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倒退二十年,水磨幾乎是村村寨寨必有的工具。在重山覆水的冕寧,水磨更是遍地可尋。我們今天翻閲《冕寧縣誌》,依然可以看到這樣的記載——“196座碾,99座磨,94座榨”。這是153年前的記述。
依靠水流衝擊而驅動的碾,在輔助勞作的同時,幫助人們節省力氣,承載着古人獨具的匠心。在滿足需求的同時,新的勞動工具應運而生,水磨幾乎無跡可尋,在時代的變遷中成為了溯古的名詞。
在冕寧雅礱江,偶然又發現了它。村子因一座巨大的水磨而生名——磨子溝村。磨子溝村距離縣城有80公里,算是冕寧縣較為偏遠的村落了。從縣城出發,驅車行駛1個多小時到蘿蔔絲溝,沿着一條窄小的盤山公路再走半個小時,才能到達磨子溝村。沿途瀑布眾多,景色壯觀,許多藏族和彝族羣眾定居在這樣的深山之中,山裏交通不便,水力便是他們能尋找到的最方便、最廉價的能源。
走進村子,就能看到一條淺淺的小河。小河清澈見底,水温冰涼,河邊有一些小房子,從高處看並沒有什麼特別,但站在河中間的巨石上看,就能看到房子的下方頗有玄機——河道旁邊砌有一條溝渠引水,房子下方有一個橫向放置的水車,隨着水流不斷旋轉,這就是磨子溝的水磨。
水磨的建造主要靠石匠和木匠,在古代甚至“不用一顆鐵釘”就能建好。
尋訪了很多處,唯有磨子溝還有少數人至今還尚且使用着這一古老的勞動工具。大水磨的表面坑窪斑駁,一圈圈鐫刻着歲月的痕跡,指尖能夠觸摸到曾經的繁華。站在轟鳴的水流柱下,端望運轉了百年的水磨,唏噓感慨。那些承載着時間記憶的物件,在百年的風雨間醖釀成了情懷。
文/圖/視頻? 李順雲
素材來源|涼山陽光
綜合整理|五彩涼山智慧旅遊公共服務平台
若有侵權,請聯繫小編刪除
目前100000 人已關注我們
期待您是下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