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河畔的中國】生態賦能 蓑衣樊村繪就鄉村振興美麗畫卷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歷史上,黃河善淤善決善徙,可謂桀驁不馴,給黃河岸邊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影響。蓑衣樊村位於山東淄博市高青縣東部,北靠黃河,南臨大蘆湖濕地,湖塘星羅棋佈,濕地面積萬餘畝。因水而名,因水而美,也因水而憂,蓑衣樊村的發展與黃河安瀾緊密相連。
蓑衣樊村的得名與水有關。明末清初年間,有一樊姓人士在這裏定居,以編制蓑衣而聞名,所以村子取名為蓑衣樊。因臨近黃河,蓑衣樊村曾多次遭受水患,產生了大片鹽鹼地。土地貧瘠,糧食產量少,產業結構單一,導致該村一直不富裕。後來為了配合“引黃入淄”工程實施,蓑衣樊村整體搬遷,老村被建成了沉沙池。蓑衣樊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司國營介紹,2014年,蓑衣樊村還是省級貧困村,村民人均年收入在7000元左右。
思路一變天地寬。也就是在2014年,蓑衣樊村依託生態資源優勢,按照“吃住行遊購娛”的模式加快發展鄉村旅遊。首先美化鄉村,整修了道路和房屋,讓村民的生活環境發生了質的改變,同時開發農家樂和民宿。
“發展一年多後,我們村2015年就整體脱貧了,我們就是要讓村民能在家門口掙到錢。”司國營説。隨着遊客的增多,蓑衣樊村不斷創新文旅項目,先後建起了“農村大席”主題的食堂、家庭式個性化服務的養生小木屋和“農村大炕”風格的蓑衣客棧。現在村裏開農家樂、民宿的農户有30多户,經營觀光自行車、兒童遊樂設施、小吃、超市的有七八十户,算下來,村裏一多半的農民都已經參與到鄉村旅遊產業中來。
今年52歲的村民盧金霞開民宿有三年多了,之前她是在村裏開理髮店的,看到遊客多了,就把家裏捯飭了一下,開成了民宿。“國慶節期間,人挺多的,每天房間都滿了。”盧金霞説。今年59歲的黃新海以前是務農的,一年能收入1萬元左右就不錯了。2014年村裏開始發展鄉村旅遊的時候,他就和老伴兒開始經營農家樂。“好多老顧客都來我這兒吃,現在一年淨收入能有五六萬吧。”黃新海笑着説。
司國營介紹,2020年,村裏的人均年收入大概在3萬元左右。目前,蓑衣樊村的發展還是有些受季節影響,每年4月份到10月份遊客最多,冬季遊客相對較少。“下一步,要開發一些適合冬季的休閒娛樂項目,比如滑冰之類的,吸引更多人到蓑衣樊村旅遊。”他説。
在蓑衣樊村的展示牌上,記者也看到了村莊發展的五年規劃,包括2021年建設高端民宿、特色餐飲各一處,2022年建設遊樂場,2023年建設老年休閒療養公寓,2024年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到150萬元,2025年村集體經濟收入穩定,等等。生態賦能,一幅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正在蓑衣樊村徐徐展開。(中國經濟網記者 武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