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冷靜看待燒錢的“親子游”

由 甫全勝 發佈於 休閒

靜 子

果蔬採摘、參觀名校、“打卡”古蹟……暑期到來,不少孩子們走出家門、走向“詩與遠方”。據報道,今年的親子消費市場和“親子經濟”異常火爆,甚至有家長直呼“之前三年省下的錢,一個暑期花完了”。

暑期變“遛娃”燒錢季?有數據顯示,7月以來“親子游”關鍵詞搜索量同比增長430%,“親子游”攻略筆記數量同比增長270%。另據某在線旅遊酒店平台數據,近一個月國內機票中的嬰童票預訂量同比增長72.4%,預計國內有200萬兒童旅客在今年暑期購買了“人生第一張機票”。“出行熱”帶動“消費熱”,網上不乏家長曬出暑期賬單,少則上千、多則過萬,更有新聞爆出“40天花5萬元”,一筆不菲的旅遊開支已成很多家庭的沉重負擔。

有必要追問,家長為何大把花錢催熱“親子游”?答案或許是多方面的。比如,作為疫情防控平穩轉段後的第一個暑期,許多家長希望孩子們能夠走出家門、開闊視野,“課本遊”“博物館遊”“研學遊”等新玩法持續走俏。再比如,一些家長對高質量親子互動有強烈需求,寄望於在旅途中加深彼此瞭解,“親子游”正是絕佳的選擇。加之各大酒店、旅行社推出形式各異的消費場景與旅遊產品,無疑為不少家庭減輕了做行程規劃的煩惱,客觀上加速了親子消費市場的升温。

趁暑期體驗“親子游”本無可厚非,家長想與孩子留下美好回憶也屬人之常情。問題是,當這種旅遊已成一種“甜蜜的負擔”,甚至有走向盲目跟風與互相攀比的趨勢時,是否該反思其限度,進而調整自身行動?遠遊需要一定的物質支撐,量入為出才是每個家庭做決策時必須考慮的重要原則。須知,孩子們的暑期價值從來都不是用花錢多少來衡量的,開闊眼界也並非只有外出旅行一種方式。就近參觀博物館、體驗郊區的果蔬採摘……各式各樣的學習場景可視作遠遊的“平替”,亦能在某種程度上滿足家長與孩子們的多元化需求。

當然,對於那些旅遊負擔在可承受範圍之內的家庭來説,目前市面上的“親子游”產品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對比多家旅行社不難發現,其提供的絕大多數服務還比較粗糙,缺乏一定的互動性,“沉浸式深度遊”特徵不明顯,凡此種種皆影響了消費潛力的進一步釋放。為親子消費市場長遠發展計,有必要在提供多元化、個性化旅遊產品方面下功夫,努力提升旅遊產業的服務水平和創新能力,從而加快推動這一新經濟、新業態做優做強。此外,政府部門也要加強旅遊服務質量監管,以真抓實幹的硬舉措贏得萬千家庭的“好口碑”。

親子游,主體是“親子”,形式是“遊”。遵循量入為出原則、尊重孩子興趣、加大優質旅遊服務供給,唯有如此,“親子游”或能達至多元共贏的目的。(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