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行動】
謝花林 江西財經大學生態文明研究院院長、江西省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協同創新中心主任
煙波十萬頃,大湖彭蠡澤。鄱陽湖是長江進入下游前的最後一個蓄水池,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污染物降解和氣候調節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隨着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佈局,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上升為國家戰略,鄱陽湖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不斷提升。江西省以生態保護實現生態產品價值增值,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一幅濃墨重彩的鄱陽湖生態畫卷正在繪就。
鄱陽湖“藍”:“一湖清水還復來”
水環境是鄱陽湖最重要的生態基礎。一段時間以來,受沿湖周邊農業面源污染、城鎮生活和工業廢水排放以及枯水期水量減少等影響,鄱陽湖污染物沉積、水質惡化,部分斷面呈V類或劣V類水質。
二〇二一年十一月初,從空中俯瞰位於鄱陽湖畔的江西省共青城,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生態畫卷。況建攝/光明圖片
在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上,江西省作為生態文明試驗區,設立了由副省長掛帥的省市縣鄉鄱陽湖四級“總湖長”,相繼制定了《江西省湖泊保護條例》和《江西省實施河長制湖長制條例》,在全國率先將“湖長制”通過地方立法形式予以固化。湖長不是虛職,而是沉甸甸的具體責任,需要定期組織開展水資源保護、水污染防治和執法監管等巡湖工作,並把履職情況作為幹部年度考核述職和政府對部門考核的重要內容。
為了保護好鄱陽湖這“一湖清水”,江西省大力實施水生態工程,在沿長江縣(市、區)實施生態治理項目131個,總投資超過200億元,將工業廢水通過“一企一管”全部送入污水處理廠,在鄱陽湖沿岸建制鎮全部建成鎮區生活污水處理設施。
鄱陽湖治理既要看“過程”,也要看“療效”。在多管齊下、多方努力下,2020年長江干流江西段所有水質斷面全部達到Ⅱ類標準,鄱陽湖點位水質優良比例由2017年的0上升到2020年的41.2%,水質改善明顯,可謂“一湖清水還復來”。
鄱陽湖“綠”:生態濕地風光旖旎
為保護中國第一大淡水湖生態濕地——鄱陽湖濕地,江西省出台《濕地保護修復制度實施方案》,鄱陽湖國家重要濕地被劃入生態保護紅線範圍,構建起完整的濕地生態空間保護體系。紅線不僅要劃定,更要監管並舉。當地通過建設鄱陽湖濕地生態系統監測預警平台,實現了對濕地空氣、土壤和水環境以及生物活動等多項指標的綜合監管和預警。“十三五”期間,鄱陽湖區域全面實施濕地“佔補平衡”政策,恢復治理濕地7.5萬畝,退耕還濕2000畝,濕地總量和質量保持穩定。
初冬的鄱陽湖濕地綠草如茵。陳豔偉攝/光明圖片
鄱陽湖是全國首批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試點地區。為完善濕地生態補償制度,江西省出台《江西省鄱陽湖國家重要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資金管理辦法》,明確如何對因保護濕地和野生動物而遭受損失的農户進行補償,以及如何對承擔濕地保護任務和開展濕地保護與恢復項目的機構給予補助。根據該辦法,目前江西省完成鄱陽湖濕地生態效益補償48.54萬畝,範圍涉及鄱陽湖國家重要濕地周邊的15個縣(市、區)。
通過上述保護和修復措施,鄱陽湖濕地生態得到有效改善,濕地生態系統維持安全穩定。每年春天水漲之際,湖區水草豐美,風光旖旎;入冬時節,蓼子花競相綻放,美不勝收。
鄱陽湖“白”:白鶴安家“候鳥天堂”
隨着水生態環境和濕地生態環境逐漸改善,鄱陽湖區為白鶴等候鳥提供了適宜的棲息環境和豐富的食物供給,成為名副其實的“候鳥天堂”。每年初夏時節,鄱陽湖都會迎來40多萬隻夏候鳥前來棲息,越冬候鳥則有63種、68萬隻。
為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鄱陽湖採取了多種措施助候鳥覓食、固巢、安家,包括每年開展越冬候鳥和濕地保護專項行動,堅決遏制偷獵和非法交易現象。對於因候鳥覓食棲息使農田遭受損失的農户,鼓勵他們購買農業保險,並提供濕地生態補償款,受損農作物補償標準從35元/畝逐步提高到平均80元/畝,累計補償農作物受損耕地67.93萬畝。2013年,鄱陽湖區試行“點鳥獎湖”活動,根據湖池內候鳥數量為農户發放獎金。2020年,餘干縣專門租賃1000畝水稻田為白鶴提供集中覓食棲息區域,既保證它們安穩越冬,也進一步減輕了周邊農户的損失,使農户不再與候鳥較勁,而是爭相“護鳥”“留鳥”。
