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推薦 | 大漠天池科考記

由 撒宏才 發佈於 休閒

是誰鞠一捧聖水澆灌出綠洲,是誰將一面銅鏡遺落在戈壁大漠,讓一池碧水盛滿了藍天白雲…… 一般來講天池是由冰川、火山等地質作用形成於高山中或山頂的淡水湖,亦稱天池。天池中的“天”字既指湖泊的位置相對很高,又指其天然成因,而本文中的天池則位於大漠邊緣。

2020年9月,科考隊在對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質公園進行系列科考時,一個特別的名字——大漠天池,被列為重點科考景點之一。雖然風力可以把地面的砂粒吹到較高海拔的地方,但沙漠通常形成於相對低窪的環境。沙漠中常有面積不大的湖泊或水塘,尤其是阿拉善境內的巴丹吉林沙漠和騰格裏沙漠,各有上百個天然湖泊,這些湖泊無一例外都位於沙丘的底部,且都是鹹水湖。那麼大漠天池為什麼能有如此特殊的地位呢?為了挖掘其中所藴含的科學成因科考隊深入大漠天池,開始了深度考察。

揭開大漠天池神秘面紗

考察第一天,科考隊很早就從額濟納旗出發,沿着巴丹吉林沙漠的簡易公路向大漠天池景區趕路。趁着太陽還未落山,全體成員顧不上旅途勞頓,直接奔赴天池。

大漠天池景區是由一個很小的水庫與一片天然濕地和天然湖泊共同構成的綜合景觀,呈長條狀分佈在巨大的花崗岩體與巴丹吉林沙漠的接合部位,水庫北口與濕地和沙漠相接。山口處有個簡易的水壩,把上游方向的水攔截成一個淺而狹長的小冰庫。整個水庫向北偏西方向延伸150米、位於寬約十幾米的峽谷底部,兩側則是因流水侵蝕和重力崩塌而形成的數十米高的花崗岩崖壁。花崗岩體內發育了大量裂隙,這些裂隙大小不等,部分裂隙被更新鮮的淺紅色花崗質岩石充填。

大漠天池周邊的花崗岩(水庫出口附近)

濕地——沙漠、花崗岩山體組成的立體式地貌景觀

鳥瞰大漠天池

穿過與西側沙山相交的峽谷,空間變得開闊許多,出現了一片大漠上難得一見的濕地,蘆葦和多種水草異常茂盛,水鳥在蘆葦叢中歡快地叫着,魚兒則在淺淺的水塘裏緩緩地遊動。濕地向東北方向拐了一個灣,溪水延伸幾十米後便被黃沙掩蓋,不見蹤影。

我們順着濕地西側的軟梯爬到沙山高處,看到小溪上游被180米長的黃沙阻斷,上游方向則變成了一汪碧綠且逐漸變寬的深潭,深潭由花崗岩中的裂隙侵蝕而成,因此潭的兩側崖壁異常陡峻,水潭向北偏東方向延伸約200餘米。夾在巴丹吉林沙漠和花崗岩體之間這一狹長幽深的潭水以及周邊地貌就是我們要考察的重點——大漠天池。

獨屬於大漠的神奇之美

天池湖面海拔高約1365米,與緊鄰其下的濕地間有15米的高差,與附近地勢最低的一個鹽湖的高差達175米。天池是大漠乾旱地區不可多得的一個因黃沙淤阻而形成的淡水堰塞湖,周圍花崗岩體中有縱橫交錯的斷層和裂隙,雖然降水量稀少,但巖體裂隙發達,匯水面積巨大,日積月累就形成了一池碧水。水是乾旱地區最稀缺的資源,幾乎所有動植物都需要水,尤其是淡水。據檢測,天池的水質良好,礦化度在300——500毫克之間,在整個阿拉善地區來説已經屬於十分優質的水源。

在乾旱異常的大漠,這樣一片具有足夠高度和優良水質的天然湖水,被稱為“大漠天池”可算是實至名歸了。不僅如此,隨着後續考察的深入,科考隊員越來越覺得這個天池的確有很多的神奇之處。

這個藏身於巴丹吉林沙漠邊緣面積很小的區域是碧水藍天與黃沙紅巖相生相伴的寶地,它就像點綴在大漠中的一顆翡翠,把大漠的荒涼和蒼茫化為烏有。它兼有濕地、湖泊和沙漠、花崗岩山地等多種地貌景觀,是集中觀察和研究以上幾種地貌的絕佳地點。

