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貴族”到“平民”的煙袋斜街

  章永俊

  要想體驗北京胡同的精緻之美,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煙袋斜街無疑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位於什剎海前海東北的煙袋斜街,是一條古老的商業街。煙袋斜街東起地安門外大街,西至小石碑衚衕與鴉兒衚衕相連,北起大石碑衚衕,南至前海北,東北至西南走向,全長232米。

  煙袋斜街始建於元代,成街於明代,在清代和民國時期最為興盛。這條街在元代至明代中葉被稱為“打魚廳斜街”,打魚廳是元、明時期管理海子捕魚的機構。明嘉靖年間的《京師五城坊巷衚衕集》中就有這樣的記載:“日中坊二十二鋪,北安門西……銀錠橋,打魚廳斜街。”清乾隆年間這裏改稱“鼓樓斜街”,後被改為“煙袋斜街”。

  煙袋斜街的得名,一説是其衚衕的形狀像一隻大煙袋,其東口是煙袋嘴,西口為煙袋鍋。另一説是當年衚衕裏賣煙袋的店鋪多,都在店門口掛有大煙袋的幌子。其中東口路北有一家煙袋店“雙盛泰”,門前也掛着一隻大煙袋的幌子,用貴重的烏木做的大煙袋鍋,長1.5米,煙袋嘴是白漆綠紋,彷彿玉石翡翠。煙袋鍋是金漆,好似銅鍋,煙袋杆上還拴着大紅綢子,十分醒目。

  民間一直稱這條街為“煙袋斜街”,但此名直至清嘉道年間才得到官方的正式確認。清代是這條街最為繁華的時期,當時煙袋鋪特別多,這些煙袋鋪經營各種大小煙袋及水煙袋、鼻煙壺等,也賣煙葉,如關東煙、旱煙葉、蘭花煙等。清光緒年間,斜街的“同台盛”和“雙盛泰”兩個店鋪名聲、氣派最大,傳説其老闆曾為西太后慈禧通洗水煙袋。除此之外,這條街上還有古玩字畫店、裱畫店、紙鋪、鐘錶店、當鋪、雜貨鋪,也有糕點鋪、豆腐房等風味小吃店。

  有人認為煙袋斜街原本就是為平民百姓服務的,其實不然。煙袋斜街是典型的為貴族官宦服務的高檔商業區。比如會賢堂、慶雲樓等宴飲之所,很有氣派,檔次也高,平民百姓是不會涉足的。斜街東口有一家“都不昆西裝店”。一般平頭百姓是不會做西裝的,由此可見它開在此處也是緣於煙袋斜街是高檔商業區。

  煙袋斜街的平民化是在辛亥革命清帝退位之後,居住在什剎海附近的王公貴族、八旗子弟失去俸祿,又肩不能扛手不能提,於是紛紛開始變賣古玩字畫,使這條既短又窄的煙袋斜街出現了衰世中的盛景。

  以經營古玩為主的寶文齋、敏文齋、繡古齋、抱璞山房等紛紛落户斜街。那時溥儀還在紫禁城,也有宮裏的太監在地安門開設古玩店,貨源都是盜自宮內。那時老北京一提“小琉璃廠”便指此處。

  這時開始形成民俗商業街,據統計,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不到300米的煙袋斜街竟然分佈着84個店鋪,功能各異,種類齊全,除了古玩店、酒樓、茶館、煙袋鋪、浴池等,還有國光藥店、長宗興鐵絲鋪、振興理髮館、雙龍盛彈花店等,還有各種京味飲食,如震陽春燒餅鋪、東順成包子鋪、王金坡早點鋪、劉記燒餅鋪、李二炸蝦店、爆肚張、麪人湯等,共有22家。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14 字。

轉載請註明: 從“貴族”到“平民”的煙袋斜街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