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來這裏打卡(46)】“我能憑考試上大學了!”

由 俎巧玲 發佈於 休閒

2021年全國高考前夕,河北省邯鄲市邯山區第一中學高三學生將寫有各自夢想的紙飛機拋向天空。李昊攝(人民圖片)

1977年10月21日的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和社論。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video.

1977年,羅炳貴是廣西百色縣陽圩公社百背大隊一名民辦教師,10月21日那天,正在晨練的他聽到大喇叭裏的廣播,不由頓住了腳,新聞裏傳來了恢復高考的好消息!

這事猶如一記春雷,讓成千上萬的人激動不已。

當時剛滿16歲的百色那坡縣平孟公社那萬生產隊知青潘剛卡,10月25日搭車回家,顧不上拍去滿身灰塵就衝進父親房間,找到4天前的人民日報,只見頭版頭條是《高等學校招生進行重大改革》,下半版配發社論,標題為《搞好大學招生是全國人民的希望》。

44年後,在當年考場舊址百色中學,羅炳貴告訴記者:“我那會兒心怦怦直跳,腦子裏冒出一個念頭:我能憑考試上大學了!”

恢復高考是鄧小平同志的果斷決定。1977年8月,在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上,他一錘定音:今年就要下決心恢復從高中畢業生中直接招考學生。

高考之門重新打開。但高考究竟怎麼考,大家在探索。

“百色是恢復高考時全國範圍內比較早的試點縣,教育部派我和郭錦宇到百色參加試點工作,以取得實踐經驗,破解可能遇到的問題。”原國家教委考試中心主任楊學為對記者説,“當年我們寫好文稿,約定時間打長途電話給北京,這邊記下來,做成簡報發給全國。”

百色試點始於1977年10月26日。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黨史研究室研究員劉紹衞説:“廣西對試點很重視,從全區各高校、有關行政部門抽調大批人員組成試點工作隊,到百色紮紮實實地開展工作。”

“我們下到各個公社去宣傳發動,有的地方遠,社員白天還要勞動,我們就夜裏去,打着手電筒講恢復高考政策,不管到哪,羣眾都踴躍得很,都説考試的辦法好,這樣才能考出真本事、選出好人才。”黃定秋曾是工作隊成員,對44年前的情形記憶猶新。

1977年11月12日,百色開考。考前,考生何建安在日記裏寫道:“再有一天就是考試了,十幾天的緊張複習,將在那一天來檢驗。決定個人前途就在眼前,多嚴峻呀。考試的發令槍已經舉起來了……”

“考試從早上8點開始,我看見很多人不到7點就到了考場,臉上掛滿了對高考的期待。”羅裏熊回憶。他1969年從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上世紀70年代中期是南寧橫縣中學的高中物理老師,也是百色試點物理科目的評卷老師。

羅炳貴是在一天傍晚接到了錄取通知書。“我們陽圩公社的文教幹事陸仕隆趕到我所在的學校,先是把老師們召集起來,然後從文件袋裏取出一封信,用濃重的鄉音宣佈這是我的大學錄取通知書,我被百色地區師範高師班中文系錄取啦!”

當晚,大夥燒了一隻雞為羅炳貴慶賀,從不飲酒的羅炳貴破例喝了兩杯,“高興啊!我成了整個家族乃至全村的第一個大學生!”

百色試點後,同年全國各地都舉行了高考。1977年11月28日至12月25日,全國570萬名考生走進高考考場。這場來之不易的考試,讓許多人的命運發生了重大轉折。

通過高考,羅炳貴得以告別“民辦教師”身份,畢業後繼續從事教育工作,還當上了中學校長;何建安大學畢業後成為中學物理老師;潘剛卡在當年12月的高考中考上大學,後來擔任水利高級工程師……羅裏熊連續30餘年在廣西參與高考物理學科的評卷以及參加全國高考命題工作。

“恢復高考的最大意義,就是肯定了知識分子的作用,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吹響了‘知識改變命運’的時代號角,為創造中國奇蹟、為中國實現從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大國的歷史性轉變,打下堅實的人才基礎。”楊學為説。