目前,全球超過九成以上的白鶴在鄱陽湖越冬,每年要在此停留5個月以上,與鄱湖兒女結下了深厚感情。2021年,“鄱陽湖白鶴保護的探索與實踐案例”入選“生物多樣性100+全球典型案例”。
魚類是候鳥的主要食物來源。為配合長江十年禁漁,江西省提前一年在長江干流(江西段)、鄱陽湖同步實施禁捕。為營造“水上不捕、市場不賣、餐館不做、羣眾不食”的良好氛圍,江西省共在捕撈源頭回收處置漁船3.59萬艘,多級漁政執法部門聯動糾正各種違法捕撈行為。
如今,除白鶴外,許多珍稀物種重現鄱陽湖,尤其是“極危級”瀕危物種江豚的種羣數量穩中有升,鄱陽湖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顯著。
鄱陽湖“紅”:“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依託青山綠水、鳥語花香的優質生態資源,鄱陽湖重點發展生態產業,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增值,綠色發展的道路越走越寬。羣眾的錢包鼓了,日子紅火了,守護好鄱陽湖的動力也更足了。
為解決300多個漁村、近10萬漁民“洗腳上岸”後的生計問題,江西省在相關政策中規定,漁民除獲得生態獎補、社會保障和創業補助外,還可通過加入生態管護崗、參與技能培訓和從事相關生態產業實現轉崗轉產。湖口縣水上(江豚)協助巡護隊11名隊員中,8名曾經是以捕魚為生的漁民;都昌縣將小龍蝦產業作為漁民轉產就業的主導產業,2020年的年產值達到5.79億元,扭轉了“靠湖吃湖”的傳統發展思路。
候鳥在鄱陽湖畔的五星農場境內振翅起飛。新華社發
白鶴在此安家,既增加了鄱陽湖的生機與活力,也為當地帶來生態旅遊機遇和“觀鳥經濟”,實現了從純生態保護到生態產品價值增值、提質的轉變。在2019年“鄱陽湖國際觀鳥周”期間,鄱陽湖南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日均接待遊客1萬人,東鄱陽湖國家濕地公園觀鳥人數多達3.69萬人,周邊賓館旅店、農家樂全部爆滿。永修縣吳城鎮全力打造以候鳥和濕地為主題特色的旅遊風情小鎮,幫助當地700餘人實現在家門口就業。第二屆江西“生態鄱陽湖·綠色農產品”博覽會品牌進一步打響,成功簽約29個重點農業項目,金額274.56億元。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為進一步探索鄱陽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發展思路,筆者認為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構建鄱陽湖生態安全格局。鄱陽湖生態環境長期以來受人為干擾較大,周邊有大量耕地和建設用地,生態風險逐漸累積。為此,一方面要構建鄱陽湖生態風險評價和監測預警機制,識別關鍵性生態空間,以生態紅線築牢鄱陽湖生態安全底線;另一方面要統籌編制環鄱陽湖國土空間規劃,推動鄱陽湖“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
二是加快打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雙向通道。通過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和價值增值,使生態效益轉變為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為此,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評估/核算—定價—交易/補償”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探索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考核機制、碳交易和水權交易機制,做好生態產品價值定價、交易和補償的機制設計;另一方面要形成“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資本變產品、產品變產業”的生態產品價值增值路徑,重點探索“生態+產業”多業態融合機制。
三是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共享。作為新時代促進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只有推動生態產品“權益共享”“權益到户”,才能調動全民參與、人人受益生態環境保護的積極性。為此,要構建生態產品價值利益分配機制、生態資產和生態產品價值產權制度,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與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的有效銜接。
《光明日報》( 2021年11月27日 09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