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洲之中,修葺一新的六角亭和粉刷一新的五曲橋。王馨鳳攝
我市城北鬧市區,隱藏着一灣蘆洲小景,這裏曾是古泰州名勝之一的“雁宿蘆洲”,孔尚任在此留下詩篇,後因城市建設、年久失修等無人問津。近日經海陵區住建局對其進行清雜打理、粉飾“梳妝”。修葺一新後,300餘年前的“雁宿蘆洲”美景將再現城區。
南宋時期開鑿,是重要的水利工事
市區鼓樓大橋西南角,有一座蘆洲橋,橋和周邊商鋪、小區圍了一方池塘,水面正中是一座六角紅亭,通過五曲廊橋與岸邊相連。這裏便是位於鬧市之中的蘆洲小景。
記者在現場看到,六角亭剛剛修葺一新,亭身色彩豔麗,褐色琉璃瓦做頂,飛檐翹角,加上四周紅黃相間的圍欄,在一片綠水樹蔭中顯得格外耀眼。五曲廊橋也已粉刷一新,古色古香。
市文史專家黃炳煜告訴記者,蘆洲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南宋時期,距今已近800年。
據介紹,清道光年間,泰州姜桐軒撰寫的《蘆洲記》記載:“宋寶慶間(1225—1227)州守陳垓,勤心民事,開市河、小西湖,蘆洲皆其遺蹟。”由此可見,蘆洲於南宋寶慶年間開鑿。
“舊時這裏北依城牆,南近積穀倉,東市河沿城東北從東邊流來,注入寬闊的池水之中。池水間有一塊較大的陸地,就像環水的半島,謂之為洲。水洲之間,長滿了野生蘆葦,昔日文人就給它起了個名字,稱為‘蘆洲’。”黃炳煜説,東市河水經蘆洲後繼續向西,從東虹橋、西虹橋、且樂橋流向北水關,與中市河、西市河匯合進入護城河。在民國初年的泰州地圖上,能看到城內有蘆洲、王家汪、陳家汪、昭昭汪、遊府汪、長汪及小西湖、荷花池、太子港等與水有關的地名。
“這些位居舊城裏的水汪,是泰州古地貌及城裏先民泄水、理水的傑作,是重要的水利工事,也是泰州老城遇大雨不受澇災的原因。”黃炳煜説。
孔尚任曾在此會友宴集,留下詩篇佳作
據黃炳煜介紹,蘆洲不僅是重要的水利工事,還因風景優美,成為泰州古名勝之一。泰州籍清代文化名人夏荃在其《退庵筆記》裏描述了蘆洲的美景。
夏荃還説到,清康熙年間,著名詩人、戲曲作家孔尚任住在泰州時,常與友人在蘆洲宴集,並與泰州的一些文人作《蘆洲宴集同人俞陳芳、杜於皇、黃交三、黃仙裳》詩:“城東小林壑,抱堞數楹架。僕僕川上回,稍稍公事暇。所幸離居人,素手握以忽。鬢帶楚江雲,衣上秦關月。倦言季子裘,或雲鬚賈袍。涼秋亦已凜,落葉飛庭皋。相期保歲暮,可惜盤飧微。天高下徵雁,水闊蘆花肥。”
黃炳煜説,在這首詩中,作為欽差大臣的孔尚任,與泰州文人把盞賦詩,流連忘返,特別描繪了蘆洲美景:“天高下徵雁,水闊蘆花肥。”把天上的大雁和水中蘆花寫入詩裏,展現出一片詩情畫意,這也是“雁宿蘆洲”美名的出處。
注重舊城遺址保護,將再現“雁宿蘆洲”美景
“隨着歷史變遷,蘆洲漸漸改變了原貌,‘雁宿蘆洲’的美景也逐漸消失。”黃炳煜説,先是泰州畫家馬呈圖買下了蘆洲的一塊地,在洲上建矮屋數間,取名“蘆洲書屋”,用作他的書房與畫室。再後來,“蘆洲書屋”又改設茶園,名“不浪舟”。
上世紀90年代,泰州拓寬鼓樓路,在蘆洲與積穀倉附近進行房屋開發,保留了蘆洲水池,並於水中建造了六角亭與曲橋。市水利部門又從東城河泵站,將東城河水抽入東北市河,經鼓樓橋下,流入蘆洲,再從蘆洲進入北城河,不斷淨化着東北段市河水質,也讓蘆洲水質常換常清。
“現在,蘆洲的水面變小了,蘆葦不見了,大雁也不多了,連當年的美名也很少有人知道了,十分可惜。”黃炳煜説,海陵區重視舊城遺址的保護,從今年8月起,對蘆洲池水進行了清雜疏浚,重新修葺了六角亭,粉刷曲橋,還將在池邊栽種蘆葦,豎立介紹“蘆洲”的石刻,相信很快能再現昔日“雁宿蘆洲”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