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假日安排科學合理 有望提升羣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十四五”時期,我國迎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徵程,滿足人民羣眾對美好幸福生活的需要,不斷提升居民生活質量,成為當前的主要任務。法定節假日不僅反映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傳統、政治生態和精神特質,還影響着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因此,法定節假日不僅是提升居民生活質量的制度保障,還成為滿足廣大羣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關鍵一環,這使得法定節假日成為社會高度關注的話題。

  經過綜合考慮和合理統籌,國務院辦公廳發佈了2021年的部分節假日安排,明確了元旦節、春節、清明節、勞動節、端午節、中秋節和國慶節7個法定節假日的具體放假和調休時間。總體而言,這一放假安排科學合理,與我國具體國情相適應,既有利於疫情衝擊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有序運行,又有利於滿足廣大羣眾家庭團聚、假期出行、休閒度假等方面的需求。同時,此次放假安排兼顧傳統節日習俗,促進了度假方式的多元化發展,對假期疫情防控工作提出了要求,有利於增強人民羣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第一,長短假期搭配科學,滿足羣眾出行需求。 我國節假日體系主要包括法定節假日、週末雙休日、帶薪休假以及特殊節日,一共有120-130天假期。根據2013年頒佈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我國擁有7個法定節假日(11天節日假期),在節假日體系中佔比8.30%-8.98%。相比於國際上的其他國家,如日本(11.42%-12.30%)、美國(7.87%)和法國(7.64%),我國節假日體系中法定節假日天數的佔比處於中等水平。此次放假安排通過週末調休,形成了四個3天,一個5天、兩個7天長短假期搭配的分佈。為羣眾的假期出行提供了多樣化的時間選擇,使人們能時常脱離繁忙的日常工作,享受休閒的假日,也有利於錯峯出行,緩解假期的交通壓力和景區經營壓力,切實提升羣眾假期生活質量,能更好地滿足廣大羣眾的幸福感。

  第二,尊重傳統節日習俗,傳承優秀民族文化。 2013年頒佈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規定,春節假期由除夕至正月初二調整為正月初一至正月初三,除夕不再是公眾假日。而除夕是春節最重要的日期,此次放假安排充分考慮到春節的傳統習俗,通過調休將除夕(2月11日)至正月初六(2月17日)作為春節假期,使人們能在除夕和家人團聚,辭舊迎新。另外,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等中國傳統節日也按照節氣和農曆來進行假期安排,為豐富多彩的民間和傳統的節日文化活動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充分展示了民族文化、增強了民族認同,較好地滿足了廣大羣眾的獲得感。

  第三,發展多元度假方式,促進假日經濟高質量發展。 通過監測2020年節假日輿情,旅遊和文化消費市場成為假日經濟發展的核心。根據文化和旅遊部的數據,2019年旅遊業對我國GDP綜合貢獻10.94萬億元,佔GDP總量11.05%。2020年“五一”假期,全國共計接待國內遊客1.15億人次,實現國內旅遊收入475.6億元。2020年國慶節期間,全國共接待國內遊客7.26億人次,同比增長9.43%;實現國內旅遊收入5990.8億元,同比增長9.04%。綜合來看,旅遊消費依舊是假日經濟的支柱,且得益於我國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重大戰略成果,我國旅遊業持續回暖,人們的假日消費需求更加強烈。此次放假安排在保持春節長假的基礎上,進一步延續了2020年持續5天的“五一”小長假,同時相比2020年,2021年的中秋節和國慶節假期分開,這將進一步刺激廣大羣眾的消費潛力,帶動旅遊業、服務業、交通運輸等行業的發展。而文化消費市場中的電影、話劇、看展、博物館、線上賞景、觀演項目等為人們提供了多元化的度假方式,有助於引導人們樹立科學的度假觀念和選擇多元化的度假方式,有助於帶動文旅產業發展,在加快我國經濟內循環、提振世界經濟信心的同時,也進一步提高廣大羣眾的獲得感。

  第四,做好假期疫情防控,是羣眾平安休假的重要保障。 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存在,增加了節日假期安全保障工作的難度。根據我國2020年的節假日輿情監測結果,在我國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的背景下,景區旅遊依然是人們節假日出行的主要選擇,其中“周邊遊”等短途旅遊成為人們假期出行的優先選項,各地、各景區等推出多項防控措施,智慧旅遊作為新的服務和治理手段在保障假期旅遊平穩有序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新冠肺炎疫情長期存在的情況下,需要政府、市場和社會的協調配合,切實加強假日市場的疫情防控、綜合管理和安全保障,為突發事件的妥善處置做好準備,切實消除安全隱患,保障人民羣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維護社會穩定,滿足廣大人民羣眾的安全感。(作者:中國人民大學首都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 李文釗)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916 字。

轉載請註明: 節假日安排科學合理 有望提升羣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 楠木軒