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險了!怒江的村莊,掛在高黎貢山和碧羅雪山上,薄得就像紙片片
遠村行走,尋訪中國最後的山村,這是專業行走四年前雲南怒江之行的第19篇圖文。
不上去就是一個笑話
往前直走,前面是怒江大峽谷旅遊景區,距離福貢縣城42公里,距離貢山縣城154公里。
向左上山,上面是老姆登村和知子羅村。知子羅村,地處海拔2023米的碧羅雪山山樑上。四十多年前,它是怒江州府所在地。三十多年前,它是繁榮的縣城。如今,它是一個“記憶之城”和“廢城”。
好在指示牌上顯示,此處距離這兩個地方都不算太遠,老姆登村12公里,知子羅村16公里。
時間是四年前的2017年2月9日16時,我們打算從左邊這條路上山。路上正駛過來一輛拖拉機、一輛三輪車,以及一輛貨車,這幾輛車的外形,都像是從舊時光裏穿越出來的一樣。
上山這條路叫做匹碧線,路還一直沿用着它當年的舊名字,指的是從匹河鄉和碧江縣城。
“去看一下?”友人L問。“去看一下!”我回答道。
到了怒江,如果不去老姆登和知子羅轉轉,簡直就是一個笑話。就好像去了重慶沒吃火鍋,到了北京沒看天安門。回去之後,你必定腸子都會悔青的!
薄得就像是一張紙片
上山這路,曲裏拐彎,既窄又陡。這是我們進入怒江之後,第一次拐到主路之外的岔路,總算是見識了什麼叫山高坡大。所以,説不害怕是假的。友人L和我,心裏其實都有點小緊張。
急急地提升了上百米,怒江已經被遠遠拋在腳下。視野開闊起來,怒江的壯美呈現在我們眼前。站在這個叫月亮田新村的地方,江對面那些密密麻麻的新房子,是匹河鄉棉谷村。
怒江的村莊,大多就是這個模樣,掛在高黎貢山和碧羅雪山之上,薄得就像是一張張紙片片。定了定神,看了看那些Z字型的道路,我勒個老天爺呀,也太險峻了吧!
前面,出現了一輛三輪車,車斗裏站着三個人,軍綠色的車身,比先前看到的更有時代感。
因為道路很窄,我們一直遠遠地跟着,不敢輕易超車,也不敢鳴喇叭提醒。無所謂了,反正我們是來旅遊的,不趕時間。
再次經過了幾道大彎之後,當海拔提升到1800米時,我們來到了老姆登村村口。要前往知子羅,必須經過這個老姆登村。
山尖就像是一頂皇冠
老姆登村,是匹河鄉下屬的一個行政村。村裏雜居着怒族白族,但以怒族居多。2014年,老姆登村被評為“中國最美村鎮”。2019年,老姆登村入選第二批國家森林鄉村名單。
“老姆登”這三個字,是怒族語的漢語音譯,意為“人喜歡來的地方”。
怒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怒族的歷史和傳説都在人們記憶裏,靠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口耳相傳。所以,關於這個老姆登村,除了當地老人的一些傳説外,實際並無任何文字記載。
老姆登村地勢高,看得遠,是拍攝怒江大峽谷的最佳位置之一。在這裏,人們不但可以看到雄偉的怒江大峽谷,還可以一覽對面高黎貢山神奇的皇冠山。你説,這樣的地方能錯過麼?
“你看啥呢?”我問友人L。“皇冠山!”友人L回答。哦,對面的山就是皇冠山呀,那凸起的山尖,看起來還果然像一頂高貴的皇冠。
一個竹編的半圓筲箕
一塊灰白瘦高的石頭上,寫着“雲南民族團結進步示範項目老姆登怒族特色村”的字樣,落款時間是二〇一四年五月。
最近這幾年來,伴隨着怒江旅遊業的快速發展,來老姆登旅遊的人也日益增多,村口的小攤上,售賣着怒族同胞做的手工品。我看了看,挑選了一個竹編的半圓有口的筲箕,20塊。
小時候在老家貴州,我們做飯都是先將大米在沸水裏煮,然後倒在這樣的筲箕上,筲箕下就會過濾出許多米湯來,米湯滋味綿甜。現在用電飯煲,方便是方便,就是沒有了米湯喝。
不過,如今已經四年過去了,當時我在老姆登購買的這個筲箕,其實一次也沒用過,因為還缺一個蒸米飯的甑子。又因為捨不得扔掉,所以只好把它放到孩子的玩具堆裏,不倫不類的。
我們對於過往的生活方式,既夢想着重新撿拾,其實也害怕真的實現。萬一米湯的滋味不再綿甜,會不會就此毀掉我對家鄉的懷念?
已消失的千腳落地屋
老姆登村的傳統住房,叫做“千腳落地屋”。當年,條件好一些的人家,房頂才用木板覆蓋,條件差的直接就蓋成了茅草房。大約20年前,老姆登村才實施了消除茅草房工程。
最近這些年,伴隨着新農村建設和扶貧攻堅力度加強,老姆登村的房子也漸漸有了新的模樣。不過,新修的房屋也同樣很有特色,牆體外都覆蓋着竹篾。這些竹篾,大概裝飾用途更大。
前面説過,老姆登村是拍攝怒江大峽谷和皇冠山的絕佳之地,又是瞭解怒族風情的最佳環境,所以村裏已經建起了很多農家樂,“老姆登客棧”“姐妹花客棧”“拉能登農家樂”……
另外,在老姆登村還能看一看老姆登教堂、品一品老姆登茶。老姆登教堂,青磚牆,紅漆木窗,白鐵皮屋頂,簡單樸素。老姆登茶,怒江的稀有名茶,屬雲南大葉茶。
眼前的這棵大樹高大挺拔,它是老姆登村的一棵神樹,就位於老姆登教堂旁邊。因為是神樹,所以即便是在亂砍濫伐的年代,也沒有人敢去砍這棵樹。誰敢動,吃不完兜着走!
過了老姆登就是知子羅,下一篇圖文,專業行走將介紹記憶之城知子羅,歡迎關注。
作者簡介
專業行走,行走秦嶺十餘載,邊走、邊拍、邊寫,自創“行走體”散文,網絡閲讀九千萬,著有散文集《遠村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