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方誌四川”!
從海棠到放翁花
蔣 藍
海棠的詞源來歷
海棠神姿瀟灑,花繁似錦,自古就成雅俗共賞名花,素有“花中神仙”“花尊貴”之稱,在皇家園林中常與玉蘭、牡丹、桂花相配植,形成“玉棠富貴”的意境。另外海棠花又稱“斷腸花”“思鄉草”,有象徵遊子思鄉,表達離愁別緒之意,又因其嫵媚動人,雨後清香猶存,花豔難以描繪,又用之喻美人,所謂花命婦、花戚里、花貴妃,等等,不一而足。
唐代李德裕的《花木記》説:“凡花木名海者,皆從海外來,如‘海棠’之類是也。”詩人李白也説:“海紅乃花名,出新羅國甚多”。明朝李時珍根據李德裕、李白之説,在《本草綱目》裏得出結論:“則海棠之自海外有據矣”。
漢語裏的“海”,往往立足於中原,一是含有“海外”之意,比如“海榴”“海椒”“海蓮”“馬海毛”(安哥拉山羊毛)等等,另外有“蠻荒”“遙遠”的意指,比如“海味”“海馬”(九品武官的官服為海馬補服,來自西域的海馬出現在南宋筆記《夷堅志》中)等。但海棠卻是本土造,並非來自海外。《詩經》裏的“甘棠”“棠棣”,但不是現在所説的海棠,而是棠梨、杜梨。漢代辭賦中出現了一個冷僻的稱呼“柰(nài)”,與杏、李、枇杷等果樹相併列,儘管有人認為是“綿蘋果”,但它屬於薔薇科蘋果屬植物,應該就是海棠。
海棠確實在唐朝才進入文人眼目的,唐代詩人賈島《海棠》詩有“昔聞遊客話芳菲,濯錦江頭幾萬枝”的佳句,稱道成都錦江兩岸的海棠花。
成都錦江綠道上的海棠(孫海 攝,圖片來源:四川日報)
“花重錦官城”就是海棠
從乾元二年到四川,杜甫寓居五年多,寫有大量涉及四川的田園風物詩,可獨獨沒有一個字涉及海棠花。盛唐時節,不但杜甫未寫過海棠花,而且李白、白居易、韓愈、元稹、柳宗元等大詩人也都沒有寫過。
杜甫
蘇東坡後來分析:“少陵而爾牽詩興,可是無心賦海棠。”另外的一個理由涉及杜甫的出身。《古今詩話》記載:“杜子美母名海棠,子美諱之,故《杜集》中絕無海棠詩。”這就是問題的關鍵嗎?古代子女不能直稱父母的名字,否則便是不孝。杜甫避母諱,所以才不吟海棠。
蘇東坡塑像(圖片來源:四川在線)
2020年年末,我在錦江石牛堰採訪杜甫、蘇學專家張志烈教授,對此問題,他對以往的解答不以為然。他以為,這主要是當時成都的社會生態等原因,“一是杜甫寫過海棠,失傳了;二是那時成都的海棠花並不像木芙蓉、榿木、籠竹、荷花等植物那樣尋常可見。可以説,海棠在唐代成都逐漸落地、盛開,才有了宋代海棠的輝煌。”
對於這個歷史謎案,“失傳”説最為著名。陸游在《劍南詩稿》卷三就説過:“老杜不應無海棠詩,意其失傳爾。”(見《海棠·範希元園》詩自注)成都東城歷來盛麗,指的就是“範希元園”,園的位置在成都東城。園中有晚開的海棠花,恰是陸游説“繁麗一城所無”。杜甫寫了近三千首詩,流傳下來的僅有1400多首,另外一千多首詩應是失傳了。
陸游塑像(袁建 供圖,圖片來源:史志崇州)
但杜甫的確是寫過海棠詩的。最為重要的證據,來自蜀地名儒、有“巴蜀文宗”“晚清第一詞人”之稱的榮州人趙熙(香宋)。香宋以為杜甫《春夜喜雨》:“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即詠海棠之作,故云人望錦官城。(《趙熙集》,巴蜀書社1996年5月第一版,第1073—1074頁)
