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遊客最多的傍晚,武康大樓2米寬的樓內走廊也總是擠滿了遊客,陳思得像晚高峯進地鐵一樣不斷地説“不好意思,借過”才能進到樓裏。有一回遇上脾氣不好的遊客,懟他“擠什麼擠,又不是你家”。
文 |
易方興
編輯 |
金湯
運營 |
肖睿
今年早些時候,陳思突然在微博上,看到了晾在自己家裏的衣服和褲頭。
他住在上海武康大樓。今年,綴滿名人故居、獨棟洋房的武康路成為上海網紅景點,咖啡店、甜品店、花店列成一串。而這條街上,建立於1924年、頗具設計感的老洋房武康大樓成了最具盛名的打卡地,樓下“長”滿了單反鏡頭和手機攝像頭。
每一天,陳思和住在武康大樓的人,都在安靜到喧囂的更迭中度過——
安靜是在於,每天清晨,從大樓七層的老式格窗向東側眺望,能看見一街之隔的宋慶齡故居。路兩旁的梧桐樹經過百年生長,像是一片林子,再遠處就是朝霞如火。
到了午後,同樣的位置,低頭向下,有拍婚紗照的,有拍旗袍名媛風的,還有人把相機朝着樓上對焦。街道被遊客裏三層外三層充滿,還有一塊一塊的、由不同帽子顏色構成的人羣,都是旅遊團,導遊舉着喇叭喊:我們現在所在的地方就是上海的十大網紅打卡地之一……
而這個打卡地,不似周邊獨棟老洋房,有過億的售價,八萬起的月租,近百歲的武康大樓裏住着百餘户人家,一大半是沿襲祖輩房產的老人,還有慕名而來的租房者,月租3000到30000的人都混居其中。
“到福開森路去”
“到福開森路去。”
電影《色戒》的最後,湯唯急匆匆地坐上了一輛黃包車,她的目的地福開森路,就是如今武康路的原名。而長得像是遊輪的武康大樓當時名叫諾曼底公寓,就站在上海老城區6條路——分別是淮海路(因東西方向,有2條)、餘慶路、天平路、興國路和武康路——的中間。
這座位於武康路街口的西式七層公寓,由匈牙利建築師鄔達克設計,外形像是一艘深紅色的遊輪,從上世紀上海的租界時代漂泊而來,至今依然基本保持原貌。住在這棟樓裏的陳思所愛的也正是這一點,“時代在變遷,唯獨這座樓是靜止的。”住在這裏二十多年,讓他有了一種舊時光的感覺。
陳思是上海人,做個體生意起家,對老上海的東西情有獨鍾。上個世紀90年代末,他買下武康大樓的一套房,花了不到100萬。到了現在,武康大樓裏一套90平米的房子市場價在1000萬左右。雖然是賺了,但陳思不以為然,“那個年代,在上海任何一個地方買房都賺。”
他在意的是武康大樓的不可取代性。
“畢竟,這裏是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大樓。”早些年間,陳思和樓裏的老住户們聊天,誰家都能説出幾段名流們住在樓內的逸事來,武康大樓口述史項目成員陳保平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回憶,上世紀60年代初期,有住户在陽台養雞生蛋,雞飛到對面宋慶齡故居被員工送回。
也有人被武康大樓的外貌打動。
三年多前,武康大樓的租客劉雪剛來滬飄,她本科學的是土木工程,找房子的時候首先來逛的就是這一片,梧桐樹的落葉、各式的老洋房,定格在她的記憶裏,最後選擇租在武康大樓,便是因為“顏值”。
秋日上海的武康大廈外面,梧桐葉斜影成片,大樓外部盡是法式風情,有刻着螺旋花紋的“牛腿”造型和三角形的古典山花窗楣。大樓一、二層是商鋪,一層設計成老歐洲的騎樓樣式,十五根3米粗的拱柱支撐着樓體,讓出底樓兩米寬的樓內走廊。
▲ 武康大樓的外部,充滿法式風情。圖 / 視覺中國
三層開始,基本為居民住房,三層有環通的陽台式長走廊,擺着住户養的花草,四至五層有寬大的轉角外挑陽台。大樓內部的迴旋式樓梯和兩部電梯,都和這座大樓同齡。上海市地方誌辦公室的介紹裏稱,雖經過多次維修,電梯仍保留着上世紀中期採用的半圓形指針的樓層指示器。
屋內盡是南向的窗户,層高達到了3米4,走廊上的精緻雕花、地板的水磨石拼花、手工雕刻的吊頂,放在現在都可以用奢華來形容。細節也很講究,“最早的時候,武康大樓每個門後面都設計了燙衣板,就連老式的窗框都用毛氈包裹,還有實心的鐵欄杆。”陳思説。
劉雪喜歡搬個椅子坐在朝南的窗邊,看看外面的街道。以往的電影《喜歡你》裏,周冬雨和金城武就是坐在這棟樓的七層,直對夕陽。而翻看近百年前的武康大樓設計圖紙,可以看到家家有廚衞,户户有陽台,生活方便、設備齊全。有幾次,她的同學來上海找她玩,她説她住裏面同學還不信,最後等她打開門,都一臉羨慕。
