獨立的國家,最顯著區別是1995年與俄聯邦簽署的“權力共享協議”,規定北奧塞梯可以擁有自己的軍事力量。

這份協議簽署的時間很有意思,剛好是俄羅斯十萬大軍橫掃車臣的第二年,也可以理解為俄羅斯安撫北奧塞梯是不想爆發更大沖突,所以,當車臣衝突即將結束時(2005年),北奧塞梯擁有自主軍事的權利又被收回了,連帶當年簽署的共享協議也被廢掉,從此與其他加盟國一樣把外交和軍事交給俄聯邦。

在俄聯邦眼裏,北奧塞梯的發展潛力遠遠不如北高加索三國(印古什、車臣、達吉斯坦),但仍然為其提供了相當多的援助,使其經濟水平持續上漲十多年,2005年人均GDP僅4.1萬盧布,到了2007年就上升到7.6萬,2017年已超過30萬盧布,是高加索地區人均收入漲幅最高的國家。

在車上,嚮導蘭卡爾無數次用“高加索明珠”來形容弗拉季,據説面積(291平方公里)、人口(35萬)、經濟以及工業實力等等,幾乎各方面都排在高加索地區前列,在俄羅斯內戰與二戰期間,這座城市走出來的軍人更是立下赫赫戰功,因而成為蘇聯十大英雄城市之一。

漫步在街頭巷尾,似乎有種身處聖彼得堡的錯覺,無論是步道與電車並排的設計,還是街道兩邊的建築風格,幾乎沒有太大差異。

從官方公佈的信息可以看到,北奧塞梯原住民佔比約63%,俄羅斯人25%,亞美尼亞與格魯吉亞人約佔7%,由此可見,北奧塞梯絕大部分人都是東正教信徒,信奉穆斯林的車臣與印古什人可以忽略不計。所以,首都弗拉季除了1906年修建的一座清真寺外,其餘大型建築基本都是教堂。

按照一名亞美尼亞牧師的説法,北奧塞梯所有教堂除週日禮拜與週二維護外,其他時間都可以免費參觀,部分教堂還會提供免費食宿,非信徒遇到困難也可以向教堂求助。箇中緣由也很簡單,在高加索戰亂連年的艱難期,只有教堂敞開大門接納無家可歸者,當一切歸於平靜後,當初獲得救助的那些人又回頭向教堂捐款捐物,使得這個做法變成傳統延續至今。

從遊客角度出發,北高加索首都的旅遊資源其實並不算多,城區內只有國家博物館、榮耀紀念館、中央公園(科斯塔植物園)等等可供參觀的地方,因此,蘭卡爾與本地司機一致建議我去看跳蚤市場,據説是高加索地區規模最大、商品最豐富、物價也是最低的市場。

到了郊外才知道,所謂的跳蚤市場其實並不單指二手物品,也有不少小玩意兒都是新的,比如家用的陶瓷餐具,精美程度絲毫不亞於歐洲知名品牌,還有自己縫製的絲巾、手套、皮鞋等等,當然,價格都是一樣等等很便宜。

蘭卡爾指着一個老人的電器攤位説:高加索地區工業孱弱,別説汽車,就連熱水器、電風扇等等小家電都沒有能力製造,蘇聯時代還能分點東西,解體後俄羅斯自身難保無暇顧及,因此,當地不少人做起了二手家電的生意,從格魯吉亞或阿塞拜疆買來歐洲淘汰的家電,簡單維修再轉賣到北高加索,因頗高的性價比很受當地人青睞。

正説着呢,司機突然就跑去跟一個攤主談起了價格,原來是他家空調缺少一個專用的外掛支架,等了很久才遇到有匹配的型號。

實際上,一開始蘭卡爾跟我説規模很大的時候,我還有點不太相信,因為整個首都也就30多萬人口,再大也就這麼點規模。直到我們走了一個小時還沒到頭的時候,我才不得不承認:這個二手市場是真的很大,而且品類比蘭卡爾所説的要齊全很多,甚至連一些非常有年代感的黑白小電視、格魯吉亞風情濃郁的茶壺都有,當地婦女自己縫製的各種衣物和玩具,也是這座市場的暢銷貨。

最出乎意料之外的是,二手市場里居然有很多早已孤本的俄文書籍,比如烏克蘭作家蘭德爾的《約會》,這可是蘇聯時代被斷定為是“下九流”的顏色書籍,作者鋃鐺入獄後,出版商還被連坐到傾家蕩產;還有記錄沙俄貴族糜爛生活的《舞女》;講述沙皇退位,保皇黨明面抵抗、背後爭奪黃金的《沙皇大寶藏》等等。

更關鍵的是,這些粗製濫造猶如地攤文學的書籍,只要你告訴攤主買書的理由,價格會低到30盧布,甚至5盧布都有可能。

晚飯在一家格魯吉亞餐廳解決,有燴牛肉、燒肉餅、羊骨湯、烤羊肉、臘腸和牛肉沙拉,還有一壺正宗的高加索葡萄酒,買單時候被告知1800盧布,按照當時匯率計算大約175元人民幣。

這個價格着實出乎我的意料之外,雖説之前在印古什與達吉斯坦的消費也很低,但從未有過如此誇張的消費水平,這也讓我興起了記錄北高加索物價消費的興趣。事實證明,在之後的北高加索山村行程中,我的認知近乎無底線的一再被刷新(下一篇內容)。

(紀實旅行不易,希望能得到您的認可與關注)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11 字。

轉載請註明: 北奧塞梯之旅:10萬保證金拿到通行證,無人機相機被禁用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