杜甫《春夜喜雨》寫於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季。作此詩時,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兩年。趙熙的解説,雖然沒有提供進一步證據,但這也成為十分重要的一個佐證成都物候學觀點:成都的初春時節,哪裏有什麼芙蓉花呢?而梅花、梨花、李子花之類,遠遠達不到“花重”的繽紛繁盛之景象啊。所以,陸游《驛舍見故屏風畫海棠有感》指出:“成都二月海棠開,錦鄉裹城迷巷陌”的繁盛,才應是成都二月海棠的最好寫照。
有學者認為,杜甫寫過海棠還有一個證據,其《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之六的“黃四孃家花滿溪,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即是他詠西府海棠的詩(《光明日報》2003年5月28日,趙紅娟《杜甫沒有寫過海棠詩嗎》)。
成都塔子山公園內的貼梗海棠(孫海 攝,圖片來源:四川日報)
海棠紅絕放翁花
陸游(號放翁)中年到蜀地為官,度過了一生中的重要時期。他酷愛海棠,寫下很多描寫海棠的詩詞,因大寫海棠詩,外號“海棠癲”。他的《劍南詩稿》,為蜀中風物留下1100多首詩,專詠或兼有海棠的就有40餘首。陸游《海棠歌》裏有“碧雞海棠天下絕,枝枝似染猩猩血”“若使海棠根可移,揚州芍藥應羞死”之句,其《成都行》裏更有“成都海棠十萬株,繁華盛麗天下無”的描寫,海棠成了與成都、薛濤“濃得化不開”的意象。
劍南詩稿
陸游這首《海棠歌》寫於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倏忽30多年,時已84歲的他,為追思在蜀中觀賞海棠往事而寫。陸游46歲入蜀,前後8年的“蜀棧秦關”官宦生涯,留給詩人的記憶是永不磨滅的。海棠成了他與蜀地聯繫的紐帶。
《海棠歌》開頭實寫,追憶自己對海棠的“發現”。沿江而上來到南充樊亭,詩人初次領略了西蜀海棠之盛,已有“歎為觀止”之感。豈知南充樊亭的海棠比起成都碧雞坊的海棠來,又不過是小巫見大巫。
詩歌中間部分採用對比手法,對碧雞海棠作了集中描繪。以海棠和蜀姬相比,碧雞海棠之妙在於它“枝枝似染猩猩血”。在這種豔姿麗容面前,那些濃妝豔抹、嬌媚無比的蜀姬也不免相形見絀。以海棠和桃花、李花、芍藥等相比,那些遠遠望去燦若明霞的桃花、李花,在海棠面前只有當奴僕的資格。而如果能夠把海棠移植到揚州,素負盛名的揚州芍藥恐怕要羞愧得無地自容。
結尾之處,核心在“憶”。春殘時分,杜鵑的聲聲啼叫,勾起了陸游對蜀地的無比懷念,對海棠的懷念。在風雨悽清的寒夜,他魂牽夢縈,念念不忘的是四川海棠。他甚至發願:希望能得到長生不老的妙方,不為別的,只為能永遠相伴可愛的海棠,看到鮮豔的海棠。“何從乞得不死方,更看千年未為足”,從這些詩句中,人們不難體味到詩人對海棠的熱愛之情。
《海棠歌》這首詩通過細膩的描寫和形象的刻畫,表達了陸游對蜀地以及蜀地海棠花的留戀,由花及人,懷念海棠花,實際上是在懷念蜀地的生活。陸游愛海棠,寫海棠,花有心,人有情……與唐婉離異後,陸游與第二任夫人王氏生育有五子一女。2017年我在罨畫池博物館採訪崇州歷史學者施權新先生時,他即指出,據清朝留存的一本族譜記載,王氏的籍貫是蜀郡晉安。陸游的小妾楊氏是在蜀州生活的一名雙流縣籍歌伎,後來楊氏生育的兒子陸子布,就在崇州長大,成人後才返浙尋父……《會稽陸氏族譜》顯示,1279年揹着皇帝趙昺蹈海自殺的丞相陸秀夫,正是陸子布的長子。