她的同學跟她開玩笑,“我要是也能住這裏,肯定要給自己買身旗袍。”
▲ 內部的房間還保留着很多舊時精緻的設計。圖 / 新浪微博 @老上海新裏洋房
“網紅”的風
只是今年,原本居住在武康大樓的愜意變成了擁擠。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風沙雪雨,再加上十幾年來的兩次修繕,《上海堡壘》等影視劇中的C位出場,武康大樓在今年成為了炙手可熱的網紅,名列上海十大網紅打卡地之一,有人稱其為“上海顏王”。無數人排隊打卡,站在路邊拍照,交警需要時時駐紮,當地媒體也發出通知,警告大家站在馬路中間拍照是危險的事。
每天遊客最多的傍晚,武康大樓2米寬的樓內走廊也總是擠滿了遊客,陳思得像晚高峯進地鐵一樣不斷地説“不好意思,借過”才能進到樓裏。有一回遇上脾氣不好的遊客,懟他“擠什麼擠,又不是你家”。
還有一次,他早上起來想去樓下便利店買點吃的,一出樓門,四五台手機就對準了他,他這才想起來自己還穿着睡衣拖鞋。
▲ 武康大樓附近,永遠擠滿了慕名前來打卡的遊客。圖 / 新浪微博 @解放日報
劉雪也感覺不太自在。最近,她一出現在窗邊,總能看到樓下有對着她拍照的手機。另一個不方便,就是附近的共享單車都被人騎走了,去地鐵站常常得走路去。
就連住在附近弄堂裏的人也有感覺。幾年前,68歲的張青山喜歡吃完飯後來這裏遛彎。
位於六條馬路交匯處的武康大樓,一到夏天,風從四面八方湧來。大樓對面有個台階,張青山就愛坐在那台階上搖扇子,上海話叫“乘風涼”。這股四面八方的風,想必曾買下這棟樓的孔祥熙二小姐孔令偉感受過,當年電影圈的王人美、吳茵、王文娟也感受過。但今年,張青山以前坐的台階常常站滿了遊客,所以乘風涼只能作罷,風也不再屬於他了。
甚至,武康大樓的底商生態也在發生變化。
老住户都記得很清楚,六七年前,武康大樓的底商們,跟其他的小區沒什麼不同,“正門旁邊還是個賣牀上四件套的店,打折促銷的時候我還買過一套。”武康大樓的一名老住户説,由於當時遊客不多,這些商店偏生活化,除了賣牀上用品的店,大樓另一側是一家美甲店。
如今,武康大樓的一切都朝着文化和格調的路線在發展,大樓一層牆壁上彩繪着畫家張安樸的“老洋房系列”畫作。底商已經進行了迭代,以符合武康大樓“文化地標”的身份。
之前的美甲店,被“老麥咖啡館”替代。店主老麥,有段頗為傳奇的經歷,2009年辭去了銀行高管的職位,跑遍了40多個國家,最後才開了這樣一家精品咖啡店。而當初牀上用品店的位置,換成了一家在上海頗有口碑的“元龍音樂書店”,以賣專業的進口鋼琴曲譜為主。在曾經的報道中,寫道“上海也需要給這樣小而精的店鋪足夠的生存空間”。
▲ 老麥咖啡館門口排隊的人。圖 / 視覺中國
“元龍音樂書店”的店主湯女士説,之所以把分店開到這裏,也是因為當地政府的邀請和政策補貼。“不然我們是負擔不起這樣每年上百萬的租金的。”
住户對底商的需求逐漸拉遠,但遊客和住户的距離正在拉近。住户的入口在西側,一樓大廳常年只有一個保安。他在過去幾年最苦惱的事就是要反覆勸説遊客不能上樓,遊客通常會説“不是免費的景點嗎,憑什麼不讓進去參觀?”保安就得一遍又一遍解釋,“這不是景點,這是住宅樓,樓上住了人。”後來實在不堪其擾,只能把一個黃銅牌子立在跟前,寫着“私人住宅,謝絕參觀”。
也有人慕名而入。
網友Jaclin就曾經短暫入住。當時,她通過民宿網站預訂,小心翼翼地跟在屋主的後面進了武康大樓。“行李我來幫忙拖。”屋主告訴她,如果是保安問起,就説是好朋友。
武康大樓一名老住户説,“最近這兩年,我就看到有人把大樓中的一間屋子買下來,裝修之後,自己不住,改成日租房對外出租。”
後來,樓裏的其他老業主也發現了問題。因為這家人基本是今天換兩個住户,明天又換兩個,“就算是朋友來玩,也不可能有這麼多朋友。”那段時間,他們一起向物業反應,物業又向居委會、派出所反應。
“我們樓裏大部分都是老人,要是每天進來的人太多,我們確實沒有什麼防範能力。”最後,雙方只能協調,但也不了了之。
這是大樓內發生的,少有的租户與老業主之間的矛盾。
但實際上,在武康大樓,租客如今已經佔了一小半。
有中介告訴每日人物,武康大樓的房租比周邊要高,100平米的兩室兩衞月租金25000塊,不同的是,會附送一個30平米的大陽台。