天池與花崗岩和沙漠融為一體

多元因素鑄就天池之美

大漠天池的美是多元的,美的成因也是多元的。既有氣候和生物的因素,更有獨特的地質環境因素,其中最為典型、最有教學和科研意義的便是天池附近花崗岩的風化地貌。

如果你經常到山裏考察或旅遊,會發現植物特別喜歡在各種岩石的縫隙中生長,以便獲取更多的水分和礦物質。如果高大喬木的種子落在岩石的裂縫中併發芽長大,樹幹和樹根不斷變粗,對裂隙兩側的岩石壓力也會急劇增加,久而久之就會使岩石破碎崩解。這種因樹根生長而造成對岩石的破壞就稱為根劈作用。

根劈作用

除了植物的根劈作用外,水凍結成冰後也會使岩石崩解。寒冷的冬季,暴露於室外的水管會因內部的水凍結成冰而脹裂,因為水在結冰後體積增加近119%,而岩石內部總有或多或少的裂隙,岩石內部的礦物顆粒之間還有很多更小的孔隙,這些裂隙和孔隙中往往含有一定量的水分(裂隙水)。當氣温降到零攝氏度以下,裂隙水結冰,體積膨脹,裂隙便進一步增大;温度升高後,裂隙水融化,更多的水會滲入到裂隙深處,日久天長岩石就被脹破。這種造成岩石的鬆動和崩解且不斷重複的過程就稱為凍融作用或冰劈作用。

冰劈作用與鹽風化作用示意圖,兩者區別只是介質不一樣,冰劈作用是水的結晶,鹽風化則是鹽類礦物的結晶。

自然界還有一種與冰劈作用非常類似但又很少被人認識的現象,那就是鹽闢作用(鹽風化作用)。原來,岩石和土壤、水體中普遍含有可溶解於水的鹽類物質,這些鹽除了日常食用的氯化鈉(NaCI)外還有硫酸鈉、碳酸鈉、硫酸鎂、日礬(硫酸鋁鉀) 、石膏(硫酸鈣)等。含鹽的水或直接流淌到岩石表面,或沿裂隙滲透到岩石內部,還可混在空氣中傳播到更遠的範圍,隨着水分蒸發,鹽類物質結晶,導致體積膨大,這個過程重複多次後,造成鹽晶周圍的岩石破裂並可進一步形成巨大的洞穴。鹽類的結晶與溶解過程在乾旱和半乾旱地區非常頻繁,而冰和水之間的轉換需要較為苛刻的温度變化。因此鹽風化對岩石的破壞作用更大。鹽風化形成的洞穴奇形怪狀,往往被當作強風吹蝕的結果。但強風吹蝕一般會在岩石表面留下堅硬光滑的溝痕,而鹽風化可以發育在完全無風的洞穴頂部甚至是人工建築內部。此外,風化還具有明顯的粗糙和酥脆的外表特徵。

強風吹蝕一般會在岩石表面留下堅硬光滑的溝痕,溝痕四周的岩石異常堅硬光滑,與鹽風化形成的洞穴有明顯區別。

風化穴中的白色物質是結晶在花崗岩表面的鹽類礦物

鹽風化形成的地貌。洞穴處於背風位置,明顯是就近堆積的風化產物,花崗岩風化後散落在地上的礦物質顆粒顯然比風吹來的沙粒粗。此外,根據風化穴周圍的沙波紋可以確定風向。

大漠天池位於極端乾旱區,晝夜和季節性温差都很大,花崗岩體內斷裂和節理構造發育,強烈的温差、陽光照射以及強風,為花崗岩的風化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因此,在大漠天池附近恰好可以見到風蝕與鹽風化兩類成因截然不同的洞穴,但以鹽風化地貌最為典型。

大漠蒼涼,“綠寶石”閃耀。那些具有獨特地貌特徵的自然奇觀,造就了獨屬於大漠的神奇之美。在這一汪碧水的滋潤下,大漠不再孤寂。

撰文/蘇德辰 林軍 

供稿:阿拉善盟交投旅遊

責任編輯:牛菲菲

【來源:內蒙古文化和旅遊廳】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