晚清趙熙也是海棠的愛家。其《下里詞送楊使君入蜀》描述了晚清的成都市井:青羊一帶野人家,稚子茅檐學煮茶。籠竹綠於諸葛廟,海棠紅絕放翁花。
從此,“放翁花”一詞從蜀地俏麗而起。
“海棠香國” 今何在
張愛玲在《紅樓夢魘》開篇就説:“人生有三大恨事,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紅樓夢未完。”這個説法,淵源有自。
宋人彭乘在《墨客揮犀》中收錄了其堂弟彭淵材的逸聞:“彭淵材聞李丹辭昌州,議者吐飯,往詢棄之之故。李驚問之,彭曰:‘昌州海棠獨香。’聞者傳笑。”彭淵材博通羣書,尤工樂律,曾獻書於朝廷,而徵為“協律郎”。他曾説,平生無所恨,所恨者僅五事:一恨鰣魚多骨、二恨金桔帶酸、三恨蓴菜性冷、四恨海棠無香、五恨曾子固不能詩。後來得知昌州海棠獨香,他一生憾事少了一件,喜不自禁。
清代才子李漁是希望海棠有香味的,他搬出唐人鄭谷的詩來做佐證,“則蜂蝶過門而不入矣,何以鄭谷《詠海棠》詩云:‘朝醉暮吟看不足,羨他蝴蝶宿深枝?’”李漁説“有香無香,當以蝶之去留為證”,物候學的證據,似乎並不能徹底代替人的嗅覺。
朱自清在1930年4月完成的《看花》裏,有一段描述:“海棠的花繁得好,也淡得好;豔極了,卻沒有一絲蕩意。疏疏的高幹子,英氣隱隱逼人……為了海棠,前兩天在城裏特地冒了大風到中山公園去,看花的人倒也不少;但不知怎的,卻忘了畿輔先哲祠。Y告我那裏的一株,遮住了大半個院子;別處的都向上長,這一株卻是橫裏伸張的。花的繁沒有法説;海棠本無香,昔人常以為恨,這裏花太繁了,卻醖釀出一種淡淡的香氣,使人久聞不倦。”
朱自清
朱自清是敏鋭的,他提到的北京中山公園裏的西府海棠具有香味,不是文學的誇張。
古人稱貼梗海棠、垂絲海棠、木瓜海棠、西府海棠為“海棠四品”。而西府海棠卻是既香且豔,是海棠中的上品。但海棠雖豔無俗姿,具有獨特魅力。清朝蘇靈在《盆玩偶錄》裏,把西府海棠列為“十八學士”之一。西府海棠相傳因古代生長在西府(今陝西寶雞一帶)而得名,2009年4月14日被選為寶雞的市花。
西府海棠
海棠一般有豔無香,其香只在“隱躍之間”,只有少數地方的海棠帶濃香,如《廣羣芳譜》載:“蜀嘉定州海棠有香,獨異他處。”可惜的是,樂山境內早已無處可尋其芳蹤了。
嘉州海棠
還是回到唐朝的賈耽《百花譜》,“海棠為花中神仙,色甚麗,但花無香無實。西蜀昌州產者,有香有實,土人珍為佳果。”説的是昌州海棠不但獨具異香,還有美味“佳果”。至公元1279年,重慶大足一直是昌州州治所。時至今日,大足的海棠花仍然散發着淡淡的香氣,這隻能歸結為獨特的水土與氣候。
來源:《四川日報》(2021年1月26日第11版)
作者:蔣 藍
微刊題字:藍天果(中國文聯文代會代表,商務部中歐協會青少年藝委會副會長,四川省硬筆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兼毛筆工作委員會主任,四川省書法家協會理事,四川藍天書畫院院長)
配圖:方誌四川
方誌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互聯網,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