教育部數據顯示,恢復高考40多年來,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由1977年的2.6%增長到2020年的54.4%,中國已建成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高等教育體系,培養了逾億名高素質專門人才。

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全國教育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指出:“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如今,“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目標正在成為現實,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徵程上活躍着大批高素質人才。

44年後的今天,記者來到百色,校園裏書聲朗朗,四處可見勤奮求學、充滿青春活力的中學生。在百色高中,成績優秀的壯族學生許康祥略帶靦腆地告訴記者,自己的願望是在明年高考時考上理想的大學,“現在的學習條件和環境都非常好,我對高考有信心。”

“百色許多學生通過高考上大學,畢業後又回百色工作創業,有的成為行業標兵,有的當上了致富能手,還有的奔忙在鄉村振興一線。”百色高中黨委書記蒙坤説,“我們深切感受到,高考不僅改變了許多人的前途和命運,更給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持,這是錢買不來的!”(記者 葉曉楠)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1年12月10日第01版)

“來這裏打卡”系列報道

【來這裏打卡(45)】雷鋒,從未離開我們

【來這裏打卡(44)】“辦大賽,中國自信得很!”

【來這裏打卡(43)】北京站,見證“金名片”閃亮

【來這裏打卡(42)】“把‘兩彈一星’精神傳下去”

【來這裏打卡(41)】守護好這顆“綠寶石”

【來這裏打卡(40)】“蔡家崖號”開上快車道

【來這裏打卡(39)】南泥灣,還是“陝北的好江南”

【來這裏打卡(38)】“東方紅”奔馳在廣袤田野上

【來這裏打卡(37)】井岡翠竹依然挺拔

【來這裏打卡(36)】追趕時間,“海鷗”展翅翱翔

【來這裏打卡(35)】“為人民的憲法而由衷歡呼!”

【來這裏打卡(34)】造大船,開出國門去!

【來這裏打卡(33)】五星紅旗,飄揚在地球之巔

【來這裏打卡(32)】“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來這裏打卡(31)】“有路的地方就有解放車”

【來這裏打卡(30)】騰飛在遼闊的天空

【來這裏打卡(29)】三河村,兩次“一步跨千年”

【來這裏打卡(28)】光影長河映射新中國鉅變

【來這裏打卡(27)】黃河奔向“幸福河”

【來這裏打卡(26)】“共產黨讓平頭百姓都能學文化”

【來這裏打卡(25)】“我們的第二次命是共產黨給的!”

【來這裏打卡(24)】羊八井石峽,天路開通幸福來

【來這裏打卡(23)】為你驕傲!“萬里長江第一橋”!

【來這裏打卡(22)】“中國第一展”打開一扇大門

【來這裏打卡(21)】“鐵人精神,永遠都不能丟!”

【來這裏打卡(20)】石河子有了新標籤

【來這裏打卡(19)】火車頭,帶我們駛向交通強國

【來這裏打卡(18)】櫻桃紅遍厲家寨

【來這裏打卡(17)】“金珠瑪米,讓我們見到了光明”

【來這裏打卡(16)】紅色血脈,在湘西熱土流淌

【來這裏打卡(15)】“工業中國”奮起的縮影

【來這裏打卡(14)】雄赳赳!丹東英姿更昂揚

【來這裏打卡(13)】“只有共產黨把淮河治好了”

【來這裏打卡(12)】幸福生活“鏗鏗”而來

【來這裏打卡(11)】三亞,椰風海韻處處春

【來這裏打卡(10)】體育強國夢,從這兒開始

【來這裏打卡(9)】“現在的日子,攢勁得很!”

【來這裏打卡(8)】看!這顆璀璨的“絲路明珠”

【來這裏打卡(7)】 “新生活就從那時候開始”

【來這裏打卡(6)】功業長永,紅旗自有後人擎

【來這裏打卡(5)】“阿拉幸福感老濃了!”

【來這裏打卡(4)】北大荒,已成貨真價實的北大倉

【來這裏打卡(3)】“趙光腚”們如今過得有滋有味!

【來這裏打卡(2)】這張考卷,歷史給出了答案

【來這裏打卡(1)】人民日報從這裏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