不僅有大房子,武康大樓的奇特之處是户型從一室到四室都有,3000多元的合租人,和30000塊整租者都住在此處。但幾年以來,這裏的單間都十分緊俏,“撒手就沒”, 一位中介稱,在租房平台上看到的2000出頭的房子全是“假的”。
劉雪因為經常來這裏逛,才偶然在武康路上的中介處看到了房源。武康大樓的户型比較大,而且作為保護建築,結構不能變動,因此,她的單間居住空間大,月租金3500,但即便按照每平米單價來算,也比同地段高出不少。
▲ 武康大樓的許多房間都附送很大的陽台,電影中,周冬雨和金城武就是坐在這樣的陽台上看夕陽。圖 / 電影《喜歡你》
炙手可熱的背後
儘管有這麼多歷史、文化與格調加成,不過與一般人的想象不同,武康大樓房子並不那麼好賣。
武康大樓斜對面有一家房地產中介,店老闆老王做老洋房生意已經20年,有一套武康大樓的房源,鑰匙放在他這裏,賣了一年,到現在還沒賣出去。
老王覺得這一切的原因還是在於武康大樓年齡太老了,税太高了,“最早一批的產權業主去世後,房子留給自己的子女,子女再賣的話,要交20%的税。”11萬每平米的價格在這一片區也不能算貴,但算上税的話,就沒有多少升值空間了。
街道做過統計,武康大樓如今有百餘户人家,其中一大半都是老人,整個樓居民的平均年齡約有6、70歲。對於這些老住户來説,住在武康大樓裏,“也沒什麼神秘的”,生活也都是一樣,無非是柴米油鹽。
一位周姓老人已經80多歲了,頭髮和鬍子全白,遇見他的時候他正拄着枴杖下樓去買菜,最近的一個菜市場離這裏也有一里地。電梯裏,他和另一個送孫女去學樂器的老人互相打招呼,他們都是退休的音樂學院教職工。
一些人永遠地離開了,比如那些曾經住在樓內、新中國成立之後紅極一時的名流藝人們。還有一些建國後分到這裏的老職工,大部分也已經不在人世,住在這裏的是他們的子女,現如今,他們的子女也已經老了。作為租界時代收歸國有的老式公寓,又經歷了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那樣的歲月,整個大樓裏產權眾多,房東房客、短租長租住在一起,整棟大樓人員構成比較複雜。
作為一款96歲高齡的老樓,武康大樓實際上問題多多,它的內部遠不如修繕後的外部看起來那麼精緻。
早些年間,一樓一百多平米的大廳裏堆放的全是各種各樣的自行車和電動車,陳思走路都得避着走。原本,鄔達克設計大樓的時候,考慮到位於街角停車不便,專門在樓房後面設計了一個汽車樓,後來汽車樓也住滿了人,使得整個大樓的住户沒地方停車。
▲ 大樓內部遠沒有外面的精緻,走廊裏放着住户的自行車、綠植,還有沒丟的垃圾。圖 / 易方興 攝
日常生活也有許多不便的地方,下水道隔三差五就堵,陳思不得不常備管道疏通劑。這個問題直到世博會後才得到解決。由於管道老化,有一回冬天停水,物業挖開一樓的地面,發現水管都爆了。上個世紀的建築師們會在水管外鋪一層毛氈,如今為了修水管,不得已得把毛氈鏟了,“鏟了之後再也恢復不了原來的樣子了”,陳思還是覺得有些遺憾。
武康大樓似乎沒有那些依託在老洋房上的奢靡或是神秘的想象空間。中介老王也感慨,另一個不好賣的原因就是圍觀的人太多了。“住在這裏感覺沒什麼隱私,每天都一堆人圍着看。”聊着聊着,老王談起上海的老洋房市場,“陳坤、陳思誠都找我來帶他們看過老洋房,這些人買主要還是出於投資的考慮,看的也都是上億的房產,不會去看武康大樓。”
“網紅”並沒給武康大樓和居住在裏面的人們實打實的效益,就像每個城市的網紅街那樣,留下的只是每日圍在住户門前的困擾和疑慮。唯一有變化的是,老王稱,今年武康大樓成了打卡地之後,對老洋房關注的人變多了,他的生意也好做了,“託武康大樓火了的福,今年老洋房成交量是去年的三倍。”
武康大樓真正迴歸寂靜的時刻,在每一天的零點後。
10月15日凌晨0點15分,一個拍婚紗照的女孩,提着裙子,在武康路上反覆跑了第八遍,攝影師終於露出了滿意的笑容。她是今天最後一個來這裏拍照的人,在這之後,車流和人流都漸漸消失,六岔路口,只剩下風,和不再被人層層圍住的、安靜的武康大樓。
▲ 凌晨仍在拍婚紗照的女孩。圖 / 易方興 攝
(文中涉及人物皆為化名)
文章為每日人物原創,侵權必究。
想看更多,請移步每日人物微信公號(ID:meiriren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